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策略


2018-05-04    来源:理论观察    作者:任蓉

摘 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掌控意识形态话语的资格、能力和效果。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话语主体相互博弈、话语体系内外夹击、话语方式转换滞后以及话语环境难以管控的挑战。掌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需从区别对待话语主体、创新发展话语体系、灵活转变话语方式、净化网络话语环境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掌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1 — 0164 — 03 
  “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众所周知,任何意识形态话语都依赖于传播媒介,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主要媒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战由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的网络空间,谁掌控了网络媒体,就掌控着最强话语权。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已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和谐虚拟社会的实践需要。 
  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和功能 
  法律意义上的话语权是指说话的资格,政治意义上的话语权则是指对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力,二者结合即构成了学界关于话语权定义的通说。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掌控意识形态话语的资格、能力和效果。其内涵包括:一是在網络空间中生产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利或资格,二是在网络空间中掌控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力或能力,三是在网络空间中实现国家意识形态目标的效力或效果。〔2〕本文探讨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有五大功能: 
  一是树立国际形象。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能有效粉碎西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抹黑”我国的阴谋,能强化中国声音的国际影响,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赢得更多的国际观众,为中国发展模式赢得更多国家的信任和支持,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大国形象。 
  二是维护政权稳定。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依靠网络话语权论证其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国家理念、政治制度、价值规范深入民心,形成普遍接受的政治权威,实现政权稳定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通过批判、驳斥不利中国发展的意识形态,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政治攻击和颠覆行为,构筑网络空间的思想防线,以巩固政权和稳定政局。 
  三是协调社会关系。任何意识形态话语权维护的是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意志和利益,对其内部成员的关系、观念和行为起着规范协调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助于协调社会群体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整合各种价值诉求和思想观念,规范社会大众的行为,从而减少摩擦和冲突,使各种社会关系达到稳定有序的状态。 
  四是引导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对我国的发展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引导,并同各种错误的、反动的社会思潮作斗争,引导网络舆论和网络文化。“它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合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能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使其拓宽话语的包容性,凸显话语的时代性,增强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能力。”〔3〕 
  五是规范个体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能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明确是非曲直、辨识善恶美丑,纠正他们错误的思想行为,使他们的思想行为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意识形态话语权包括话语主体、话语体系、话语方式、话语环境四大构成要素,网络环境促使这四大构成要素发生巨大转变,当前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在网络上交织缠绕对意识形态造成猛烈冲击,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严峻挑战。 
  (一)话语主体相互博弈 
  话语主体,即“谁在说”的问题。传统社会中,一般由国家和政府表达、传播意识形态,是“只有国家说,民众都在听”,国家话语权的控制力非常大;网络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是“大家都能说,大家都在听”,话语主体由国家一元主导转向多元主体相互博弈,具体表现如下: 
  西方网络话语权的持续强势。西方国家借助技术与语言优势,几乎独揽了国际互联网规则的制定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我国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占有量特别少,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占有量更是凤毛麟角,面对西方网络话语霸权的猛烈冲击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上受到严峻挑战。 
  民众网络话语权的逐渐集聚。在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一般缺乏进入话语的机会和能力,鲜少拥有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时代的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介来表达话语,突破了原来的资格限制和能力限制,每一个公民都拥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民众话语权逐渐集聚、强大,一些民众由于缺乏辨别力而“盲目从众”,致使民众网络话语权不断侵蚀、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国家网络话语权的相对弱化。表现在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缺乏“协同作战”的意识和能力,难以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规律,致使意识形态网络宣传阵地狭小。同时,一些领导干部对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态势认识不清、掌控能力严重不足。 
  (二)话语体系内外夹击 
  话语体系,即“说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是由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组成的思想体系,它正遭受国内外异质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双面夹击。 
  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滋生的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戴着“文化”的虚假面具借助网络纷纷涌入,以各种花哨的理念吸引人们眼球,迷惑中国网民思维判断能力,企图消解我党的执政合法性,蓄意侵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些网络文化殖民正威胁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导力。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新儒学、网络民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在网络平台粉墨登场,它们服务于特定的异质意识形态,或明或暗地提出一系列政治主张,有的甚至赤裸裸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起攻击,企图否定、推翻、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这些社会思潮一般经过精心包装,对缺乏辨别能力的普通大众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误导性和煽动性,这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
(三)话语方式转换滞后 
  话语方式,即“怎么说”的问题。意识形态话语方式越合理,话语权就越有效。如今网络环境使话语方式发生巨大转变,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方式一时还难以适应这种转变,导致其话语权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话语传播形式化。传统社会中,意识形态话语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传播,这是一种“我说你听”独白灌输式的、“点—面”单向度的话语传播模式。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技术拓宽了社会大众获取信息、传播话语的渠道,将传统“点—面”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多点—多点”、“多点—多面”的传播格局。但是,目前政府还没有适应这种转变,搭建的网络对话平台较为形式化,议程设置能力较弱,缺乏互动对话机制,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效力和效益。 
  话语表达碎片化。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惯于照抄政策文件、照搬领导人讲话,这种文章因篇幅过长、专业性强、晦涩难懂,很少有人会耐心读完,传播难效果不佳。新媒体为了适应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方式,网络话语表达呈现碎片化特征。一是话语表达偏向于小叙事、微叙事,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宏大叙事相冲突。二是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系统性相冲突。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必然带来思维、认知以及观念的碎片化,不利于形成理性化、逻辑化、系统化的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话语风格两极化。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话语风格仍带有官场作风,没有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现有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不接地气”的话语风格导致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冷漠甚至抵触。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严肃性、严密性和规范性被网络话语的诙谐化、戏谑化和游戏化所解构,网络话语的表达流于表面,甚至呈现出“娱乐化”的表征,这些正侵蚀着马克思主义话语风格。 
  (四)话语环境难以管控 
  话语环境,即“在哪说”的问题。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环境是一个话语自由且难以管控的虚拟世界。一方面,我国缺乏网络信息核心技术,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对中国进行网络攻击,例如,美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研发突破中国网络审查的新技术和新软件,诱导中国网民用西方提供的各种技术和软件浏览美国之音等网站,肆意扩张意识形态霸权,给网络信息安全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网络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对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信息的管控严重滞后,很难快速应对网络失范行为并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以致网络上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不断挤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存空间。 
  三、掌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 
  掌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话语主体、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和话语环境四大要素协同合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赢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一)区别对待话语主体 
  话语主体是话语权的生产者、传播者以及接受者,区别对待话语主体是掌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提。 
  粉碎西方网络话语霸权。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有积极应对的智慧和担当,敢于亮剑,打击西方网络话语霸权的嚣张气焰。其次,通过外文网站以及国际性网络社交工具,引导其他国家的人民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再次,以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全球网络治理,在设置国际话语议题时发出“中国声音”,在制定国际话语规则时提出“中国方案”,在引导国际话语走向时贡献“中国智慧”,谋求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引导公众的网络话语权。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中的民意、民情,纠正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偏激看法,引导他们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时,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他们的政治引领作用。一方面,加强与网络意见领袖的交流、合作,吸引其为我助力;另一方面,培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代言人,使党和国家的政策意图为更多民众所知晓、所理解、所拥护,引导民众的网络话语。 
  强化国家的网络话语权。党委宣传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等各级党政部门,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机制,以实现多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上下互通、齐抓共管的大宣传工作格局,部门联合“一起说”,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合力。同时,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队伍,培养一批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谙熟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的理论宣传队伍,培育一批既熟悉专业政治理论、又精通网络信息技术的网络技术队伍。形成专业人才“时时说”的氛围,在网络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确保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任何时候都不旁落。 
  (二)创新发展话语体系 
  话语权能否被认同,取决于话语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创新发展话语体系是掌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融合中国发展的“现实话语”。在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过程中,将其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中国梦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吸收传统文化的“话语精髓”。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时,要将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塑造中国特色、中国风骨、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我党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衔接国际发展的新趋势,汇聚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既坚持中国特色,又巧妙融入国际潮流。但是,创新话语体系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或抹灭其根本特性和精髓所在,必须处理好“话语创新”与“内核保留”之间的关系。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和政府应善于捕捉网络空间或“微空间”中的民众诉求,高度关注不同网络群体的话语心声,在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中以人民群众最为现实、最为直接、最为关心的利益问题为核心主题,增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认同感。
(三)灵活转变话语方式 
  科学先进的话语体系需要有效的话语方式进行传播,灵活转变话语方式是掌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 
  话语传播由整体化转向分众化,增强针对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整体网民的95.1%;在年龄结构上,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在学历结构上,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3%、26.2%,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在职业结构上,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25.0%,其次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22.7%;在收入结构上,月收入在中等水平的群体占比最高,月收入2001-3000、3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分别为17.7%和23.2%,网民规模向低收入群体扩散。由此可确定目前我国最主要的网络话语对象,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关注点和需求点,有针对性地推送意识形态内容,增强话语传播效果。 
  话语表达由单一化转向立体化,增强感染性。目前主流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主要是依赖文字表达的方式,文字表达虽可体现理论宣传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但是这种单一的文字表达方式在宣传理论性较强的意识形态时收效甚微。在新媒体时代,党和政府应当创新意识形态宣传中的话语表达方式,变单一化的文字传播为图、文、音、像并茂的立体化传播,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过于严肃高深的文字表达方式,秉持微言大义的理念,将高度理论化、抽象化的“大义”转化为网民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语言”,借助图片、诗歌、微视频、简单漫画等多样化、感性化、生活化的話语表达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话语风格由官僚化转向平民化,增强有效性。在新媒体时代,党和政府要善于将政治话语、官方话语转化为民间话语,尽量避免概念化、学术化、公式化的宣传口号,寻求理论表达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契合点,让民众真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为自己说话、在说自己的话。但须注意转换意识形态的话语风格要把握好度,不能使平民化、通俗化的话语走向娱乐化和低俗化。这种“平民化”不仅不能拉近与网民的距离,反而容易给年轻网民造成错误认知,直接侵蚀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性。 
  (四)净化网络话语环境 
  话语传播需要合适的话语环境,净化网络话语环境是掌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保障。除了应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健全网络规范制度之外,净化网络话语环境的关键在于完善网络监控技术。具体而言,一方面,建立网络话语监控系统。一是网络信息收集监测机制。宣传部门、网管部门联合信息技术部门、网络服务企业,整合资源、队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收集有关意识形态的网络信息,并建立专门、专类的网络信息数据库,时刻监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话语传播状况。二是网络话语研判处置机制。及时鉴别、研判、处置已收集的网络信息,严厉打击非法性言论,坚决抵制攻击性言论,直接抨击反动性言论,注意遏制有害性言论,迅速过滤虚假性言论,实时跟踪敏感性言论,在信息源头上把好关。三是网络话语预警反馈机制。先要针对不同信息建立分级、分类的预警体系,在监测和研判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并威胁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舆情和网络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导小组确定预警级别、启动应急预案。在实施预案过程中,宣传部门、网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将应对情况、出现问题反馈给安全领导小组,以便适时调整管控策略。另一方面,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重视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硬件、软件核心技术,摆脱对西方网络核心技术的依赖;积极研发安全性能高的“防火墙”和“过滤网”,攻克敌对势力的破网技术和攻击技术,增强过滤技术的筛选、清除和屏蔽等功能,提高防止网络病毒、网络入侵、黑客破坏的信息安全技术;抓住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契机,建立大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郑元景.当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迁与重构〔J〕.社会科学辑刊,2015,(6):53. 
  〔3〕张纲.多元文化场域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48-49. 
上一篇:基于提升教育理念下强化办学特色的探索 下一篇: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
相关文章推荐

  • 混合式学习视域下的网络核心课程学习空间研究
  • 网络多元化价值观下如何塑造高中生的国家认同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 基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
  • 基于“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 P2P网络借贷的经济法监管与规制研究
  • 虚假网络公益众筹的刑法规制
  • 新形势下网络募捐平台的法律规制
  • 论文发表参考: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探索与路径
  • 论文发表参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述论
  • 论文发表选题:基于对抗样本的神经网络安全性
  • 论文发表选题:卷积神经网络在视频跟踪中的应
  • 论文发表选题:神经网络分子通信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