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个青年学子的视角


2019-07-07    来源:青年与社会    作者:裴星星

摘 要:青年学子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需要巨大的勇气,也需要培养激情、责任心和恰如其分的判断力。对于青年学子而言,“以马克思主义为业”包含学业、职业、事业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既需要从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坚定的人民立场相统一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高度来看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便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方位,找准自己的坐标,确立自己的立场。 
  关键词:以马克思主义为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学子 
  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当代中国,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社会思潮多元化并不等于可以获得思想观念或价值观念的自主选择权和平等表达权,也并不等于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业”就能理所当然地获得受社会平等尊重的机会,多半会遭受“马克思主义没什么用”、“马克思主义挣不了钱”、 “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等嘲讽和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往往经历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心志历练过程。能否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怎么看”和“怎么办”。青年学子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首先要面对怎么看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一、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坚定的人民立场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它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方面,也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美学思想,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的思维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们开展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又是一门有着鲜明政治立场的科学,它从创立之日起,就自觉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们从来没有回避或掩饰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政治目的。作为政治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绝大多数人”就是无产阶级,因为“这个阶级构成了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严谨的学术立场,也坚持了鲜明的政治立场,这种严谨的学术立场与坚定的人民立场是统一的,也是一致的,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全过程的。 
  马克思恩格斯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为人民大众所做的学问既是解释世界的学问,也是改造世界的学问。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既需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为人民大众探索真理的博大胸襟,从他们不屈不挠、淡泊名利的坚毅执着中吸取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也需要努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审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不断提高我们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本领。 
  二、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不可回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确实存在一定差距,有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到底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走向了“历史的终结”?还是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呢?其实,这种疑惑的“症结”在于用教条化的思维看待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已经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仿佛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当照抄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之后,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就反过来推演出理论“过时”的结论,从而忽视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历史条件;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制定发展政策,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很多老问题,也衍生出一些新问题,就认为这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离经叛道,是修正主义,进而制造或渲染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对立,用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否定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或者用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伟大成就来简单否定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由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前提、领导阶级、主体力量、历史阶段、占有方式、分配方式等基本观点构成的内在关联性,由这些内在关联性构成的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所以,我们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业”,需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高度来看待和审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便于我们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方位,找准自己的坐标,确立自己的立场。 
  三、敢做并甘做“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当代青年 
  在很多人看来,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业”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以马克思主义为业”中的“业”包含了多个层面,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而言,至少包括学业、职业、事业三个层面,并且这三个层面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我们当下正在从学业层面实践着“以马克思主义为业”,“以马克思主义为业”是我们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我们正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奋斗之路上。对于我们多数青年学子而言,“以马克思主义为业”中的学业、职业、事业也不可回避“谋生”的问题,优异的学业是谋得体面的职业的历史前提,在职业中收获的成绩和认同感是通向事业之门的直接动力,而事业则是对学业成绩和职业成就的双重超越。由于各种专业、职业、事业的选择之间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而也不应该把努力与选择放在同一层面来比较,更何况,如果不努力,又怎能做出更好、更优的选择呢?言归正传,我们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同样需要激情、责任心、恰如其分的判断力。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业”所需的激情是要通过“外在的灌输”来培养的,并且,这种“外在的灌输”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场域长期存在“失语”或“失踪”的问题,即使它偶尔被人提及,也往往会成为人们相互调侃的谈资,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我们要培养“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激情,需要顶住莫大的舆论压力和承受各种社会偏见。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业”应该建立在“自由而自觉”兴趣之上,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提高认识能力和批判能力,这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润身”的过程。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仅仅停留在“润身”的批判层面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这种“润生”,将“润身”与“及物”有机统一起来,正是青年学子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应有担当。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需要在学习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存在很多是非判断,大是大非问题是单项选择题,是判断题,它们只有对与错之分,不像论述题那样可以自由发挥。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面临理论正确与实践失误或失败的问题,也会面临理论错误而实践暂时成功的问题。准确判断理论正确之于实践成功的意义,也是我们这群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当代青年不可回避的问题。 
  历史偏爱学术、理论和思想,尤其偏爱“润身”与“及物”的学术、理论和思想,历史和实践终将偏爱“学术”与“政治”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和实践也终将偏爱我们这群立志“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当代青年。我们要敢做并甘做“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群正在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应该退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M].人民出版社,1965年.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4] 习近平: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精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7日.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6] [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生活·读[M]. 
  作者简介:裴星星(1989.01- ),女,贵州贵阳人,助教,贵州民族大学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现状 下一篇:大学生如何创立及运营摄影工作室
相关文章推荐

  • 做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问卷调查报告
  • 关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文献简述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实践论》及其对思想建党的现实意义
  • 魏特夫与史华慈关于“毛主义”的争论述评
  • 习近平关于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及价值逻辑
  • 婚姻法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问题研究
  • 关于事业单位党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分析
  • 关于加强产业集群党建的几点思考
  • 关于建立监察抽查制的若干设想
  • 略谈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
  • 论马克思教育法制思想及对我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