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新时期再生党的制度资源探析


2016-10-03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作者:王翠云

【摘要】执政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前提和基础,而制度资源是执政党有效运行其政治系统的可靠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环境下,执政党若要巩固执政基础,必须保证具备丰富的制度资源作为保障。然而制度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必定有所消耗,只有再生才能保证制度资源的源远流长,进而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由于制度资源再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真审视制度资源再生的困境并加以化解,是新时期执政党增强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再生;制度资源;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党的制度资源再生成为了执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重新整合和创新制度资源是加强党的制度资源建设和开发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日益建立健全,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顺利贯彻落实。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新形势下再生党的制度资源意义深远,但当前党的制度资源再生战略仍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制度执行力不够、腐败现象蔓延、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制度设计不合理,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对党的制度资源再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再生党的制度资源的意义
    (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
    “一个政党能否取得执政的成功主要问题在于这个政党是否拥有源源不断的并能为自己的执政所充分利用的执政资源。”[1]制度资源是一个政党巩固其统治地位,进而顺利实现其执政目标的关键所在。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因分配不公、利益调整失当引发的群体性冲突,已经威胁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基层政权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现有体系和秩序。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增加了政府的治理难度。党和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稳定社会秩序,平衡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化解矛盾,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地位,毫无疑问,丰富的制度资源能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奠定牢固的基础,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二)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现状的切实需要
    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充分认识我国当下社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政治民主发展现状,进一步主动地开发、挖掘有益的制度资源有效地缓解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已经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不断求索的历史性课题。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一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重视党的制度资源的再生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良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必然需求
    就国际形势而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也日益增强,严重危害着国际局势,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就国内而言,中国共产党仍面临严峻挑战。比如,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利益诉求逐渐显现,涌现出一批非政府性质的社会组织和群体,这些社会组织和群体代表着新的社会力量和声音。如果其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诉求没能得到国家权力体系的认同和妥当解决,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政治的稳定。面对挑战,如果能够从制度方面着手,优化自身的制度建设,丰富自身的制度资源,那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政策上的偏差可能造成的政府乃至政党社会公信力的滑坡,可以使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有利位置,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新时期再生党的制度资源的挑战
    (一)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仍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
    1.腐败现象导致政府公信力削弱
    温家宝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腐败问题严重践踏了党的光辉形象。党的先进性是通过一个个党员干部的模范言行和优良作风表现出来的,而腐败分子及其腐败行为践踏党的纲领,亵渎党的宗旨,玷污党的形象。习近平强调:“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2]党的纲领宗旨与现实问题的对比,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损害了广大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削弱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导致部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漠不关心,不利于党的政策实施和工作开展,阻碍了制度资源的再生。
    2.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有待更新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重申,中国共产党要努力实现由革命党向长期执政的执政党转变这一重要命题。当前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组织形式、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党员适应不了新形势,观念陈旧思想僵化,阻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展。一些党员干部一方面强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而另一方面在现实实践中则又往往死守着陈旧的制度不做改进。针对类似问题,中国共产党应该在这一角色转变任务中转变执政观念,必须认清一些现行制度是针对当时某种特定的环境制定的,并不适用于当下的执政环境。只有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促进制度资源的再生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执政需要,才能够丰富党的执政资源,优化党的执政方式,保证党的执政身份的顺利转变。
    (二)制度的时效性、执行力、民主性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牛栏关猫是不行的!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3]同时,他还强调:“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4]指出了制度建设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认真贯彻执行。
    1.制度的科学性、时效性有待加强
    目前党的现有制度体系中存在着与现实情况不匹配的问题。首先,一些制度规范不够明确,较为笼统,缺少实际性要求,制度规定和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其次制度内容不规范,责任不明确,制度的实际效力较低。再者,一些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缺乏远见性,没有统筹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造成了制度的冲突和资源的损耗,给党的制度资源的再生增加了难度。以党内法规为例,目前党内法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党内法规缺乏明确时效性规定或规定不细致的情形;第二,党内法规对约束的行为普遍缺乏明确的时效规定;第三,党内法规之间的时效性规定衔接存在不足。
    2.制度的执行力、落实力有待提高
    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胡锦涛强调:“要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点明了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一套科学、合理、完整、有效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除了需要具有一套科学、系统的制度以外,同样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制度的落实。但目前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突出。一些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这种重视制度的制定,轻视制度的执行的行为较为普遍。这样就严重地削弱了制度的原本效力,制度虚置丧失了实际意义。
    3.制度的民主性有待发挥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公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导致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降低,阻塞民情民意沟通交流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5]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决策要做到民主性就必须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给人民群众一个利益表达的渠道。在一个畅通、宽敞的对话平台之上,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热能够凝聚成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出发,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才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进而促进制度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制度资源的优势,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三、新时期再生党的制度资源路径选择“党的制度是党赖以生存、发展和履行自身职责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6]“制度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其执政地位、继续执好政的关键性资源,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获得并发展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不断地发展和壮大。”[7]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对目前已有的制度资源进行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在继承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不断培养制度资源的新的生长点,构建出一个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制度资源体系,进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够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新时期再生党的制度资源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做强制度资源的存量
目前党的制度资源不够完备,要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永葆党的先进性,就需要做大制度资源的增量,做强制度资源的存量。当制度资源的存量做强做足时会带动制度资源增量的提升,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在制度资源的存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水平也会相应达到一定的高度,继而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促进制度资源增量的发展。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动摇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所在。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更加充分地挖掘社会主义制度潜在的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立足本国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制度的落实和评估体制
    目前,我国制度建设中依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些旧的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能有效解决党的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表现了尤为突出的矛盾。由于一项制度在制定过程中所根据的是当时的执政环境,针对制度建设的需要进行制定的,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滞后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制度不可避免地难以适应当前实际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为了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党的自身执政方位的变化,对制度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今天,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推进制度创新,以应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再生党的制度资源的客观需要。
    一项好的制度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制度越具体,越完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就会越具有可操作性。建立健全一套程序科学的制度,将大的制度体系细化为若干具体的规定或者要求,能够收到更高的成效。在一项制度实施以后,定时对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是尤为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制度制定的质量和执行效果,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中的评估工作。对于已实施的制度体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评估,尤其是执行过程中的评估,发现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对该制度进行纠正,从而有效阻止不适当甚至是错误的制度或规定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蔓延。因此,建立制度评估体制的价值和意义重大。
    (三)充分发扬民主,着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民主性
    稳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党要在群众中树立执政权威,取得群众的拥护,就要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应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广泛吸纳民意,问需于民,是促进制度资源再生的重要经验。因此要倾听民众的呼声就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这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加强了党的执政基础,又充分地反映了民意,提高了制度建设的民主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再生党的制度资源为重新梳理党纪准则,补充和严格执行行政规章,扎紧权力的牢笼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推动政治民主的发展,维持社会生态环境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生党的制度资源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从党的制度资源再生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党的执政资源建设,对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基金】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厉有国.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4:170.
[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2).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2).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4:76.
[6]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67.
[7]杨俊.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制度整合及路径选择[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2.
上一篇:论古希腊英雄神话驱魔母题的发生情境 下一篇:论西柏坡精神的高校德育价值
相关文章推荐

  • 《实践论》及其对思想建党的现实意义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研究
  • 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 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途径研究
  • 浅谈新时期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 新形势下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研究
  • 如何加强基层企业党的思想建设工作
  • 习近平党的作风建设产生的主体条件研究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 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
  • 用“三化”思维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 如何全面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 让党的声音成为互联网上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