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论列宁的领袖权威思想


2019-03-11    来源:理论观察    作者:王仲祥;冯丽娟;王贝

摘 要: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是20世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他的领袖权威思想为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使曾经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的俄国,通过十月革命,第一个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业。因此,从俄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探析列宁领袖权威思想的主要内容,这对处于新时代的中国,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从深化核心意识、筑牢党群关系、坚持集体领导等方面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列宁;领袖;权威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10 — 0030 — 04 
   关于领袖的权威问题,马克思曾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爭》中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①可见,领袖人物及其具有的权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列宁对于无产阶级领袖的权威问题,在《怎么办》中指出:“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攻坚克难的阶段,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而“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③因此,研究列宁的领袖权威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一、列宁领袖权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对于任何一个阶级来说,如果没有代表本阶级利益的领袖,是很难取得统治地位的。而以列宁为首的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领袖在革命的实践活动中则非常重视领袖的权威,并且是符合当时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因而取得了非凡成就。 
   从世界形势来看,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社会生产力便得到了极大提高,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英、法、德等国家纷纷通过革命或战争的方式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俄国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世界形势的影响,资本主义开始在俄国发展起来。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发展态势不尽相同,在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被新兴的国家追赶甚至超越,它们彼此之间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世界格局,企图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以期从中谋取利益。因此,各国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也未能避免地卷入了其中,并且试图以此转移群众的不满情绪。 
   从俄国国情来看,当时的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虽然历经了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但并不彻底,改革后依然存在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生活在底层的农民更是遭受着沙皇政府和资本家的双重剥削。“他们用种种诡计、用文明的成就和进步成果来掠夺农民,农民饿得全身浮肿,他们吃不到面包,而以野草、泥块充饥,得了坏血病,在病痛的折磨中奄奄待毙,而以尼古拉二世为首的俄国地主和俄国资本家捞到的钱财以千万计。”①这种悬殊的差别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并逐渐达到难以调和的境地,从而各地爆发了无产阶级为维护自身权益的工人运动。但斗争的结果并不理想,遭到了沙皇政府的无情镇压,因为他们仅仅是为维持生计这一最初的目的而反抗的,并没有长远的政治诉求,因而呈现的斗争规模较小,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权威的领袖来组织领导。 
   从布尔什维克的发展来看,鉴于俄国工人运动屡次失败的情形,使得革命领袖意识到建立思想和行动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初期,由于党内思想并不稳固,出现了否定领袖领导作用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推崇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并且主张通过经济斗争来促使社会改良。虽然领导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如各地较为分散、组织纪律松弛、党内思想混乱等,这样便很难凝聚力量进行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对此,列宁强调必须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后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占少数的孟什维克。但孟什维克并不服从大会作出的决议,依然固守机会主义的方针,并继续进行着分裂活动,这对俄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布尔什维克在组织上与之进行了彻底的决裂,成为了俄国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在革命领袖列宁的领导下,成功地进行了举世瞩目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对世界各地区的落后国家摆脱剥削压迫,寻求自由解放提供了新的模式。 
   二、列宁领袖权威思想的主要内容 
   “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②这里要求的领袖不但需要具备优良的品质,并能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指导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洞察世间疾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使千百人的意志服从于一个人的意志,进而能够领导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政党进行革命和建设。列宁的领袖权威思想丰富而深刻,对其内容进行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1.领袖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革命领袖是站在最彻底的革命的立场上的,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因此能够将他们有效组织起来。列宁在《悼念雅·米·斯维尔德洛夫》一文中就曾指出:“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正是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这个特征,在斗争进程中就涌现了这样一些领袖人物,他们最能体现以前的革命从没有过的一个特点,即组织群众。”③这在政治、经济上有特别明显的体现。政治上,通过领袖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群众从斗争中获得了相应的政治权利,可以选举代表自己利益的领导者,并且有权进行撤换,从而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经济上,在俄国国内外战争动荡的特殊时期,政府为了取得胜利,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随着局势好转和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这一政策的弊端显露出来,已不再适用于当时的国情,人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了损害,甚至引发了“喀琅施塔得事件”,对新生的党的政权产生了严重威胁。因此,列宁作为政党的领袖,意识到必须及时作出重大调整,即开始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这项举措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民众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从而缓和了国内的矛盾,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要求以领袖权威维护党内统一 
   列宁作为党的领袖,对维护党内统一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极力反对党内进行派别活动,指出:“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许的。”④因为进行派别活动会造成党内分裂,即使个别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不认同由多数人共同决议的党的方针政策,但依旧想通过自己的主张来实现政治抱负,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容易给试图达到反革命目的的敌人以可乘之机。值得注意的是,政党内存在意见不统一、甚至斗争的现象是正常的,但这不同于派别活动。因为所谓的派别,往往是党内出现了其他的组织,并且是不按照党的行动纲领来执行的。所以,党内出现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党的指导思想是相违背的,列宁对这些错误思想和派别活动作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在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的《关于党的统一》决议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取缔一切派别活动,从而实现党的统一。 
   此外,列宁在革命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可以通过党的机关报树立领袖权威,进而促进党的统一。因为党的机关报代表的是布尔什维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秉承革命的原则,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尽可能通过信息互通,以此反映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从而引起强烈共鸣和愤慨,以联合一切进步人士反对沙皇专制的统治。由于各地工人运动呈现分散性的特征,列宁对此提出要求:“无论在杂志或报纸上都必须反映运动的各个方面的情况”①,并且强调:“出版机构不得滥用自主权,实行不完全符合党的要求的政策”②,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领袖的权威,有助于领袖对工人运动的统一领导,加强各地工人之间的联系,使党逐渐走向成熟、统一。 
   3.强调以制度建设防范过度集权 
   封建社会的历代帝王集权力于一身,而列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依靠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来加强权威,为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典范。他在《加入共产国际条件》的第13条中强调指出:“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③因为结合当时俄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不难发现,只有实行集中的组织方式,才能形成具有权威的领袖及其政党。另一方面,党的领袖也并非是完人,在注重领袖的领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个人专断现象的发生。列宁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指出:“把中央委员会人数增加到几十人甚至100人”④以此对斯大林、加米涅夫及季诺维也夫等人实行的小集团政策给予有力的回击。除此之外,列宁还建议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对全国党政机关甚至党的领袖进行监督,要求他们做到即使面对的是总书记或者其他中央委员,都应该敢于向他们提出质疑,这样才能保证党的决策的正确性。 
   三、列宁领袖权威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的领袖权威思想虽然是在俄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但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其思想犹如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行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报告中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则进一步强调:“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⑥因此,研究列宁的领袖权威思想对于我国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1.深化核心意识 
   当前,国际环境纷繁复杂,各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为了有效应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往往需要有权威的领导核心来统领大局。对于全党和党中央而言,核心的涵义和内容也与时俱进得到了丰富和升华,进一步明确了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地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的卓越成就,让中国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世界把目光聚焦于中国。究其原因,则得益于中国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能够凝心聚力,并在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出明智的抉择。遵义会议就是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因为确立了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党才能在正确的领导下由幼稚走向成熟,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下站起来。 
   而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党中央和领导核心,中国不可能富起来。由此可见,领导核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曲折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发展过程。所以,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时期,领导核心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强起来”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把握国内国际格局,以高瞻远瞩的视野、锐意进取的勇气已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因此,深化核心意识,无论是对于國家的战略发展还是政党的执政建设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领悟其丰富涵义,思想上做到内化于心,行动上做到令行禁止,从而保证党中央的权威。 
   2.筑牢党群关系 
   列宁曾指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①因此,党与人民群众自始至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于党群关系,列宁将人民群众形象地比喻为国家机器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齿轮。而中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也意识到人民群众的至关重要性,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且党奉行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推进,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想要突破瓶颈,寻求更大的发展,依然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出发。十九大上习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社会矛盾的转变,则更加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党群关系时要明确二者是鱼水关系,并非鱼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人民群众所面临的问题,将会渐渐失去民心,甚至是导致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世界局部地区的战争与动乱已是前车之鉴。因此,对于执政党而言,最可怕最危险的就是脱离群众,我们需要警钟常鸣,引以为戒。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当今世界处于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是其显著特点,但也渐渐出现了信息同质化的趋势,这对于群众从外界获取信息将极易导致片面化。而党的新闻媒介是政党巩固群众基础的重要载体,要求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新闻媒体工作者强调:“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②。要求媒体工作人员坚持党的政治立场,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领会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正能量。而对于那些恶意曲解、片面宣传相关信息的媒体,则要进行严厉整顿,否则群众会被误导,有损党中央的权威。 
   3.坚持集体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是经过党集中智慧讨论通过的,并且各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自觉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样既破除了家长制作风和一言堂的弊端,也有效避免了决策的片面性,这与古代帝王的统治方式极不相同。因为自古以来劳苦大众生活在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下,他们的思想受到了禁锢,不敢为自身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发声。而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人民成为了国家真正的主人,并且伴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这种角色的转变日益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以此来提高维权意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另一方面,在党中央的集体领导下,作为党的干部,更要严守党的纪律,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而不能将党的纪律变成一纸空文,把它束之高阁。中国自古以来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一直被先贤所推崇。比如曾子,虽然已经是孔子的弟子而为世人所熟知,但他每日也要三省吾身地要求自己。可以说,注重自身的修养已经渗透到文人知识分子的血液中。而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由成立之初的少数人,经过浴血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则更加需要党员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注重自身的党性修养,以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③这样在党的集体领导下,通过党员和干部的自我约束和提高,不仅可以增强党中央的权威,更能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權力在阳光下有效运行。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J〕.党建,2016,(03).
   〔2〕丁新改.论列宁关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思想〔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01).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4〕〔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栗战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N〕.人民日报,2016-11-15.
上一篇:对马克思商品“使用价值”的再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下一篇:中国的“社保奇迹”:发展机理与制度转型
相关文章推荐

  • 乡村治理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权威构建路径探析
  • 深入理解“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论乡村转型背景下意见领袖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列宁《帝国主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