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新形势下大学生如何突围就业阴影


2020-09-27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吴海江

【摘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阴影源自于就业结构失衡、价值取向偏差、专业培养脱节、招聘要求盲目以及市场环境变迁。新形势下大学生突围就业阴影,对社会和谐稳定、缓解就业压力、提升人力资本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时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发力,方能打赢大学生就业“突围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高校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能够顺利突围,不仅能促进大学生教育和社会需求完美对接,还能帮助大学生迅速上岗就业。因此,怎样打赢大学生就业“突围战”,成为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全球经济与全球疫情严峻的形势,政府、高校与各企业需要多维分析,开源提质、精准施策,抓实抓细,保障大学生就业。

正视现实: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就业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中国人口正处在高峰期,每年都有很多新增劳动力与就业需求,新生劳动力逐年累积,大大超过了就业岗位的更新进度。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机制改革,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状态,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必然带来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

价值取向偏差,就业定位缺失。“精英情结”严重束缚着大学生观念,不合时宜的就业观与职业价值取向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也有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不高、难以达到用人单位与社会的要求,加之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应聘时胆怯、紧张,很容易错失机遇。

专业培养脱节,就业竞争下降。一些学校在办学观念与方式上滞后,缺少市场意识,专业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所学专业根本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从而出现结构供需矛盾。还有一些高校对毕业生的重视程度不高,就业指导大多临阵磨枪、泛泛而谈。

招聘要求盲目,选才标准偏高。有的用人单位条件设置盲目。例如:一些用人单位要求两到三年工作经验,而应届毕业生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很难落实工作。还有的企事业单位盲目要求高学历,存在“重学历轻实践”的问题。

市场环境变迁,突发事件影响。2020年高校毕业生约874万,创历史新高,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线下招聘严重受阻。同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让很多企业不得不削减招聘规划。随着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自我反思:新形势下大学生突围就业阴影的价值何在

一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安居乐业不仅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追求,也是人类对生活最基础的要求。就业后,老百姓的生计才有了着落。若政府、企业给出的职业岗位供不应求,对于“毕业就待业”的局面,大学生和培养他们的家庭就容易产生不满心理。就业中竞争不公,没有正常竞争的机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心理与信心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愤懑、不满、怨恨、迷惘、困惑等心理,容易让他们对日常行为规范、社会价值、社会道德、做人准则产生疑惑。只有处理好就业难等问题,才能削减这类不确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就业难让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迷惘,从而形成心理压力。很多毕业生对就业迷惘,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前景的不确定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担忧。面对严峻的生存、竞争与心理压力,很多学生都存在苦闷、焦虑、神经衰弱、自卑心理,所以出现了休学者、轻生者、违法犯罪者、畸形竞争者,让本来宁静祥和的校园增加了不安与浮躁,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成才。只有解决好这类问题,他们才更可能以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学习。

三是发挥大学生人力资本力量。从生产能力来看,人力资源具有不可保留、难以存储等特点,在时间更替中,会逐步消失,从而产生浪费,这对国家而言是浪费。如果大学生毕业就待业,人力资源闲置,这是严重的浪费。一方面,浪费了高层次的人才。高等教育打造的是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待业说明高级专业人才闲置或者不能在特定岗位发挥价值。另一方面,浪费了教育资源。物力、人力以及文化资源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大学生属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他们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大学生待业,预示着社会效益收不到回报,所以存在浪费。只有各尽所能,才能规避浪费。

四是推动经济发展与复兴。受疫情连锁反应影响,大学生就业签约遭到极大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开始缩减用人需求。本应是求职择业高峰期,但签约落实的就业率并不乐观。在疫情影响下,高校多了防疫压力和教学调整压力,就业指导压力随之增加。面对诸多压力,用工企业、高校、政府与单位有必要达成有效合作,共同推进,充分利用经验、渠道与资源优势,解决就业压力、助推经济复兴。

多方问责:新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打赢就业“突围战”

政府构建多方协调协商机制,提供政策保障和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统筹发展“造岗位”与“给饭碗”,从开源上找突破口;将供给侧改革作为主线,增添公益性就业岗位;将保障民生作为目标,从民生经济中挖掘就业岗位与战略产业,以达到“满足需求”与“扩大就业”的效果;政府通过加大拓岗、援企力度,充分发挥资源价值;综合运用社会保障与就业扶助政策,为其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确保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从而吸引更多人就业。同时,实施财政优惠,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

用人单位完善招聘用人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和全方位实习岗位机会。社会用人单位在就业需求关系中属于需求方,站在强关系的一面,在就业选择中处在主导状态,必须保持正确的态度,用平等、公平的姿态对待大学生。一方面,以科学、理性的用人观念,拟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职责要求与用人准则,减少户籍、性别与学历歧视,同时科学确定招聘用人程序。另一方面,加大校企合作,辅助高校人才培养,同时提供顶岗实习与就业机会。

高校构建针对性培育机制,明确社会需求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是高端人才的研发地与培养地,高校要将理论教育和技能实践整合,根据市场要求,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同时有意识的培养沟通协同、实践创新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以提高职业素养,形成正确的习惯,引领学生向社会靠拢,在产学研结合的情况下,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另外,通过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打造“实践+理论”型的教师,从教育教学层面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以强化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训与社会实践,走出象牙塔和社会近距离接触,以培养动手、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鼓励新冠肺炎疫情下实施大学生远程精准就业指导,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科学规划,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不断增强心理建设,保证良好的心态与就业观,选择合适的岗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我们有机会创业,这既有利于解决个人就业问题,也能带动身边人,一举两得。

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多方作用,维护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稳定和谐。高校要主动协调,多方合作,实施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落实基层学业资助,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鼓励毕业大学生参军,为国防服务;搭建校企合作与对接机制,对于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要领域做好人才对接;深入大数据、互联网、实体经济、人工智能领域,寻找就业机会,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呼吁用人单位利用网络开展校园招聘会、测试考试和实习培训,冷静对待疫情下的就业问题,恢复民生经济。

(作者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杭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提升在杭高校本科生创业率及创业质量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0834M3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何磊磊:《危中之机:新冠疫情下实施大学生远程精准就业辅导》,《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年第10期。


上一篇: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保障 下一篇:青年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职业教育如何形成多元共治新格局
  • 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如何实现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网络多元化价值观下如何塑造高中生的国家认同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大学生如何创立及运营摄影工作室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
  • 新形势下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
  • 浅谈大学辅导员如何开展思政工作
  • 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
  • 大学生弘扬李保国精神的路径研究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