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儿童母语习得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2019-07-12    来源:现代交际    作者:马艳荣

摘要:本文通过对儿童母语习得理论的研究,以及儿童母语习得机制与留学生汉语习得机制的比较,寻找出二者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并把这些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母语习得 汉语习得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03-02 
  一、儿童母语习得理论综述 
  儿童母语习得是人类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儿童习得母语机制的著名理论有行为主语的刺激反应说、心灵主义的内在天赋说、认知说、功能说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理论基本分为三大流派,即后天习得论的理论流派、先天决定论的理论流派和相互作用论的理论流派。 
  (一)后天习得理论 
  后天习得论的代表是以美国斯金纳的“刺激反应说”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其主要观点是语言是一种动作习惯,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语言是通过习惯养成的。因此,后天习得理论流派在儿童母语习得机制中主张“模仿—强化”学习理论。首先,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语句,通过操作条件性刺激及强化获得语言。其次,属于幼儿母语的特征的声音由于得到父母的鼓励而强化为幼儿发音中主要的声音。第三,形成音位和音节、词汇、语法结构、短语和句子的条件反射。他们认為儿童母语习得的步骤即“模仿—强化—重复—成形”。综上所述,后天习得论对于儿童母语的习得重在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 
  (二)先天决定理论 
  先天决定论的代表是以乔姆斯基的“内在天赋说”为代表的心灵主义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大脑机能的成熟是语言发展的生理基础,语言是人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在儿童母语习得机制方面,先天决定理论流派认为,儿童具有先天内在的语法规则系统,儿童在有限的基本语言素材基础上,通过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建立起这种系统。综上所述,先天决定论对于儿童母语习得重在强调内部人脑的作用。 
  (三)相互作用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主义流派。他们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主动性的过程,是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决定语言发展水平的关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决定其如何使用语言去交流。这个认知结构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认知理论认为儿童母语习得过程为“经历—编码—转化”,即儿童说话能力的发展与儿童在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有关,这些直接经验被编码到儿童思维中,促使儿童的发现逐渐从经验转化为词语表征。综上所述,相互作用理论对于儿童母语习得重在强调先天大脑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后天习得论主张模仿与强化对早期语言获得起到重要作用,但随之很多现象无法解释,否定了儿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先天决定论解释了前者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重视积极性与创造性,但未关注习得过程,轻视语言环境的作用;而相互作用论合理地承认后天环境与先天禀赋的共同作用。 
  二、儿童母语习得机制与留学生汉语习得机制的比较 
  (一)儿童母语习得机制 
  1.外部声音环境 
  孩子习得语言的过程,需要沉浸在语言声音环境中。新生儿一出生,便暴露在父母的语言环境里。父母对婴儿的自言自语,父母之间的对话,都以音素为基本单位,像泉水般流进婴儿耳中。在孩子听来,对这些有节奏、有停顿的声音,暂时什么都分辨不出。渐渐的,婴儿调动他的语音器官,发出咿咿呀呀学语声。8~9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发出简单的叠音,包括父母喜欢鼓励婴儿重复说的“mama”“baba”“neinei”。 一岁左右的婴儿能够理解爸爸妈妈话语中单词的意思,并能说出单词。而到1岁半以后,语言能力开始飞速发展,从能够说出简单的单词、短语,到完整的句子,父母几乎每天都能从孩子的话语中发现惊喜。2~3岁是孩子的语言爆发期,他们能够组织句子,有条不紊地描述所见所想。 
  2.内在“编码” 
  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先学会了理解父母说话时所要表达的意思,形成一套自己的心语。成人的语言一般语法正确,而且谈论的是当下发生或与当下有关的事情。这样,孩子能够结合情境,猜测和理解父母的语意,渐渐区分词语意思、词性以及语法结构。 
  3.自我“转化”和父母的反应 
  当孩子有意愿表达自己的心语时,就会尝试转化为自己的发音,尝试说出新学到的词、句子,而这番尝试可能不精准,不符合语法规则,这时,孩子能通过父母的反应,得知是否正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在以后的转化中,渐渐作出修正和补充。 
  (二)留学生汉语习得机制 
  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有着相当于儿童母语习得的外部声音环境。但留学生已有自己本族语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运用本族语,课堂教学往往是其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和场所。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过程,需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已有的认知手段,完成学习目的语的任务。其认知基础与儿童母语习得完全相反,儿童母语习得是在认知了事物的基础上学习语言,留学生汉语习得是在语言习得中理解事物。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作为工具性的动机占大多数,而儿童习得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客观世界,动机不同直接导致学习结果的迥异。再者,留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应用也具备儿童母语习得中成年人的纠正的条件。 
  三、儿童母语习得规律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研究儿童母语习得,是因为儿童语言习得的高效性,它是一切语言学习的成功范例。儿童母语习得过程中所反映的语言习得规律,无疑对留学生汉语学习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运用语境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儿童母语的习得,离不开母语声音环境,虽然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过程不是单纯依靠模仿,但环境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使用汉语交流。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任务也可以结合特定的语言情境来进行。学生在理解会话语境的同时,就会对语法有一定认识,避免了语法教学的枯燥性和运用的困难性。当然,教师在语境的设置上要合理,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留学生自发地感悟汉语,培养语言创造力 
  儿童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会在习得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泛化和类推,这也正是语言创造的源泉所在,虽然有时候一些语法中的例外现象会被忽视,产生一定的语法错误,但这却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必要过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语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和表达。不要担心出现错误,也不要过于强化规则。在学习者不断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练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修正学习者的一些语法错误,激发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潜能,达到活学活用。 
  (三)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汉语的习得绝不能脱离汉文化的背景,汉语的构造及使用都是以汉文化为根本的。对外汉语教学不单单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还应该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礼仪,并对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对比,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语用冲突,使留学生能在学习了汉语后,在汉文化环境下灵活合理地运用。 
  参考文献: 
  [1]卡罗尔.语言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国光,王葆华.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志刚.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 
  [4]马洪波.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中语法教学的研究[J].理论观察,2009. 
上一篇:浅谈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下一篇:混合式学习视域下的网络核心课程学习空间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 论儿童家庭暴力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 幼儿园集体绘画教学活动的实践探析
  • 混龄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实践初探
  • 中日儿童文学中的小魔女形象对比———以《小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浅析
  •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与对策
  • 从介词“在”看心理典型与母语迁移的关系
  • 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刑事对策
  • 谈体验式活动教学——体验式活动是塑造儿童灵
  • 汉语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常见误用分析及教学对策
  • 基于PCT法的听障儿童舌根音g的构音个案
  • 浅论宋代蒙学教材以及对当今儿童教材编写的启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结
  • 对儿童天赋的新认识及其教育观察
  • 江苏省困境儿童分类救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