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文学论文:《“羿”射日之后》


2020-12-14    来源:青年文学家    作者:张秋霞

摘  要:1927年1月鲁迅首次在《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奔月》,后编入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奔月》是鲁迅取材于历史,用“旧历史”写“新故事”,将“英雄”拉入现实生活,产生强烈“上天入地”的落差感,事无巨细地描述了英雄人物“羿”射日之后“一地鸡毛”的生活,在“现实人生”中反映“人生现实”,从而展示主人公无可避免的精神幻灭过程。 
  关键词:《奔月》;现实;内部原因;外界原因;幻想;精神幻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02 
  一、引言 
  笔者偏爱鲁迅的《故事新编》,无他原因,大概较与《呐喊》的沉重,《彷徨》的寂寞,《故事新编》多少含有他自谑的“滑稽”成分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对于《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一笑了之,云淡风轻,恰是轻描淡写才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同样《奔月》也是以诙谐的语言轻描淡写地写了《后羿射日》续集而已,但阅读过后,却有厚重的力量让人寻找诙谐背后的意义。 
  《奔月》是鲁迅取材于历史,用“旧历史”写“新故事”,将“英雄”拉入现实生活,产生强烈“上天入地”的落差感,本文将从“英雄”内部原因“耽于幻想”和社会外界现实“忘却英雄”入手,去看羿射日之后的生活,进而分析主人公的精神幻灭过程。 
  二、沉湎、回忆---幻灭的内因 
  幻灭的前奏实质上在故事的开篇就已经奏响,而这种幻灭一开始并不是来自于他人,而是羿自己。英雄---常人强烈的落差感使他自己逐步陷入虚无。 
  《奔月》中的“羿”是个英雄,这是众所周知也毋庸置疑的事实。虽然荣耀与热闹之后剩下落寞,“羿在垃圾堆边懒懒地下了马”,“三匹乌老鸦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使羿的英雄形象大打折扣,但今日的落魄正是对昔日英雄辉煌的证明,所以羿的出场依然还是英雄的配置。“家将们听得马蹄声,早已迎了出来,都在宅门外垂着手直挺挺地站着。”在这一片庄严盛大的迎接之中,主人却收获惨淡,险些空手而归。在如此盛景下,羿不得不“硬着头皮”又“大踏步”走进去了。羿一方面仍然坚信自己是个英雄,曾经与太阳齐肩,“上射十日,万民皆喜”,另一方面又自我“踌蹰”,觉得自己这个“英雄”开始当的有些虚无,只能射些老乌鸦和小麻雀,故“仿佛觉得她们都在苦笑”。 
  工作失利后,羿的爱情同样遭遇危机。危机感的由来除开嫦娥日渐冷漠的态度之外,更多源于自身的“虚伪愧疚”以及最后识破这种愧疚。众多学者批评羿增长嫦娥虚伪、虚荣的风气,却遗忘揭示羿伪善的面孔。羿的愧疚是他推卸责任的羞愧心理,当嫦娥埋怨他为何不能走远一点时,他仍旧采用“明天主义”几番搪塞,体现了他下意识地试图推卸自己无所作为的心理。小说中有一段对于嫦娥详尽的外貌描写“残膏的灯火照着残妆,粉有些褪了,眼圈显得微黄,眉毛的黛色也仿佛两边不一样。但嘴唇依然红的如火;虽然并不笑,颊上也还有浅浅的酒窝。”笔者认为这一段可谓点睛之笔,因为这是羿识破自己的虚伪愧疚不可或缺的条件。当自己还是射日英雄时,美人配英雄自古佳谈,而如今落魄还拥有如此的美人不是幸运而是一件羞愧的事情。“羿想着,觉得惭愧,两颊连耳根都热起来。”羿的羞愧更多是针对自己,是自我识破,自我感动,但又担心别人识破自己的言行不一,故如做亏心事一般当了一个“妻管严”。 
  让羿走向精神幻灭最重要的内部原因是他一味的英雄主义的幻想。在现实生活发生改变后,羿不是另寻出路,摆脱“堂吉诃德式幻想”,而是无所事事,明知没有猎物仍旧妄想走的远一点就有所收获。促使他走向幻灭的是他自始而终活在过去,一直在缅怀往昔不敢面对眼前的生活带来的种种挑战。在无物可射的时候后悔曾经射杀“封豕长蛇”,在无事可做的时候怀念又摩着脱毛的旧貂皮怀念曾经的荣耀时刻,如数家珍向嫦娥炫耀已经成为过去式的战斗场面,胜利勋章。不幸的是羿妄想通过回忆往昔在他人处寻求身份认同的做法惨遭失败,嫦娥对他的过去嗤之以鼻,逢蒙对他的“英雄”身份不再认同,连老妪都嘲笑他连“顶好的黑母鸡”都不认识。在这里,羿已经没有了昔日英雄的条件,也不具备成为英雄的基础,在他人身上寻求认同失败后,徒留空虚与无聊,寂寞与迷茫。至最后羿也没有找到自己新的出路,在嫦娥偷药奔月后,不但没有脱离不切实际的英雄幻想,认清现实身份,反而故作轻松认为自己还可以以射日英雄的身份向仙丹老翁讨一颗仙丹,追随嫦娥而去。消极回避现实,始终活在过去最终让羿陷入精神幻灭的深渊。鲁迅曾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这也是借羿的形象表现对现实人生的层层思考。 
  三、忘却、逼仄---幻灭的外因 
  如果羿的耽于幻想,伪善面孔是造成他最终精神幻灭的内部原因,那毫无疑问现实社会的外界因素也是羿走向幻灭的重要推手。在世俗人物与英雄的关系结构中,羿的妻子嫦娥、养鸡的老妪、和羿的学生逢蒙是现实人生中人生现实的代表。羿与这些人物有着一种无法选择的关系,于是在这种关系结构中,羿作为英雄形象已被消解,在世俗社会的消解过程中,羿最終只能走向精神幻灭。 
  首先的推手是妻子嫦娥,相比较羿,嫦娥的虚伪显而易见。一方面每天抱怨丈夫的无能,一年每天只能吃“乌鸦杂酱面”,另一方面自己无所事事,只知道消遣娱乐,无所追求。鲁迅在小说开篇就暗示结局,“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看着窗外的暮天”,时间长达“至少已有一年多”。其实嫦娥对于羿的丹药觊觎已久,盗丹升天的情绪在她对待羿的三次嗤之以鼻的“哼”后爆发,第一次是又见羿射猎惨淡而归时,生气、愤怒、悔恨的她无情揭穿羿的无能。第二次是在羿尽情回忆往昔,讲述自己曾经无比辉煌的时候,嫦娥一声冷哼破灭丈夫的幻想,否定羿为结婚射杀的西山文豹,即便它全体黄金光。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听完羿虚情假意满心只为她打算时,这也坚定她盗取丹药的想法。嫦娥反复否定与嘲笑的态度不但没有使羿清醒,反而使他一味依赖过去的回忆,沉迷在过去的精神鸦片所营造的烟雾世界里,逐渐失去了精神健康的“自我”。伪善也使这段传统的伦理关系扭曲,盗取丹药后,嫦娥结束了这段关系,羿却想再次讨要仙药继续这段关系,他没有认清这个现实的世界,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世界,他的英雄幻想在他人眼中已经一文不值。在鲁迅的笔下,将疼痛的结局用荒诞消解,带给读者一种延迟的疼痛。
学生逢蒙、养鸡老妪也是将羿推向精神幻灭的重要人物。养鸡老妪是社会上袖手旁观众生中最典型的代表。“只管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这类人的基本特征,对于社会事件充耳不闻,对于社会上的人无论是英雄或是恶棍漠不关心,信奉的真理是“听来主义”,羿“射杀十日”的英雄事迹于她只是听来的传说,如今杀了每天下蛋的“顶好的黑母鸡”才对她自身利益造成威胁,责怪羿只是一个“枉长白大”连母鸡都不能分辨的庸人了。 
  对于逢蒙抢夺羿的功劳,刺杀羿,从创作背景解读是最浅一层的涵义,笔者无意讨论特定的讽刺对象,更深的是想探讨鲁迅对于生存的探索。逢蒙刺杀羿之时,正是羿遭遇养鸡老太婆奚落之后,逢蒙是羿的学生,到头来却用羿教他的箭法来射杀老师。即使羿防患于未然,早留有“啮镞法”致学生刺杀未果,但问题不是逢蒙是否射死了羿,而主要是学生射杀老师事件本身让羿感觉到了做师傅的无奈。如果说羿作为英雄战胜了逢蒙保留了作为英雄的某些特点,那作为老师“教会了学生,饿死了师傅”的想法得到验证时,至少也透露了他心灵的无奈以及对于人和人生本质的怀疑与绝望。面对如此场面,生人嘲笑,学生背叛及后面他未曾料到的妻子抛弃,恐怕都是他始料未及的。在这里,英雄留下的不是悲剧,只有荒诞。最后“他似乎觉得,自己一个人被留在地上了”也注定他只能走向精神幻灭的道路。 
  被工作背叛、被徒弟背叛、被爱人背叛,工作、声望、情场三失意,末路英雄的落魄画面倾泻而出,即便最后他气急败坏妄想射月,创造昔日神话,最终月亮也不过“只一抖”,似乎嘲笑他连武器都选不对的努力终究是徒劳的。羿被在现实世界中的现实人推搡来推搡去,最终失却了自身的精神,没了英雄的气魄,既成了吃饱喝足睡觉,养家糊口喂马的现实人,又是耽于幻想,寻仙求道的碌碌众生之一而已了。 
  四、小结 
  纵观《奔月》,羿的精神幻灭是一个无法挽回的过程,也是鲁迅在故事新述中逐渐展示的过程。羿自身耽于痴想、不敢正视当下的性格,注定他只能活在过去,无法“用小一点的箭头”实事求是或另寻出路;同时现实人生中的人生现实一步一步摧毁羿对于世界、对于未来的向往,始终踽踽独行、故步自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内力与外力的双重结合,将羿推向精神幻灭的黑暗深渊之中,做了那“虚妄者”。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然就此一点“因由”尚有许多“存在的余地”。鲁迅用真实而具体的人生感受,叙述人生那无法言语的空虚与无奈,徒留的只不过是虚妄的人生。最后,对于这荒诞、虚妄的人生鲁迅也有解释:“我至今终于不明白我一向是在做什么。比方做土工的罢,做着做着,而不明白是在筑台呢还是在掘坑。所知道的是即使是筑台,也无非要将自己从那上面跌下来或者显示老死;倘是掘坑,那就当然不过是埋掉自己。总之:逝去,逝去,一切一切,和光阴一同早逝去,在逝去,要逝去了。”除却感慨鲁迅先生无与伦比的冷静与深刻,笔者愿这“现实世界”的人们在经历人生真实后还能留有健康的精神与善良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鲁迅著.鲁迅全集 第1卷 坟 热风 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著.鲁迅全集 第2卷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著.鲁迅全集 第3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周海波.英雄的无奈与无奈的英雄──关于《奔月》与《铸剑》的重新阅读[J].鲁迅研究月刊,1998(12):3-5. 
  [5]修磊.英雄的没落——我读鲁迅《奔月》[J].名作欣赏,2013(14):82-83. 
  [6]刘素绸.鲁迅《奔月》和葉兆言《后羿》比较[J].文学教育(上),2016(08):130-131.
上一篇:文学论文:《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批评分析》 下一篇:文学论文:《浅析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书写”》
相关文章推荐

  • 文学论文:《浅析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书写”》
  • 文学论文:《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批评分析》
  • 文学论文:《女性:从空洞能指到自为主体的话
  • 文学论文: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初探
  • 计算机论文: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
  • 电力论文:继电保护与配电自动化配合的配电网
  • 电力论文:电厂运行安全及应急管理措施研究
  • 建筑论文: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 建筑论文: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
  • 文学经典中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研究——以鲁迅小
  •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
  • 核心期刊论文: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
  • 核心期刊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动态审计预警体系
  • 核心期刊论文:地方政府审计治理效果的实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