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和“小问题”


2018-05-02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    作者:马志响

摘要:现实课堂教学中“问”的过多过细过碎现象影响着课堂的效度,“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设置“主问题”自然引领学生带出“小问题”的办法,实现由教师“满堂问”向(教师引导)学生自发问的角色转变,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发问、品悟、思考、交流的时空,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问题;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48-04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课堂教学的“牛鼻子”。很多语文教师为贯彻落实新课改,为体现“以生为本”,尝试着少讲多问,以问促学,以问贯穿课堂,课堂变为了“问”堂。教师虽讲的少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问”的泛滥。老师在课堂上不断抛出精心预设的、各种各样的、纷繁琐碎的问题,轰击着学生的思维。这些零散、繁杂、铺天盖地的小问题并不成体系,有些甚至是没有探究和思考价值的。“碎问碎答”,不仅桎梏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其学习缺乏系统性、碎片化,还会使课堂失去应有的张力和活力。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如何系统化、层次化设计、布局问题?笔者一直在实践中摸索着。 
  一、“主问题”和“小问题”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也叫“大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直指重难点,具有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问题。它能够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并能从文本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探究。[1] 
  这些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主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2]它能够统领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整个教学流程,打通文本“经脉”,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的作用。这些“主问题”可以以“问题云”“问题群”“问题链”“问题串”的方式在不同的课堂和课型中有序、交织呈现。所谓“小问题”,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新知生长点或疑惑所在,于教学推进中在主问题的关照和教师引导下,动态生成的生本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连串的“小问题”若是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自发产生的,不仅能撬动学生的思维,搅动其思想,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3] 
  二、主问题设计理念 
  主问题的设计要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着眼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它不应该是由教师一手包办,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自主完成。可在课前的前置性学习中,由学生在初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或最想解决的问题,小组内相互提问、尝试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最有价值的问题”全班汇总、梳理,师生一起分类、归纳,[4]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生成高质量的主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教学的重难点,也是主问题设计的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切合课题,因为题目即是“文眼”;其次还要看问题是否切合内容,是否和文章的核心内容有关,内容是问题生成的素材;再次,还要看是否关注文章的脉络结构等等。 
  问题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于学情,同时又要适当的超越其现有的认识范畴。主问题的生成,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应是学生乐于接受和可接受的,应使学生尝到通过“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年段学习目标,然后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教学的目标等挖掘提炼出具有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主问题,从而削减许多琐碎的问题,形成“主问题”统领下的“版块”教学。它使教学内容更加聚焦,学习目标更加明了,学习活动更加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力。 
  三、课堂如何抛出“主问题” 
  1.聚焦教學内容,抛出“问题云” 
  一节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情基础,可以设计出覆盖教学全局、指向核心内容的主问题。这些“中心问题”能够统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能一线串起一堂课,组成课堂教学的“问题云”。 
  《槐乡五月》一文生动描绘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我们可以聚焦这两块内容设计主问题,铺展课堂。 
  主问题设计为:(1)你从哪里感受到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的?(2)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虽然只有一句话却是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揭示内容结构,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这个关键句是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这两个并列结构的主问题形成的“问题云”,牵引学生浸入整个文本去赏析、品味。第一个问题将直接引领学生去直面语言、品词析句,去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密码,学生自然产生“从哪些具体词句可以体会到槐花飘香?”(小问题)的疑问和需要。再进一步阅读发问(小问题):第一节为何先写“一大片白茫茫的、形态各异的槐花”而不直接写“香”?(铺垫)为何第一节最后一句说“浸”在香海?问题驱动探究,问题引领思维,学生会不由地浸入文本,对话文本,进入发现之旅,在比较、辨析、体验中找寻言语密码,在品读中感悟用词的精妙,表达的特色,感受槐花之美,槐花飘香似香海。第二个问题则带领孩子们迈进槐香孩子的生活世界,进入生活情境,寻找小姑娘、小伙子的生活图景,通过对一幅幅有意思的、美的画面的朗读、体验、分享、交流,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可爱、热情,体验槐乡生活的幸福,快乐。这样的“问题云”,引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以发展为本,让学习真实发生。 
  2.依循教学思路,设计“问题链” 
  语文学习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在一些文本的教学中,可以循着教学思路,设计指向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问题链”(把设计的问题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组成一条链),这些具有递进关系的系列问题,给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支架”,让学生的思维沿着“支架”一路攀爬,螺旋上升,逐步走向深度学习。
如《云雀的心愿》一文教学,可提炼出这样的“问题链”:(1)云雀的心愿是什么?(2)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3)小云雀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作者是如何写出森林的这些重要性的? 
  “问题链”的有序推进,使课堂简约明了,层次清楚,中心突出,削减了枝枝蔓蔓,少了喋喋不休的发问。“问题链”由易而难,思维由浅入深,这“链”俨然是学生学习的“思维导图”。“问题链”的设计,呈现出文本最内在、最核心的主线。通过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静心思考,用心发现,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的指引下,学生沿着“学习支架”逐步攀升,在对“链”的探索发现中,思维不断深入,问题逐步解决。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小组讨论、碰撞、交流总结出森林的重要作用(防风固沙,蓄水保土,调节气温),并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发现文章的写作密码(三次都是通过小云雀和妈妈来到不同的地点,通过情景观察和对话表现森林的重要性)既聚焦文本内容,又关注写法特点,注重言语实践,提升语用能力。 
  3.结合重难点,推出“问题串” 
  为使学生的理解不断深化,课堂中可以结合教学重难点,推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串”。这些问题既可以为并列关系的横向支撑,也可以为递进关系上的纵向推进,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个阶梯,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文本的核心价值和重难点是理解作者为什么对一个普通的园子的念念不忘,理解其背后的自由和爱。可这样设计“问题串”:(1)这是个怎样的菜园子?(2)作者萧红为什么对这个园子念念不忘呢?(3)这个普通的菜园子,它普通吗? 
  基于教学难点,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自由),教师不断抛出问题,不断追问,不断把球传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品词析句、对比辨析、意义提升,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自由和爱。“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个直指作者心灵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三、主问题如何带出“小问题” 
  1.“问题链”制造冲突,小问题卷入其中 
  在教学中,为了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根据文体特点和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些包含思维矛盾冲突的“问题链”,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置身于矛盾情境之中,而“小问题”则会在消弭“冲突”的过程中自然“生长”出。 
  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围绕文本的核心内容和核心教学价值提炼出带有认知冲突的“问题链”: 
  (1)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笔墨写了天游峰? 
  (2)“人”与“峰”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这是个递进式的问题链,前面的问题锁定天游峰,后面的问题紧密承接第一个问题,“人”与“峰”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个“问题链”可令学生自然生成一连串的“小问题”,如:天游峰的特点是什么?(高、险)那老人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两者有何联系?等。就着“小问题”再做文章,可让学生通过前后比较、辨析,加深对文本表达方法的理解,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这一看似冲突的问题,让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迫不及待,这“冲突”促使学生的思维在矛盾中不断爬坡行进,在“冲突”中获得入木三分的认识体验。 
  这些问题驱动着课堂的行进,这样的教学设计删繁就简、简约有效,因为每个版块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扩大了学生自主习得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课堂生成的条件。学生的“学”自由开放、游刃有余,我们的“教”也有了弹性和张力。 
  2.“问题云”聚焦语用,小问题自然带出 
  一些“主问题”需要在课首揭示抛出,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全面了解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主问题”的解决需要“小问题”的分解來完成,“小问题”减缓了坡度和难度,在“问题云”的整体布局下和教师引导下,一些本应由教师提出的小问题可由学生在探讨“主问题”的过程中自然链接。 
  例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教学,师生概括、提炼出这样的“问题云”:(1)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2)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艄公是黄河的主人?“问题云”中的问题“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是整片云的中心,它不仅关注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还关注了课文是怎么写的,问题直指文本的核心和难点。 
  教学中,在“问题云”的布局下,一些小问题将会在板块中自然连接,渐次展开。学生首先会迫切地通过对课文最后一节内容的阅读,解决第一个主问题:艄公凭借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尔后会进一步关注其他方面的描写,自然会产生诸多疑问,生成一系列小问题,并在“疑”中进一步思考探究:本文是写人,文本除了直接描写艄公外,为何还要描写黄河的气势、描写羊皮筏子以及游客的表现?本文关于环境描写有许多,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形象?…… 
  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品味描写黄河、筏子、乘客的关键词语,解疑释惑:从黄河、筏子、乘客等方面的描写中(侧面),能看出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吗? 
  就此主问题安排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阅读感受,讨论概括写法要点。 
  …… 
  这样,通过主问题导引学生去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探究写法,去发现文本的言语“秘妙”。在主问题的引领下,在几个小问题的推动下,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步步深入,扎实、高效,自然而然地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色:侧面烘托。第一次看到凶险的黄河,胆战心惊,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筏子的轻、小,让我们担心,以及乘客的谈笑风生都为了烘托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小问题”紧紧围绕“主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自然产生,在深度阅读和合作学习中逐步获得解决,且不着痕迹。 
  3.“问题串”把握核心价值,小问题直指“教学眼睛” 
  《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核心价值是“自由”。教师依据学生疑惑点生发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且带有“冲突”性的“问题串”:(1)这是个怎样的菜园子?(2)作者萧红为什么对这个普通的园子念念不忘呢?(3)这个普通的菜园子,它普通吗?
要探究这个“问题串”,可引导学生从“教学文眼”入手生成小问题,课文第13节“借物抒情”,园子中“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这恰是文本的情感密码。这节课可以从园子直接切入第13节聚焦到文本的核心价值“自由”上,在“问题串”关照下,教师引导学生依次带出小问题: 
  仔细阅读第13节,会产生一种感觉,脑中会跳出一个重要的词来吗?(自由)这段中的哪些词语、句式(细节)最能表现“自由”? 
  作者怎么会从园子中的花鸟、蔬菜、虫子中感觉到自由呢?(打通“自然的自由”和“人的自由”) 
  在学生感受“自由”后,引发冲突:作者为什么对那个菜园子念念不忘?那个普通的菜园子,到底普通吗? 
  回到现实,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天地?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瞎闹的情景吗? 
  在“问题串”的关照下,用这一系列的“小问题”链接出课文的主旨,并吸引学生融入文本语境,走进人物心灵。“小问题”引领学生通过聚焦语言文字本身,去步步发现文本的核心:自然的自由,人的自由,自然的自由和人的自由的融合,自由的背后是爱……学生思维的触角不断伸向文本深处。进而得出结论:这不是普通的园子,它所表现出的自由和爱,正是作者萧红一生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追求。[5] 
  這些具有冲突性、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即是“教学眼睛”。“教学眼睛”是文本的关键语言、核心知识和情感密码,是课堂的灵魂,是那些最能引发学生关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投入才情和智慧去完成的学习任务。[6]这“眼睛”让学生能够穿透文本的语言文字,走进文字的背面,走向人物的心灵和情感深处,破解语言和情感的密码,走向“敞亮”的语文学习境地。 
  最后一个小问题直通生活,与生活建立联系,让听说读写一体化、生活化,让“学得”和“习得”相互融合,自我和文本、阅读和写作,语文和生活联结在一起,注重学生的语用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拾景玉.小学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11):65.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6. 
  [3]凌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大问题”和“小问题”[J].江苏教育, 2013(6):34. 
  [4]拾景玉.主问题教学视阈下学生学力的培养[J].江苏教育, 2015(3):69. 
  [5][6]张俊平.教师,做个思想者[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370-371. 
  Major Questions and Minor Questions i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Instruction 
  MA Zhi-xiang 
  (Jiawang Zizhuang Xinwuyao Primary School, Xuzhou 221133, China) 
   Abstract: Too many and too detailed questions in classroom teaching have affected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which has limited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eachers may try to design the major questions which can trigger minor questions so that teachers can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cramming into students’ actively raising questions. In this way, teachers can offer students the rights of active learning and give them enough time and space to question, ask, perceive, think and communicate. As a result,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can be developed to a higher level and their core Chinese literacy can be cultivated as well. 
   Key words: reading instruction; major question; minor question
上一篇:浅析一所好学校必备的内涵与特质 下一篇:数学小课题研究:开发与实施
相关文章推荐

  • 什么是农民眼中的美好生活 ——基于乡村振兴
  • 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
  • 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案例教学法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中的
  • 古诗文对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虚拟化技术在实训室应用中的研究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云盘服务商对盗版视频传播的侵权问题探究
  • 共享单车使用中的消费者权益实现与完善
  • 信赖利益制度在行政法中的作用研究
  • 美国侵权法过失理论初探
  • 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中国人物画教学创作中的速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