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对策建议研究


2019-06-08    来源:中国市场    作者:张云帆

[摘要]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人们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货币政策进行阐述,充实了货币政策的理论框架,丰富了实践经验。文章在分析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基础上,对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提出了四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对策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8037 
  1引言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人们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货币政策进行详尽的阐述,充实了货币政策的理论框架,丰富了实践经验。其中,人們最为关注的是我国货币政策是否能够达到最终目标,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确保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即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归根结底是研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促进效果,因而建立有效的货币政策体系,将极大地扩大了社会的力量,促进了社会的蓬勃发展。 
  2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目的,是货币政策要实现的效果。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中央银行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对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调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确保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中,货币当局需要使用一些便于日常操作的量化指标,并对这些中间指标进行适度调节。因此,中介目标的选择成为中央银行实现最终货币政策目标的纽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不断变化。1979年至1997年,我国经济面临高通胀的压力,严重影响经济平稳发展,此时主要是以“稳定货币,发展经济”为目标。1997年之后,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通货紧缩、内需不足、失业上升、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此时最终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保持国家外汇储备和稳定人民币汇率等。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在各种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和权衡,增加了货币政策制定的难度。2009年西方国家爆发经济危机,波及到我国经济。为了平抑外部冲击,我国央行采取了“四万亿”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效刺激国内需求,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我国经济面临着国内外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的目标仍然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稳定物价和控制失业。同时,我国货币政策也兼顾了资本市场发展和特定产业的扶持。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量型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等;另一类是价格型指标,如利率、汇率等。经济学家也对货币中介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利率是影响总需求的中间变量,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过影响利率水平影响社会总需求,最终影响社会总产出和价格水平。货币主义者则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并不直接影响利率,而是通过名义价格水平影响投资和消费并进一步影响产出。因此,货币当局应当将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另外,托宾认为资本价格反映了市场对资本的供需状况,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能通过资本价格进行反映。 
  3货币政策工具选择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有效性,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调控中介目标而运用的操作手段。理论和政策实践表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三大类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第一类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等,这类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影响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经济运行,但无法引导货币流向。第二类是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等,这种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影响货币流向和货币供给总量。第三类是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 
  中央银行在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直接信用控制等货币政策工具时,也会适当运用一些有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于特定行业和产业部门进行定向调控,达到扶植新兴产业、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目的。如2016年初针对房价增长过快、投机情绪高涨的状况,人民银行联合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提高购房首付比例来抑制房价;又如人民银行建立的经济金融分析会制度,及时向商业银行传递中央银行政策意图,引导市场资金的流向和投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设立了多种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区别于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大水漫灌”,更有针对性,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更温和,为货币政策决策者所青睐。如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SLO),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补充, 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提高了货币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抵押补充贷款(PSL,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这些工具都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为中央银行调节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 
  4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建议 
  41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大规模的宽松刺激货币政策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而总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货币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某些特定行业以及地方融资平台,造成房价高涨,产能过剩,杠杆不断加大。这导致货币资金在银行和过热行业之间空转,挤占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份额,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最终导致货币利用效率降低,经济效益下降。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应该保持货币存量的基本稳定,不再过度增加货币供应总量,而是通过定向宽松的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三农”、小微企业和新兴服务企业的资金支持,将过热行业的资金引导过来,同时为这些行业提供较为宽松的信贷空间。
42推进利率市场化 
  加强理论传导机制的效果,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利率市场化的目的是利用市场手段引导资金按照货币政策意图进行传导和流动,使利率水平反应资金供需关系并对资金进行有效配置,提高货币流通的效率。首先,货币当局应逐步取代货币供应量和信贷余额等数量型工具,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提高利率变动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传导效应,提升利率对资金的引导作用。其次,中央银行应建设和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中央银行只要影响基准利率走向,就可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影响资本市场资金成本、资产价格以及汇率等变动,最终促进消费、投资和总需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3推進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在目前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顺差将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央行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而为了冲销新增外汇占款,之后又要被动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往往不足,造成被动宽松的局面。而在国际金融形势错综复杂、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受国外货币政策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为了避免货币政策受到外汇占款和国外货币政策调整的过度影响,就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方面,应该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汇率的管制,建立和发展完善的汇率市场,发挥市场力量,在维持人民币币值基本平稳的前提下,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区间。另一方面,我国应逐步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引导国际资本流入特定产业和部门,为我国经济增长服务,同时引入竞争倒逼国内行业改革。通过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逐步开放,吸收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独立。 
  44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家应鼓励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货币政策要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协调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关系。经济理论表明,货币政策可以直接作用资本市场,也可以通过中间变量影响资本价格继而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从我国资本市场角度来看,资本市场发展可以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货币政策效果的角度看,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引导货币借助证券市场流入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应鼓励资本市场发展,规范证券市场运行,打破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自由流动的障碍,加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和协调。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以关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产品市场的波动变化,适时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宇, 陈西果 论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战略转型[J]. 南方金融, 2015(1):19-25 
  [2]管清友 货币政策新常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J]. 股市动态分析, 2014(22):24-26 
  [3]蒋瑛琨, 刘艳武, 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 金融研究, 2005(5):70-79 
  [4]李海燕, 康洋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取向分析[J]. 农村金融研究,2015(7):26-29 
  [5]刘伟, 苏剑 “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 经济科学, 2014(4):5-13 
  [6]梁涛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J]. 新金融, 2015(8):12-17 
  [7]马宇 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政策转型分析[J]. 现代经济探讨, 2015(10):10-14 
  [8]马勇, 陈雨露经济开放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微观基础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14,(3):35-46 
  [9]SIMS C A Money, income, and caus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 62(62):540-52 
  [10]SIMS C A A Comparison of interwar and postwar business cycles: monetarism reconsidered[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2):250-257
  [11]ROGOFF K The Optimal degree of commitment to an intermediate monetary targe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 100(4):1169-89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视角下健全“老有所养”的路径探索 下一篇:建筑企业PPP项目财务管理探讨
相关文章推荐

  • 新常态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
  • 论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完善与建议
  •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
  • 药品生产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分析
  • 博物馆实践活动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 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本科教育的影响
  •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实现
  • 江苏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绩效分析
  • 共享经济新发展浅议
  •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党建的县域探索
  • P2P网络借贷的经济法监管与规制研究
  • 共享医院的制度规范:功能视域下的法经济学分
  • 共享经济带来的法律问题研究—以共享充电宝为
  • 核心期刊论文:推进市场经济应以民法为主导
  • 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