主页 > 论文欣赏 >

情系海丝遗存再创海丝辉煌——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调查


2016-09-17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黄晓宇;丁玲玲

【摘要】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宋元时期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泉州遗留了许多见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历史遗存。本文拟在对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保护与开发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回族;历史文化资源;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在长达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三湾十二港如众星拱月组成了泉州港。泉州港的地理环境为泉州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基础。早在唐朝,泉州的海外贸易就不断发展,当时泉州城内海外商贾云集,有“市井十洲人”[1]“船到城添外国人”[2]的盛况。宋朝,随着造船技术的完善,泉州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的设置,使泉州外贸如虎添翼。泉州港的进出口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在海外贸易的地位,便迅速赶上广州。“况今闽、粤,莫盛于泉州。”[3]元代,政府在泉州推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市舶司“每岁招集舶商,于番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及次年回帆,依例抽解,然后听其货卖。”[4]泉州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5]泉州港海外贸易进入了鼎盛时期,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贸文化交往密切,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6]的繁华景象。至今,在泉州留下了许多见证泉州海外贸易繁荣的“海丝”遗存。
    一、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的价值
    宋元时期,政府对外开放的政策、泉州港口贸易的繁荣以及泉州人对外商的包容友好的态度,吸引了大量外商来泉州贸易、定居。“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7]时人有诗赞曰:“泉南佛国天下少,满城香气楠檀绕;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8]外商云集泉州,泉州人称他们为“蕃商”“蕃客”及“土蕃”“土生蕃客”。这些“蕃商”“土蕃”有许多是阿拉伯穆斯林及其在中国出生的穆斯林后裔,他们来泉州经商贸易,有的甚至长期居住在泉州,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裔。闽南回族的形成,是同阿拉伯族群与其他族群长期互动分不开的。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来自域内域外的阿拉伯族群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在元末,随着条件的成熟,在闽南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回族共同体,融入闽南社会。
    据谱牒及史籍所载,泉州蒲氏回族的先祖蒲开宗,祖上系居住越南占城的阿拉伯富商,南宋初迁居广州,南宋末又举家迁徙到泉州;晋江陈埭丁氏回族的先祖,系元代来自苏州的穆斯林;台商投资区百崎郭氏回族的先祖,系元代来自杭州富阳县的穆斯林;南安李氏回族先祖,亦是元代来自杭州府的穆斯林。目前,泉州有一个回族乡(百崎回族乡)和30个回族村(社区)。回族的姓氏主要以丁、郭、蒲、金、夏、马、葛为主。其中较大的回族聚居区为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和晋江陈埭镇7个行政村。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历史给泉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海丝”历史遗存。这些历史遗存是泉州港经济繁荣、文化融合的见证,它们在向后人诉说着昔日的繁荣,也为后人追寻历史的真实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泉州与阿拉伯的千年情缘,给泉州留下许多伊斯兰的印迹,尤其是在回族社区。宋元时期迁徙至泉州的穆斯林在泉州落地生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并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是泉州回族社会发展演变的印证和民族团结、和睦共处的典范,也是泉州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融合性的形象代表,它承载着泉州昔日对外开放包容的辉煌历史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灵魂。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实现梦想的力量和源泉。泉州回族社区的“海丝”文化资源记录着唐宋以来泉州与外国交流的盛况,是泉州与阿拉伯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乃至情感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今天泉州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共同发展的重要媒介。这些“海丝”文化资源可在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下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中再次发挥新的功能与作用。
    二、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的概况
    (一)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丰富多彩
    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遗存绚丽多彩。有反映伊斯兰教在泉州传播的清真寺建筑;有见证穆斯林与泉州当地人通婚,繁衍后裔,并且融合泉州地方文化的宗族祠堂(如台商投资区百崎乡的郭氏家庙宣慰府、晋江陈埭镇丁氏祠堂、永春达埔村蒲氏宗祠等);有唐代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嫡传门徒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的陵墓,被誉为世界伊斯兰教第三圣墓;有陈埭丁氏回族始祖、百崎郭氏回族始祖等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坟墓;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留下的行香碑,该碑是国内现存有关郑和航海史的七方珍贵碑刻之一;在百崎回族乡有迎候郑和驾临百崎的接官亭,有郑和带兵协助修筑的“郑和堤”;有见证古代航海及海上贸易历史的古码头渡口与航标塔遗址;有反映泉州回族渊源的族谱;有体现伊斯兰教文化在泉州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的各种习俗(如陈埭丁氏宗祠祭祖习俗、百崎郭氏祭祖习俗)等等。泉州回族社区的“海丝”遗存,从古建筑、古墓葬到古遗址,从物质到非物质文化一应俱全,不仅品类齐全,内涵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各具特色。见证了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伊斯兰文化与泉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反映了穆斯林及其后裔在泉州定居繁衍的历史。
    (二)“海丝”文化遗存的保护管理存在着差异性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也提上了新一轮的议程。泉州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建设战略,对“海丝”历史文化遗存予以重视。早在200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就出台了《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通过立法保护、立碑标识、修缮重整等方法,对泉州“海丝”文化遗存进行科学保护管理。多年来,泉州市各级政府围绕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不少遗址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陈埭丁氏祠堂、蚶江石湖六胜塔等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崎郭仲远祖墓、灵山丁氏祖墓等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些是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但众多的“海丝”遗存也出现了保护的差异性,一些历史遗址因长期失修,已经摇摇欲坠,亟待抢修。如位于晋江陈埭的近代著名爱国军火科学家丁拱辰故居,1991年被晋江县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现已破落的故居与门口完好的保护碑形成鲜明对比,故居内多处坍塌,破败不堪,导致这一历史文化遗存正处在岌岌可危的破灭边缘。再如永春达埔村蒲氏祖祠是追溯泉州回族蒲氏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遗存,如今却只剩残壁断垣。被雨水浸蚀腐坏的大门,只能依稀看到门上“水源木本”“祖德宗功”的字眼,暗示着那远久旷古的历史,引领着后人遥想遐思。
    (三)“海丝”文化遗存的利用开发存在着社区差异
    泉州回族的主要聚居区有1个乡30个村(社区),还有部分回族散居在泉州市区及各县市的一些村落,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由于泉州回族居住分散,各社区对“海丝”文化遗存的利用开发也存在着社区的差异性。如永春达埔的蒲氏回族,是宋元时期“蕃客回回”代表人物蒲寿庚的后裔,他们传承、发扬先祖经营香业的传统,制作蔑香,使制香业成为达埔镇汉口村的特色产业,也使达埔誉有“中国香都”之称。在制作蔑香的基础上,蒲氏回族发展香文化,创设了香品产业园、香文化展示中心、香创意园区等。融工业旅游、宗教文化、养生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
    陈埭丁氏回族则将陈埭丁氏宗祠开辟为陈埭回族史馆,展示陈埭丁氏回族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上的名人事迹。一些社区则将“海丝”文化资源开发为旅游业,如蚶江镇石湖村的六胜塔、伊斯兰教圣墓等开发为旅游景点。但是旅游景点成点状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旅游商品种类少,宣传力度也不够,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经济效益相对有限。而且缺乏专业的讲解员及精彩的解说词,对于游客而言,只能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却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百崎回族乡作为福建省唯一的一个回族乡,具有浓郁的回汉风情和富有魅力的湿地景观带,海丝文化资源丰富,旅游市场潜力大,开发前景好。但百崎回族乡现有的旅游模式还没有成型,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仍处于规划阶段。散落在各个社区及村落的众多回族祠堂,平时几乎都是大门紧闭,仅在每年的祭祖时才对外开放,对“海丝”文化资源的内涵缺乏深层次的挖掘。
    三、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双管齐下,加强对“海丝”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文化多元化、融合性的形象代表,要加强对回族社区“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力度,相关部门要投入资金或者鼓励、奖励社会各方积极投资参与“海丝”文化遗存的修缮与管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需要文物工作者和文物管理部门的努力,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民众不仅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者,更应成为其强有力的保护者。可在对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作全面调查、掌握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现状的基础上,印制历史遗存图文集本及文化保护法规等书籍,供当地民众阅览,或者将这些材料作为当地中小学的校本教材,借以加强乡土历史教育,唤起人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社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引导、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当地民众认识到社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社区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努力构建全民参与和互动的保护体系。保护社区历史文化资源,除了大力宣传让民众认识“海丝”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以促进保护意识外,政府及有关部门还要制定合理的文化遗存奖惩制度、法规,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对于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出谋划策以及对保护有贡献的社会人士给予奖励,以此来提高社区民众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重视。与此同时,加强对糟蹋破坏历史遗存行为的监督和惩罚力度,对不法行为给予批评和罚款,为社会展示政府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坚决态度。
    (二)整合资源,推动“海丝”旅游文化产业
    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观赏审美的价值,愈来愈为广大旅游者所青睐。泉州回族社区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泉州回族社区的“海丝”遗存分散在各个社区,因此回族社区要实行资源整合、线路整合和区际合作,开辟“海丝”文化、民族民俗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民族乡村的特点和优势,将新农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以及特色产业建设有机结合。
    开发出集自然风光、海丝文化和民俗文化、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如百崎回族乡可将百崎古渡—接官亭—镇海宫—宣慰府—鳌山古刹—郑和堤等“海丝”历史遗存与新建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湿地景观带结合起来,打造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特色乡村一日游。相邻的回族社区、不同景区要加强合作。如滨海的几个回族社区共同开发“滨海回汉风情观光旅游”,将泉州市区、百崎、东海、陈埭、蚶江石湖的“海丝”文化资源及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将反映“海丝”文化的不同吸引物组合成为一条主题化的游览线路,构筑富有魅力的少数民族特殊文化线状风景,沿途可欣赏自然风光、民居村落、风土人情、文化遗产等。
    并且加强地方导游人员的培训,完善景点解说,编印回族社区“海丝”文化图典,增强游客对泉州回族文化的了解和欣赏。同时不断开发文化旅游的衍生产品,把商业与文化结合起来,完善旅游的相关配套设施。如可以在百崎或者陈埭等回民居住地区内设有文化街道,内置清真餐馆、风味小吃店、伊斯兰式酒店、伊斯兰特色纪念品商店、回族服饰、习俗文化体验馆等。让旅客可以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旅游环节中充分体验,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现代旅游产业链。泉州回族社区丰富的海丝文化遗存,不仅是泉州的旅游资源,而且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的历史记忆。因此在发展旅游时,可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地区联合起来,对“海丝”旅游资源进行“大旅游”整合,共同推出海上丝绸之路专线旅游。如重走海上丝绸之路、郑和航线之旅、伊斯兰圣地游等等。通过联合开发,将“海丝”专线旅游客源市场瞄向国际,尤其是“海丝”沿线国家和穆斯林国家,从而进一步提高泉州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海丝”品牌旅游的深度发展。
    (三)开发资源,发展回族社区“海丝”文化创意
    产业文化创意是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强调产品的差异性、个性化,以此来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10]泉州回族社区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创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根据回族村的实际情况,在保护、修复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结合回族文化的特色,深入挖掘“海丝”文化的内涵,将回族村景观化。如可将陈埭丁氏回族祠堂、百崎宣慰府周围的旧民居改造成为具有回族特色的民居,同时在周边腾出空地,建设回族特色文化广场、回族文化馆,利用3D技术展示回族的历史沿革及取得的成就。
    结合回族社区的地方特色,开展一些文化节庆活动,如在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举办回族文化节,将遗存保护、节日庆典、民族特色、地方名片有机地形成整体,使游客不仅能欣赏回族社区的自然风光、历史遗存,而且能够品味回族文化,从而加深对泉州伊斯兰文化、“海丝”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陈埭镇是目前泉州回族最多的聚居区,陈埭四境旧街作为陈埭镇旧街区拥有不少历史文化遗址,可以通过创意,将这街区规划为回族文化街或者伊斯兰文化商业街。利用旧民居、厂房、店铺原有的建筑外观,进行创意,赋予新的功能,如将之改为清真餐馆、民居旅社、回族历史博物馆、回族风情展示馆、回族文化体验馆、回族经济成就展示馆等。建设别样的民族乡村风情,让人在那里体验那些岁月不曾带走的痕迹,使历史文化遗存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创意发挥新的功能,既发挥了社会文化功能,又凸示了经济功能。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意,进一步挖掘与“海丝”有关的回族民俗风情,积极弘扬海丝文化、伊斯兰文化和闽南文化,把这些与“海丝”相关的文化遗存盘“活”,让其发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时代价值的作用。
    (四)大力宣传,扩大“海丝”文化产品的影响力
    泉州回族是伴随着泉州“海丝”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泉州回族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泉州海外交流繁荣的历史见证。要开展以泉州回族“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借助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回族社区“海丝”文化、经济的宣传力度和深度。可制作回族社区海丝文化专题片和其他音像制品,编著相应的旅游图册及泉州回族历史文化书籍,深入地介绍回族文化及其内涵;举办有特色的、高规格的泉州回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展以“海丝文化”为专题内容的“回族之旅”展览及回族社区“海丝”文化品牌博览会,等等。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宣传,提高泉州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伊斯兰文化在泉州的传播,是泉州与中东阿拉伯地区悠久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是泉州海上贸易繁荣及开放包容心态的见证,也是伊斯兰文化与泉州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见证,这有利于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合作。因此要积极开发海外市场,特别是针对阿拉伯穆斯林的市场,可举办文化创意产业海外专场推荐活动。如“海上丝路与泉州伊斯兰文化文艺演出、海上丝路与泉州石刻文化展示、海上丝路与泉州船舶文化之文物展示、海上丝路与泉州港口文化再创造之画廊展示”等等。加强丝路沿线国家对泉州“海丝”文化的了解和认可,促进彼此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如此,泉州回族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才能得以发挥,并促进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继而推进回族社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四、结语
    泉州回族社区的“海丝”文化遗产是泉州与阿拉伯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历史的记忆与表达,它记录着唐宋以来泉州与外国交流的空前盛况,是极具价值的文化宝藏。伊斯兰文化跨越万里的阻隔来到泉州,在泉州得以传播,是泉州多元宗教文化中独特的瑰宝。我们不仅有责任珍惜、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更要利用好文化资源,发挥泉州独特的人文和区位优势,开发与“海丝”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来,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要弘扬丝路精神,发挥回族社区“海丝”文化资源及文化产品的桥头堡作用,加强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沟通,实现彼此友好合作发展。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参考文献]
[1][唐]包何.全唐诗·卷208·送泉州李使君之任[Z].扬州诗局本.
[2][唐]包何.全唐诗·卷559·送福建李大夫[Z].扬州诗局本.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30·福建路·泉州府[Z].四部丛刊本.
[4][明]宋濂.元史·卷94·食货志·市舶[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元]吴澄.吴文正公集·卷16·送姜曼卿赴泉州路录事序[Z].四库全书本.
[6][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30·福建路·泉州府[Z].四部丛刊本.
[7][元]庄弥邵.泉州罗城外壕记[Z]//泉州府志·卷11·城池.乾隆年间刊本.
[8][元]释宗泐.全室外集·卷4·清源洞图为洁上人而作[Z].四库全书本.
[9]林华东.历史、现实与未来: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0]王璇璇.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
    【基金】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D47);福建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99036)
 

上一篇:试论言语感知中语音信息的作用 下一篇:《简·爱》中的女性命运及女性解放之路探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