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以立德树人践行高校教师本分


2018-11-23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王秋玉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成效已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意义,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要义,以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以德立身,做品格之师;以德立学,做学问之师;以德施教,做精神之师,努力践行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本分。

【关键词】立德树人 教师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德树人的成效来衡量工作,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践行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

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意义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在随后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及前不久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无一不谈到立德树人,这就需要我们把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置于时代背景中审视,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找坐标、找定位。

从政治背景看,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是社会思潮的风向标,一旦外部环境有变化,高校就会有动静。在高校这个思想异常活跃的领域,常常是学术与意识形态、现实与历史、外部与内部等多种问题相互交织的场所,也是一般问题极易扩大为政治问题、个别问题上升为复杂问题的敏感地带。这就要求高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要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重要的位置,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高校要想在世界格局转换、中国社会转型、网络飞速发展、信息渠道多元的背景下,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就必须要抓牢抓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

从社会背景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的互通与交流,呈现出了系列经济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时代特征。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中,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潮并存。高校身处在这个复杂多元的环境中,就必须抓牢抓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才能做到在多元中有主导、多样中有主体、多变中有主线。

从教育发展国际背景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高等学校现在所处的舞台是国际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标准也是世界标准,人才培养也必须有国际视野。高校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人才培养也必须要坚持德才兼备,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有国家意识和道路意识,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与世界,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道路自信。从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大学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象牙塔,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因此,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必须要抓牢抓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

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要义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道德文明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需要明确三点。

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立德树人的前提。“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关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高校培养人才,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要坚守社会主义的政治道德、社会公德、思想品德和价值正德;必须要具备社会主义的精神气质和政治品格,具备社会主义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

其次,坚定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加以强调。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关乎教育本质和使命、教育内涵和培养目标的重要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理想信念铸魂是贯穿其中,并被作为立德树人内在逻辑与建构原则的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

最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集中反映了最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目标。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责任和使命。

切实践行立德树人的本分

在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所谓的“回归本分”就是强调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践行立德树人本分,要做好以下“三师”。

践行立德树人的本分,就是要坚持以德立身,做品格之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的言行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唯有教育者具备足够的人格力量,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以德立身,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高校教师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教育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把“四个自信”传递给学生,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践行立德树人的本分,就是要坚持以德立学,做学问之师。做学识渊博的学问之师,是广大教师选择这份职业时的志向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做好学问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坚持把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根本标准,让每位老师把“德”融化在心里,外化在行动上,努力做到身正为范,以德立学。通过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广大高校教师才能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践行立德树人的本分,就是要坚持以德施教,做精神之师。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谈到,会议名称由本科教学会议调整为本科教育会议,从“教学”到“教育”的调整,就是要突出育人的重要性,就是要求广大高校教师坚持以德施教,热心帮助学生的学习,关怀学生的生活,敏锐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高校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仅要建设好“思政课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各类教育活动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真正达到“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效果。高校教师都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每位教师都要齐心协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教师从授课老师向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转变,推进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转变,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作者为淮海工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淮海工学院2018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编号:DS2018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5期。


上一篇:青年应如何坚守正确的信仰 下一篇: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更亲近”
相关文章推荐

  • 用心观察,用爱践行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创新实践 教育为本 努力践行“寓教于演 以演
  • 开启绿色消费新篇章——如何践行绿色消费理念
  • 新时代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
  •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 践行十九大精神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引导低碳消费
  • 农村中学实施立德树人的策略探索
  • 以家风建设进一步推动高校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
  •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研
  • 立德树人,为何首在立师德
  •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当代践行
  • 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该从何处着手
  • 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的思考
  • 论方孝孺护道思想的形成
  • 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