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16-10-29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李 娟

【摘要】十八大以后,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这一新的外交战略决策,既体现了对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外交战略思想的理论继承,也是“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当今中国国际外交战略新特点的综合体现。因为,它不仅延续了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自我身份的明确定位,同时也拓展了新的外交战略的博弈范式。

【关键词】毛泽东 三个世界划分 大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A48        【文献标识码】A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提出背景

20世纪40年代末(1947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二战后的全面冷战,也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代表的两大阵营长期对峙的局面。1950年7月7日,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发动了侵朝战争,与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全面对抗。朝鲜战争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不仅加大了对我国南部的新月型封锁(即所谓“第一岛链”),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对我国实行全面制裁,这使得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政治环境。

另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加入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同样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时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日益凸显,并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全面干预,导致原本社会主义阵营的中苏关系也日趋紧张,并最终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到严重破裂和对峙。这时的苏联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并在我国北部边疆进行了全面军事包围。这直接导致我国本已十分恶劣的国际环境更加雪上添霜。

对此,毛泽东开始探索和寻求破解这种严重国际困局的新的战略支点,即以亚非拉贫穷落后国家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支点,用这样的战略支点来破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当时对我国形成的包围和封锁,并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抗衡推行霸权主义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这一理论是毛泽东关于国际上“有两个中间地带”和“三种力量”思想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历史意义及政治意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时代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历经了三大主题,分别是第一个三十年(1949~1979年)的安全外交,外交的任务主要是维护政权的安全和国家的安全。第二个三十年(1979年到2010年)的发展外交,外交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2010年以后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大国外交。①

大国外交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所谓大国外交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基于对象界定,如果一国的外交以大国为对象,即使它是一个小国,它围绕大国开展的外交也是大国外交;其二是基于主体界定,一国自我定义为一个大国,从这个自我定义出发,界定自己的利益目标、运用与大国地位和能力相匹配的手段开展的外交就是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里讲的大国外交就是第二层意思,即中国基于自己的大国身份开展的外交。②

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议上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对外工作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自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代来临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内容包括,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称霸的合作共赢理念;坚持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坚持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援与帮助等。

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意义。2010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来看,中国的外交必须转型,不能再保持“韬光养晦”的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适时提出要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全新的外交举措,较之以往的外交实践,更具有丰富的时代意义。

第一,体现了中国坚决履行大国责任的政治态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长,当前的中国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事实上中国已经具备了一个世界大国的实力与水平。但是,实力的增长必然带来更多的国际责任,近些年,“中国责任论”这一国际话语不断被热炒,国际社会不断涌出对中国作为大国需要担当责任的各种舆论,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中国从未回避应该担当的国际责任,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明确提出,更鲜明而实质的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各种疑问,向国际社会旗帜鲜明地摆出了中国坚决履行大国责任的政治态度。

第二,开创了中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中国特色”道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在这样的世界上,国家安全与全球安全相互依赖,主权国家采取单方行动已经无法保护自己的国民”,③亦无法有效应对出现的全球性问题。多年来,全球各个国家通过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应对全球性问题,但核心和主导权依旧在西方世界。中国的崛起不仅为自身争夺了话语权,也为东方世界赢得了发言权,更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治理方案上创造了机会,相信定会在全球治理问题上体现出更多的中国特色。

第三,为中国塑造了良好的大国形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强调要具有全球视野、战略目标、持续稳定的外交;强调和平、合作、共赢等“协和万邦”的理念,这些基础内容明确指出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方向,彻底粉碎了中国威胁论等负面的中国形象,更有利于为中国塑造负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大国形象。

第四,彰显了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外交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关系的本质、规律和走向,外交的宗旨和原则,国家身份与国家利益等外交事务的重大问题的核心信念、根本主张和基本态度,也是其实施外交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评价其他外交行为的是非标准”。④事实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正是当前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顺应国际关系发展潮流,是伟大中国智慧在外交层面的显现。

第五,更有利于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自我价值、国家价值的统一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增长上,也体现在外交途径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摆脱了中国外交以往斗争或者低调的历史痕迹,大国外交四个字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国家实力,中国特色彰显了民族自豪感,这一外交理念的转变本身就是中国梦最好的阐释之一。另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还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稳定健康的大国关系,并继续获得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样的国际环境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具体实践与延伸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外交固有理念的传承,更与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是对中国外交固有理念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在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与延伸。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策略是对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认为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力落后的情况下,依然给予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援助,并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新时期,习近平也坚持了毛泽东的对外援助思想,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2013年初,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的首访目的地之一就是非洲,并在南非出席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彰显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中国与巴西、印度和南非一道,推动成立了金砖国家银行并建立了应急储备安排,大大提升了新兴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倡议筹建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增加亚洲国家的互利互通和互利共赢。中国还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并力推亚太贸易区“北京路线图”,迈出了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历史性一步,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发展中国家视为自身外交战略的基础,注重开展与这些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并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历史友谊,这是自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外交以来的最显著的特色。在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中,这一特色仍旧继续保持并发扬。习近平在访非时用“真、实、亲、诚”四个字高度概括中国的对非政策,指出对待非洲朋友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讲一个诚字,他还提出“中国梦”携手“非洲梦”的美好愿景,承诺中国永远与非洲国家站在一起,永远做非洲国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习近平还指出发展中国家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是中国外交可以倚重和依托的重要战略力量,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将始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在维护和增进自身利益的同时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在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推动发展中世界的整体发展与复兴。中国正在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积极维护者,是发展中国家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坚定拥护者。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中中国身份的定位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对中国第三世界身份的定位保持了一致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明确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非常弱,一穷二白。冷战结束以后,第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国内部的贫富分化以及各国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一些国家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另一些则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一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有所增强,并且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着较大的政治影响力。但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的身份不会改变。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国家开始肆意传播“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援是掠夺其资源与财富,中国的发展将会是世界动荡不安的最大危险因素等等。这些谬论严重影响了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威信,而破解这些理论最好的方法就是重申和强调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的身份。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有三个:来源于中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源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⑥一个中心明确了中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这三个来源于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要求中国的外交始终明确中国的身份,在外交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承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第三世界国家博弈理论的范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承了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第三世界国家博弈理论的范式,对依旧横行的霸权主义予以充分的打击。2013年10月,习近平提出倡议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目的是为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经过两年的筹划和建设,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亚投行来自五大洲的57个意向创世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了签署仪式。亚投行的成立遭到美国极力反对,其公开声称亚投行是中国对亚洲进行政治扩张的工具,美国的一系列挑拨活动暴露了其霸权主义的心态。中国主张筹建亚投行是中国对外战略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对外扩张战略,亚投行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都非常高,它契合了广大亚洲国家的需求,是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有益补充,也是对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国际金融机制的挑战和激励。亚投行的成立帮助中国和亚洲其他欠发达国家争夺了话语权,也是中国对美国霸权势力的一种突破。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巩固了中国和中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更能改善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受益;另外一方面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会对阿拉伯国家和东欧国家形成辐射作用,从而增强中国的影响力。

亚投行的建立和“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是帮助中国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朋友,建立命运共同体,是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辩证方式,破解霸权于无形,是毛泽东当年第三世界博弈理论在当代的巧妙运用。

回顾历史,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帮助新中国实现了外交的破冰之举,影响了当时整个世界的局势。当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依旧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性的问题亦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迅速提升的综合国力,已备受世界瞩目,这些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形势促使当代中国必须重新思考本国的外交目标,构建本国的外交核心价值观。回顾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纵观世界局势风云变化,“三个世界”的本质状态却从未改变,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依旧是当今我国外交实践的核心指导理论,第三世界越团结、越强大,世界和平才能越有保证。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一直呈上升趋势,不仅因为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更因为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中国既发展自己也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当前中国已经具备更多的优势去整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等资源,在国际政治、经济的游戏规则中增强话语权,影响规则的制定,从而重构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端,也是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当代外交与时俱进融合的绝佳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在不断的外交实践中进行理论的丰富,更要秉持中国特色。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思政部;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毛泽东‘三个世界’外交战略划分理论的形成及其实际意义”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SKG237)

【注释】

①②吴心伯:“大国外交:挑战与应对”,《东方早报》,2013年3月18日。

③[美]布鲁斯·琼斯,卡洛斯·帕斯夸尔,斯蒂芬·约翰·斯特德曼:《权力与责任: 构建跨国威胁时代的国际责任》,秦亚青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④王存刚:“论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中国外交》,2015年第5期。

⑤罗建波:“万隆精神与中国大国外交的时代特色”,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 ,2015年4月27日。

⑥“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王毅部长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 ,2013年6月27日。


上一篇:论影视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形成初探
相关文章推荐

  • 浅谈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党建工作的三个契合
  • 增强“三个意识”,建立“三支队伍”
  • 基层党建的“三个坚持”与“六个结合”
  •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变关系研究
  • 全球城市指标体系应用对上海的重要启示
  •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及启示
  • 世界一流学科形成的影响要素研究
  • 徐景达美术片的“谢赫六法”理论研究—以动画
  • 孤立与安全感的较量—解读《我们的世界》中的
  • 文化自信的三个源泉
  • 把世界的恐惧转变为世界的希望—恩斯特·布洛
  •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破解三个关键问题
  • 试析克里斯塔尔对莫雷蒂世界文学观念的批判—
  • 如何讲好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个重点向度
  • 让世界知道“学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