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流行音乐价值探析


2016-09-18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作者:王敏

【摘要】流行音乐作为现代音乐的一种,已经广泛在社会上传播,受到了各阶层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已经成为了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面临着流行音乐的冲击。流行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德育、美育价值,能够更好地辅助传统声乐教学的进行。高师声乐教学应当进一步发挥流行音乐的作用。
    【关键词】流行音乐;声乐教学;价值;
    
    1.流行音乐的概念和现状
    在当今的中国流行音乐中,模糊而飘渺的焦虑浮躁在一些所谓的“新音乐”中表露无遗,相当一部分流行歌曲歌词中滥用的“痛苦”、“爱情”、“生命”等词语,大都在歌曲中被剥离了原有的多样内涵,而变成了单调极端的情绪化符号,就像失去了精神信仰和生活信心的流浪者,总是处于心神不宁、顾虑重重、忧心如焚的精神焦灼状态。这样的音乐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无疑是精神鸦片,其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导致了学生人格发展和价值构架的偏差错位。现代流行音乐艺术过分偏重其商品属性,过度发挥甚至引导其娱乐功能对人们价值观的刺激和影响,忽略甚至抛弃其不能直接带来利益的人文属性、精神价值和艺术规律,不仅是一种在音乐艺术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是注定昙花一现,不可持久的营销方式。在音乐教育,特别是高师声乐教学中,必须对流行音乐加以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分类甄别,避免格调低下的流行音乐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2.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流行音乐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肇始于民国,当时称之为“唱歌课”,目的是培养中学及中师学校的音乐师资,并没有开展系统的声乐教学。1925年颁布的《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纲要》开始了专业表演型的培养模式,大批海外归来的音乐人才带动了声乐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师范教育受到了更大的重视。
    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中明确指出,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建设方针是教育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改革开放之后,基础音乐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人的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中的音乐人才的缺乏对高师声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发展迅猛的商品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对于高师声乐教育而言,主要的挑战来自于多元音乐文化的普及和流行。面对流行音乐文化的挑战,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素材,模式和目标都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和现代声乐教学的目标,推动着高师声乐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改革创新,流行音乐在声乐课堂中的价值逐渐被接受。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对流行音乐上的认识偏见主导了高师声乐教育。从教育者的观点看,流行音乐题材单一,主题混乱,内容多是俗情滥爱,无病呻吟,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强,形式和内容难登大雅之堂。在声乐教育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内容,会“扰乱视听”,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广泛传播的流行音乐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影响,传统的音乐教学,让很多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不重视音乐课甚至厌恶音乐课。青少年的在校学习阶段是其生理心理快速发展健全的时期,核心的人生观和基本的世界观正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激情充沛,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不仅满足于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对于外界社会充满好奇和渴望。他们对新鲜的赏心悦目的东西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直观具体的审美对象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审美坐标。对于复杂文化形态中出现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精华与糟粕混杂的文化现象,他们往往难以分辨,只是在群体中随波逐流地追逐着所谓的新潮和流行。
    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大众传媒能够从多方面多渠道作用影响于受众群体,其具体手段包括社会参与、社会化进程、模仿、暗示、劝服等。而对于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分辨防护能力的缺乏和学校教育的局限,大众传播媒体实际扮演了教育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是引导他们学习音乐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信息的倾向性传播对青少年的欣赏格调和口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一项调查显示,学校音乐课和课外音乐欣赏活动只是少数的学生听音乐的来源,大多数的学生都更愿意通过大众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磁带、影碟和网络来理解和欣赏音乐。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育若就此将流行音乐拒之于门外,犹如掩耳盗铃,不仅自欺欺人,而且根本就徒劳无益,不切实际的。对流行音乐心存偏见,或采取逃避的态度都是不科学的。在高师声乐教育中,教师应该把流行音乐自觉地、积极地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介绍学生所喜欢的音乐,演唱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有选择地理解和欣赏流行歌曲,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有的学校通过举办歌咏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让学生自选演唱曲目。《让世界充满爱》、《挥着翅膀的女孩》等一批旋律优美,歌词健康,内容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被学生所喜爱并广为传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不仅是对音乐教学的一次成功检验,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演唱才能,更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和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的体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这也促进了传统声乐的教学。
    3.流行音乐对高师声乐教学的价值
    高师声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辅导工作老师,教学目的首先定位在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辅导工作。因此,高师声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的声乐发声技巧,系统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处理,独立演绎歌曲表现的能力,还应该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多元音乐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对于流行音乐,应当充分发挥其对于高师声乐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欣赏和学习声乐知识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流行音乐对高师声乐教学具有以下价值:
    3.1流行音乐对高师声乐教学的德育价值
    自古以来,音乐就和道德哲学密不可分,乐以言志,追求道德境界的升华,在许多传世名作中得到了体现。音乐的独特魅力使得其成为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而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同样都是对于美的追求,艺术素质和道德素质体现出一种相互交织,互相交融的关系。一方面,德育激发和引导着学生的艺术素质,而另一方面,音乐教育也能够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素质。流行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同样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德育价值。其一,流行音乐的广泛取材,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的多元现实。
    现代流行音乐的题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爱情,它的范围涵盖了友情,亲情和社会公益的关爱。有的流行歌曲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写出了一类人的悲欢离合。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就是社会现实的缩影。学生在认识和接收社会现实之后,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二,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不仅表现着生活的美好,也反映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竞争的愈演愈烈,生活的艰辛苦涩,梦想的支离破碎。这无疑是对学生视野和思维的一次冲击和洗礼。对于学生而言,梦想的美好遭遇现实的残酷,是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的,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疏导,就极易走入极端和误区。通过流行音乐的教育,学生提前接触了社会的阴暗面,并可以得到及时的教育引导,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三,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纷繁多样,其表演者演唱者大多受到青少年学生的追捧。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度和接受度远远超过对于传统声乐的喜爱。在高师声乐教育中,通过流行音乐的教育,激发引导学生积极性,将流行音乐和传统声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形成既具有传统声乐精髓,又富含现代流行元素的审美观,这也是声乐德育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3.2流行音乐对高师声乐教学的美育价值
    美育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和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最终达到健全人格发展,全面提升素质的目的。古希腊人认为,音乐是追求真理和美的活动,是打开精神世界和宇宙世界的钥匙,音乐的力量无法言说而又无处不在,既能陶冶人们的思想和灵魂,也能医疗人们的身体。音乐作品既是审美的对象,也是审美结果。音乐作品本身就是音乐家审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传递给学生的则是对审美观点的再次演绎。高师声乐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价值观,因为高师教育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各个阶段的教育,他们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因此,流行音乐在美育价值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方面,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从旋律到节奏,到歌词到表演方式,都体现着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比如汪峰的《存在》,通过重复性的自问自答,歌词中的对仗反义词语,以及摇滚节奏的管弦乐旋律,表现了决不妥协,决不放弃的拼搏向上的精神,给人信心和鼓励。这种以外部刺激引发听众内在能量的歌曲无疑是一种人格的美,正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一样,是一种富有人文色彩的美,而且具有由内而外的传播性。另一方面,随着对流行音乐的学习研究,学生的审美从单纯的歌曲欣赏逐渐深入到歌曲的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的对象从音乐作品的局限中挣脱出来,开始将目光投向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社会,开始学会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思想来看待世界,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审美观,即世界观层面上的审美。
    3.3流行音乐对高师声乐教学的辅助价值
    高师声乐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对音乐技巧的教育,因为高师生以后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教授音乐歌曲来进行的。这些音乐技巧主要包括,发声,气息,节奏和旋律的把握,以及对歌曲本身的分析。在这些方面,流行音乐相对于传统声乐教学曲目有着明显不同,在教学中将流行音乐曲目和传统声乐曲目相结合,会呈现出积极的教学效果。对于某些传统声乐曲目而言,其发声需要系统化的美声技巧训练,对气息的转换和节奏的把握尤其要求严格。学生在学习这些曲目时,往往会感到十分吃力。而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传统曲目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留下来的名作,其艺术性的凝聚表现往往是其真正的精髓所在,但是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无法理解,只能生硬地练习歌曲演唱的技巧,而不能将感情融入其中,这样的学习只能似是而非,不能学到真正的精华。这种现象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十分普遍,学生因此对传统声乐曲目畏而远之,甚至厌恶反感。
    流行音乐的学习则可以对此加以弥补改善。流行音乐的发声基本上趋于自然,并不要求太大的发声量,其换气技巧相对简单,较快的节奏转换也有利于学生练习对节奏的把握。对于一首传世名作,其艺术营养既可以在传统声乐作品中原汁原味的体现,也可以在流行音乐作品中部分的体现。有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借鉴吸收了名作的营养成分,在旋律,节奏甚至歌词上向名作靠拢。一些传统声乐作品通过改变,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备受青年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鲁洁.现代德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5-87.
[2]檀传宝.美善相谐的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56-58.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9-32.
[4]禹田.最经典的外国艺术名作导读[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68-69.[5]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7-41.
[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24-26.
[7]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
[8]肖鉴铮.我的几点看法-也谈流行音乐不能进课堂[J].探索与争鸣,1998,(5).
    【基金】安徽省2015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多功能声乐实训中心”(项目序号为2015sxzx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基于商务洽谈过程的高职服务外包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推荐

  • 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
  • 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案例教学法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中的
  •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 正视差异,提高盲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 大数据背景下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研究
  •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
  • 儿童母语习得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中国人物画教学创作中的速写运用
  • 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途径研究
  •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困境与治理
  • 可视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