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中古汉语词语新义的产生途径研究——以《撰集百缘经》为例


2016-10-08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罗晓林

 【摘要】《撰集百缘经》三国时期支谦的译经,词汇系统继承先秦两汉而来,又涌现出一大批新词、新义,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本文对《撰集百缘经》词语新义进行穷尽调查统计与分析,认为其新义的演变途径主要为词义沾染、词义引申、实词虚化及转化等多种形式。
    【关键词】词语;新义;演变;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汉文佛典《撰集百缘经》词汇研究”(课题编号:12YBB130);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魏晋时期汉文佛典词汇研究及其现实意义”(项目编号:14C0589)

   

    词语新义是指旧词语产生的新义项。依照学术界普遍的做法,我们将《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入的义项或义项引例晚于三国时期的看成新义。《撰集百缘经》的词汇系统旧质与新质交杂,词汇体系一方面继承先秦两汉而来,另一方面又出现一大批未见于秦汉的新词、新义。《撰集百缘经》中绝大部分的词语承秦汉而来,体现了语言发展的继承性。经过统计发现《撰集百缘经》共出现新义474,其中有62义项《大词典》失收,22个义项的引例出现于魏时,69个义项的引例出现于晋时,321个义项的引例晚于魏晋时期。《撰集百缘经》词语出现新的义项,其产生方式主要有词义沾染、词义引申、实词虚化及转化等。一、词义沾染而形成新义词义沾染是中古汉语词义演变的一个主要方式。
    “所谓词义沾染是指不同的词由于处在同一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而发生的词义上相互渗透。这种渗透可能导致一方或双方增加新的义项或词义的完全改变。”“汉语词汇双音化的主要手段是并列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或相类甚或相反的单音节词,这也就构成了最简单的同时又是最紧密的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很容易引起连文的两个词之间发生词义的渗透、沾染。”[1]这种词义沾染主要体现在并列式组合上。
    例1.【弊】“弊”新义:丑。弊,頓仆也。从犬敝聲。《春秋傳》曰:“與犬,犬獘。”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说:“獘本因犬仆製字。叚借爲凡仆之偁。俗又引伸爲利弊字。遂改其字作弊。訓困也,惡也。此與改奬爲奬正同。”通常指破落、恶劣,新义“丑”源于“丑弊”的组合。弊在佛典中常与丑连用,如:“令王舍城,诸婆罗门,剎利居士,咸见诸鬼,状貌丑弊,甚可怖畏,皆共舍离,悭贪之心,厌恶生死。”(撰集百缘经T04,224b)“然颜貌麤恶,姿色丑弊。”(增壹阿含经T02,824b)“语异诸国,形貌丑弊。”(大唐西域记T51,871b)“丑”、“弊”连用形容人容貌丑陋。“弊”在使用过程中沾染了“丑”的意义。《撰集百缘经》中有这样的例句:“贤面长者,汝于前身,以悭贪故,受此弊形。今者云何,故复惜著,纵毒螫人,为恶滋甚?”(撰集百缘经T04,228b)弊形即是丑形,“弊”即表示丑的意义。
    例2.【降】“降”新义:病愈。这一意义源于“除降”、“降愈”的组合。“除”有“病愈”义。《论衡》:“然则天地之有水旱,犹人之有疾病也。疾病不可以自除,水旱不可以祷谢去,明矣。”《方言》卷三:“差,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除。”《广雅》:“除,愈也。”“降”本义为“降落、落下”,因为经常与愈、除连用,沾染了“病愈”的意思。如:“悕望疫病渐得除降,如是数跪,病无降愈。”(撰集百缘经T04,209c)例中“除降”与“降愈”对举,可知“除”、“降”、“愈”三者意义是相类甚至相等的。
    例3.【善巧】“善巧”新义:善于。“巧”原为“精巧;乖巧”义,“巧”与“善”同义连文,发生词义渗透、沾染,“巧”沾染了“善”的词义,也表示“善于”。如:“时彼城中,有五百乾闼婆,善巧弹琴,作乐歌舞。供养如来,昼夜不离。”(撰集百缘经T04,211a)
    例4.【敷施】《大词典》为布施义。此处敷与施同义连用表设置、铺开。“即出奉迎,接足作礼,将至殿上,敷施好床,请命使坐。”(撰集百缘经T04,219c)我们可以在别的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虽复出家,不能如法,于伽蓝内,敷施床褥,数数犯于,非梵行事。”(大方等大集经T13,292a)“躬自出迎,前为作礼,敷施高座,请令就坐。”(贤愚经T04,349b)
    例5.【过逾】《大词典》为过甚;过分。此处过与逾同义连文,超过义。“何况人类,信心受持,过逾于彼,百千万倍,不可为比。”(撰集百缘经T04,234b)我们可以在别的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毘昙初学,似如可解,转久推求,则成邪见。以此详之,过逾于前。”(法华玄论T34,364b)“唐武德初,中有醴泉县人,姓徐名善才,一生已来,常修斋戒,诵念观世音经,过逾千遍。”(No.2122法苑珠林T53,787a)
    例6.【还报】偿还、报答。《大词典》为返回报告;答复;报应;报复四义,未及此义。“由见佛故,生信敬心,厌恶蛇身,得来生此,受天快乐,今当还报,佛世尊恩。”(撰集百缘经T04,228b)
    例7.【即便】“即”与“便”同为副词,都有“就”义。“即便”是类义连文,表示“就”义,而不是常见的“立即”义。“时善爱王,即便自取,一弦之琴,而弹鼓之。”(撰集百缘经T04,211b)

    二、词义引申而产生新义“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这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撰集百缘经》中多有出现。
    例8.【承】“善爱白言:‘承闻王边,有乾闼婆,善巧弹琴,歌舞戏笑。’”“云在彼间,遥承王边,有乾闼婆,善巧弹琴,歌舞戏笑。”(撰集百缘经T04,211b)“承”与“闻”连用,表示听说。两句中“承”即“承闻”出现于同一位置,同表示“闻,听说”。据汪维辉考证,“‘承’的‘闻’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见。这个意义可能是由‘承’的本义引申而来;‘承’获得‘闻’义后可以和‘闻’构成同义连文‘承闻’。”
    例9.【破】《说文解字》:“破,石碎也。”“如是殷懃,数数劝请。不勉其意,求生天者,即便饮食。以破斋故,不果所愿,其后命终,生于龙中。”(撰集百缘经T04,233a)由具体事物破、坏义引申为对抽象规则的违背、废弃义。
    例10.【盲冥】“巍巍大圣尊,功德悉满足,能开诸盲冥。”(撰集百缘经T04,228b)本义为眼睛失明,此处引申为愚昧无知。
    例11.【锁】“子闻瞋恚。即便捉母,闭着空屋,锁尸弃去。至七日头,母极饥困,从子索食。”(撰集百缘经T04,252b)“锁”由名词引申为“封闭、封锁”这一动作。
    例12.【荡】“荡”,消散,消耗。《大词典》收6个义项,有荡涤、清除义及毁坏、破坏义,未及此义。“渐经多年,财物荡尽,更无所与,遮不听宿。”(撰集百缘经T04,213c)
    例13.【利益】使……得利益,有利。利益多为名词或形容词,此例中“利益”带宾语,用如动词。“作是念已,宁就惠施,利益众生。”(撰集百缘经T04,218a)
    例14.【船匠】船师与船匠同义,表示船夫。匠指从事某一行业的人,而非专指工匠。《大词典》为“制造和修理船舶的工匠”,未及本义。“船师答曰:与我价直,然后当渡。佛告船匠:我亦船师,于三界中,互相济度。”(撰集百缘经T04,215a)
    例15.【尸】《说文》:“尸,陈也,象卧之形。”尸像卧着的人形,指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精神与肉体分离,尸即是与精神相对的人的物质实体,尸所指其肉体所在之处。“子闻瞋恚,即便捉母,闭著空屋,锁尸弃去。至七日头,母极饥困,从子索食。”(撰集百缘经T04,252b)三、实词虚化而产生新义“虚化指实词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失,最后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
    例16.【用】“时父长者见子如是,以手榰颊,甚用苦恼,忧愁不乐。”(撰集百缘经T04,204a)“用”字本为动词“使用、任用”,此处意义虚化,不表达实在的实义,用于副词后凑足音节。
    例17.【向】“儿闻是语,用自安隐,请诸沙门,及婆罗门,数数向家,而供养之。时彼儿母,见诸道士,数数来往,甚怀懊恼,生厌患心。”(撰集百缘经T04,225a)“向”为动词,去、至义。“比丘取绳,张施罥索,安置向内。”(撰集百缘经T04,216c)“向”由动词义虚化,表示这一动作的方向,用如介词。
    例18.【虚】“时诸比丘,受佛敕已,乘虚往彼。”(撰集百缘经T04,203b)“虚”本为名词,表示空际、天空。因为天空、空际没有可依凭的事物,具有空的性质,“虚”引申为形容词,表示空。“富兰那等,实无神力,虚受国中,我等供养。”(撰集百缘经T04,206c)由形容词性的“虚”进一步虚化,表示“徒然,不起作用”。四、转化而形成新义“转化指通过语法功能变化的手法产生新义。即一个词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一个词类,从而使词义发生变化。”
    例19.【翼从】“翼从”新义:名词,辅翼随从。“时净饭王,见佛翼从,虽有神力,形貌丑陋,不适人情。”(撰集百缘经T04,248c)“翼从”本为动词,辅翼随从。如:“我今当选拔提释等五百余人,容貌端政,翼从世尊。”(撰集百缘经T04,248c)新的名词义“辅翼随从”是由动词义转化而来。
    例20.【勇健】“勇健”新义:名词,勇敢强健之人。“吾由汝故,资我珍宝,赏募勇健,战斗得胜。”(撰集百缘经T04,207c)“勇健”原为形容词,勇敢强健之义。此名词义由形容词义转化而来。
    例21.【合土】《大词典》为和合泥土义。合有全部义,合土此处指所有国土,指全国。“时恒伽河边,有摩尼跋陀天祠,合土人民,皆共敬奉。”(撰集百缘经T04,254a)我们可以在别的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父母喜庆,心无有量,其儿殊称,合土宣闻。”(贤愚经T04,432b)“合土人民,无不痛惜,朝夕哭恋,如丧父母。”(贤愚经T04,413c)
    例22.【初始】《大词典》为“开始”,名词。此处应为副词,刚刚。“尔时世尊,初始成佛,便欲教化,诸龙王故,即便往至,须弥山下。”(撰集百缘经T04,250a)
    参考文献
[1]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197.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汪维辉.“承”有“闻”义补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1).
[4]陈秀兰.敦煌变文词汇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203.


上一篇:浅析唐代刑事诉讼审判制度 下一篇:试论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
相关文章推荐

  • 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旧词新义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