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现代化背景下的哈萨克文化传承与变迁


2016-09-02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郭亚楠

【摘要】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哈萨克传统民族文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悄无声息中变迁。同时,因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与民族意识的保留,民族文化又以各种形式顽强地生存于该地区,形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碰撞的独特文化氛围,民族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个性与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化的结合,成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态势。

【关键词】现代化 哈萨克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多方面的财富。很多时候,它由物质表现出来却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表现为各地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由此可见,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是一种正在发生、传承的社会历史现象或意识形态。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是一个整体,各民族的文化是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的。与主流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文化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它想要生存下来,必须要突破自己的边缘性地位;另外,它还要具备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即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产生相对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产生有条件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处于发展变化状态中的名词,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变化、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民主化的程度、工业化的发展、乡村城镇的城市化等方面,也表现为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取向和文化的世俗化演变。概括来说,现代化主要描述了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过程中社会和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和现象。我国正处于这个逐渐的演变过程中,在此演变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文化转型期的生存与传承问题。当今时代,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全球性发展趋势,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区域的不同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哈萨克族人在漫长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例如中原的汉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俄罗斯文化等,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民族的文化均对哈萨克族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期。哈萨克族文化,尤其是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首先属于游牧文化圈,这是它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游牧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对世界影响范围极大的“文化圈”,也是延续性最长、生命力极强的“文化圈”;同时,哈萨克族文化也对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哈萨克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对于该教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哈萨克族人的文化呈现新的变化态势,这表现在生活方式、生产习惯、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

生活方式表现为由游牧改为定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哈萨克民族形成了以游牧文化为主、以农业为辅的历史传统,但是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哈萨克牧民逐渐开始定居,推动了哈萨克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进程。因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游牧文化逐渐退至次要地位,哈萨克人不再进行四处漂泊的游牧活动,而是逐渐改为以定居为主,发展畜牧养殖业,进行田地的开垦并从事农业生产。

哈萨克族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保持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哈萨克族人日常居住的大多为轻便易拆的毛毡房,能够随时拆除和重建,有利于他们日常的生活。而很多在城市或市郊的居民,也逐渐接受了砖制平房或者楼房,从商场购买制式家具,以现代化的风格布置居室。这种变化趋势显示出哈萨克民族的文化开始发生了缓慢的转型,具有了农业生产的初步雏形。

出行方式也由依赖马匹到选择多种方式。哈萨克作为游牧民族的代表,从一开始就与马的关系密不可分,不论是在放牧、迁徙、狩猎,还是日常的出行过程中,都需要马的陪伴和帮助。因此,在很多时候,哈萨克族人不仅将马看作是最亲密的伙伴,还把它们看作是财富的象征,日常生活中难以离开马的辅助。而在现代化背景下,摩托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也在哈萨克人生活聚居区出现并普及,他们改变了单纯依靠马匹作为出行工具的习惯,具备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和机会。但是,哈萨克人对于马匹还是非常喜爱和尊重的,日常的生产生活有时候也需要马的帮助,尤其是牧区的牧民,还会骑马放养牛羊等牲畜,或者定期骑马到草原上游览,可以说,哈萨克人将骑马、养马的风俗沿袭了下来,一直保留至今。

衣着服饰逐渐增加时尚感。在文化的变迁中,哈萨克族的服饰是变化最大的一个方面。古代的哈萨克人,因为要从事游牧、打猎等耗费体力的劳动,在衣着的搭配上力求简洁明快,方便劳作,夏天身着棉布衣料的衣服,冬天会将宰杀牛羊后的皮毛制作外套、坎肩、帽子和手套,以防寒保暖。哈萨克族的女人主要在家中操持喂养牲畜、挤奶、制作食物和奶制品的工作,她们要经常出入室内室外,再加上天气变化无常,既要方便劳作又要适应季节的冷热交替,因此,所穿衣物大多为长度超过膝盖的长袖连衣裙,袖子宽松而容易调整,既能在天热时撸起袖子干活,也能在天冷时随时增添衣物。但是在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机械化的应用,人力被解放出来,即使是哈萨克牧民,穿着和以前也有很大的不同,也呈现向现代化过渡的趋势,尤其是爱美的哈萨克族女性,已经将时尚的服装作为自己日常的穿着,而不再将是否利于劳作作为穿着的唯一标准了。

生产方式的变迁。哈萨克文化开始向近现代转型的表现之一是工业化生产方式逐渐渗透。改革开放后,哈萨克族牧业生产由之前的牧民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和商品化生产过渡,生产方式由之前的依赖个人经验和外界环境向科学畜牧、规范管理过渡,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畜牧生产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畜养方式发生了变化,或被保留,或被丢弃,产生了不同以往的变迁,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在经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和提高的未来,哈萨克族传统的生产方式无疑还将继续产生创新和变革。

哈萨克族人除了定居和从事农业生产,还开始涉足工业生产领域。从20世纪30年代起,便出现了很多产业工人,改变了单一的游牧生产习惯。例如,因为独山子油矿、阿尔泰有色金属矿以及相应的钢铁产业的发展,很多哈萨克人具有了工人的身份。再加上当地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道路的修建,也有很多哈萨克人涉足交通运输领域,扩大了职业身份的外延,使哈萨克人的生产方式开始了现代化转型。①

风俗习惯的变迁。哈萨克人对于民族的节日非常重视,在节日的传承方面保持得较好,因为现代化进程对于节日的流传的影响关系不是很大。哈萨克民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诺鲁孜”节。“诺鲁孜”节是哈萨克族辞旧迎新的节日,时间在旧历正月,过节的那一天,人们互相祝贺,每家都做这一节日特有的“诺鲁孜粥(又称比待粥)”。每逢节日喜庆时牧民都举行传统的叼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节日大多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比如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又称纳吾肉孜节)。②时至今日,这些节日文化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操办喜事时,他们会通过发放包尔沙克和糖来表示庆祝;而在迎接那吾热孜节时,他们则会将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盐、水等几种食物搅拌在一起,煮粥食用,以彰显对节日的祝贺。

与其他游牧民族类似,哈萨克族的饮食大多以奶类和肉类为主要食物,附加的食物是面食,如烤饼、油饼、面片、汤面等,还有一些蔬菜和水果。哈萨克族人的主食主要以面类为主,同时还夹杂了牛、羊、马等肉类和奶制品。日常饮品以牛奶、羊奶、马奶、茶等为主。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哈萨克人生活目标不单单是满足温饱,而是吸收了当前健康养生的理念,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日常的饮食结构进行了优化,减少了肉类的摄入,增加了水果、蔬菜的食用量。

文学艺术的传承。由于哈萨克族人祖辈都生活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居所和生活场所,经常会搬家,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中,这样的情形导致了他们的文化较少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大多都依赖口耳相传,在人们的口头传播中一代代传承。而现今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以及硬件设备、技术条件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样式都能够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作品,类型多样而丰富,例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长诗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著名的有《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③

哈萨克人民的工艺美术作品也具有特色。他们的手工艺品多以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为主,也有自古流传下来的骨器、铁器和木器等。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哈萨克族人的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行为规范的传承。哈萨克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非常重视礼节的问候。一般情况下,男性亲戚朋友如果见面,都会握手以示礼貌,问一声“阿曼”(平安之意),道一句“萨拉木”(祝福之意)。④而女性亲友见面时,则会拥抱、行贴面礼,表示想念与问候。虽然礼节众多而繁琐,但是它们依旧得以保存和传承,成为人们一致认同遵守的礼仪。

哈萨克人还具有济危扶贫的良好传统。当本地区或部落中有人遭遇自然灾害,造成极大损失时,可以向地区行政部门或者部落寻求帮助,该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则会根据自身家庭情况,实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如修筑羊圈、喂养牲畜、储蓄牧草、开垦土地、收割粮食等活动,人们会全体出动,互相帮助,克服困难。

现代化进程中哈萨克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偏远荒凉、交通条件不发达的地区,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均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且由于民族文化变迁推进缓慢,他们的民族文化得以长久的保存和流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思想的渗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等和之前相比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化的渗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改变了哈萨克族之前的封闭和缓慢的进程,形成了内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本民族文化在外部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总体来说,哈萨克族的文化传承首先表现在草原游牧民族的粗犷和豪爽方面,也融合了现代人的细腻和时代感。这说明,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都处于融合与发展中,这种发展并不意味着历史的退步或者民族文化的消亡,而是一种历久弥新、新旧交替的状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在这种新旧碰撞中,哈萨克族的文化也面临一个比较复杂和严峻的局面:一方面,哈萨克族人居住区现代化进程加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他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衰退或者消亡,遭遇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文化传承主体出现代际断裂。一个民族的文化想要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必须要有青年人学习和继承。哈萨克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传承人的精心传授,二是青年人的认真学习。但是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便利,很多青年人都外出学习或者打工。他们走出本地区,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城市生活开始产生热切的期待,认同都市中以财富为衡量标准的价值观,对难以迅速带来实际利益和效益的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排斥和冷漠的心理。青年人认同感的缺失,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文化断裂的现象,使民族文化的传承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记忆载体的传承人,一些人由于进入衰老期,出现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或者精力不济等情况,记忆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而另一些人也会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去世,还没有及时寻找到合适的传承人,从而使很多民族文化记忆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消亡。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文化既无法得到延续和发展,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存,威胁到了文化的完整性。

文化传承方式面临挑战。因哈萨克民族作为游牧民族的特点,文化传承往往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人与被传承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很亲近,或者局限于师徒关系,或者存在于家族亲属关系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的传递与延续发生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对于民族文化的广泛普及、创新和发展具有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

外部文化的强烈冲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哈萨克族居住地涌入了其他多个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但是也会造成外部文化冲击和影响民族内文化的现象。外部文化裹挟强大的经济实力,添加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给哈萨克民族内部的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影响了本民族人们的观念,使他们开始对外部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而逐渐抛弃了本民族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忽略与漠视中逐渐被淡忘。

结语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和趋势,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和必经之路。因此,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哈萨克族人民,如果能够提高文化保护的意识,将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放在工作的首位,一定能够让本民族文化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的过程中实现更新与蜕变,达成文化传承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从而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走出生存困境,开拓新的发展局面,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延续。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注释】

①任秋蓉,周晓涛:“现代化背景下甘肃少数民族文化转型的困境及路径选择”,《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18期。

②阮金纯,杨晓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第5期。

③陆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小城镇建设》,2015年第7期。

④潘志成,吴大华:“传承与维系:现代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的发展”,《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列宁《帝国主义论》 下一篇: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相关文章推荐

  •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
  • “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 大数据背景下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两学一做”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问
  •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 核心期刊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动态审计预警体系
  • 论文发表参考: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
  •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与提升
  • 人工智能背景下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 党建工作“五个起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支
  •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合理性
  • 制度公正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推进公共决策机制
  • 什么样的舆论场利于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