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安徽省自然要素类地名与地理环境之关系研究


2016-10-02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郭艳丽;贾文毓

【摘要】以安徽省市、县、乡三级自然要素类地名为研究对象,笔者利用Excel和GIS技术对地名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在1657个乡镇地名中共有890个自然要素类地名,占地名总数的一半以上;地名的地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地名分布与地形和水系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安徽省;自然要素类地名;语源类型;地理环境;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1],地名反映出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学者牛汝辰、华林甫等人曾对中国地名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王彬、李建华等人则对中国部分省域的地名景观进行了综合分析。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方的交接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比较复杂,在地名中也有所显现,因此,很多学者对安徽地名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孙瑞宁《论安徽省的地名》、张学峰《安徽省境市县名语源类型的南北差异》和《地名命名年代的区域比较研究》、张爱萍《合肥地名历史文化内涵探析》为安徽省地名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本文采用文献法、统计法、分类法和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安徽省自然要素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Excel和GIS技术对地名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总结出该省自然要素类地名和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
    一、资料来源与说明
    本文使用的乡镇地名资料取自崔乃夫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1-3卷);使用的省级、地级和县级地名资料出自贾文毓等主编的《中国地名辞源》和网络。本文研究了安徽省1657个地名,包括1536个乡镇、54个县、45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和16个市级地名。
    二、安徽省自然要素类地名统计结果及语源类型
    (一)自然要素类地名的统计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对象包括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六安市、宣城市和池州市16个市级地名、105个县级地名和1536个乡镇级地名,然后对上述范围中的自然要素类地名进行归纳分类,形成地形、水文、方位、动植物等四个亚类(表1)。
    
    (二)自然要素类地名的语源类型
    笔者将安徽省地名数据中890个自然因素类地名分为四大类,占比从大到小依次是地形类(378个)22.81%、水文类(231个)13.94%,方位类(165个)9.96%、动植物类(116个)7.00%。
    1.地形类地名
    地形类地名中安庆市最多(70个),其次是六安市(43个)、芜湖市(40个),数量较少有铜陵市和池州市。此类地名中,山、岗、垅、岭、沟、湾和坪等字样出现的次数较多,仅“山”字就出现了94次,占该类地名总量约四分之一;此类地名数量最多的安庆市位于山区,带有“山”“岭”字样的地名最多;“沟”“湾”等字样多出现在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如铜陵市,可见安徽省的地形崎岖不平,复杂地貌对地名产生了很大影响。
    2.水文类地名
    水文类地名也是安庆市占比最高、数量最多(40个),其次是黄山市(30个),再者是六安市、滁州市及合肥市,数量相对较少的地方有铜陵市和淮北市。“河”“溪”“湖”“洪”四个字样在此类地名中出现了162次,占到地名总量的80%。安徽省南北分别被长江和淮河穿过,这两条河由众多河流合集而成,上游地区山高水深的景象使得“河”“溪”字样的使用率高,“湖”“洪”字样多出现在下游地区,从字面意义就可以了解当地的水文状况。
    3.方位类地名
    方位类地名(带有“东”“西”等方位名词)的分析发现,黄山市和安庆市占比最高,接近三分之一,铜陵市没有方位地名,淮南市、淮北市及池州市只有一个,数量非常之少,与安庆市和黄山市形成鲜明对比。方位在我国属于风水学词汇,基本方位有东、南、西、北四个,通常人们的房屋坐落很讲究方位,不同的方位会有不同的风水解读,古代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将方位词用在地名中体现出人们的智慧,“方位+通名”可知地区的大体位置,从安徽省的地名中可知,水文类、建筑类和地形类词汇与方位类词汇结合而成的地名占方位类地名总数的60%,方位词中使用最多的是“南”,恰好对应了人们常说的村落选定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动植物类地名
    动植物类地名的分布以安庆市数量最多(26个),其次是六安市(17个),淮南市、池州市及蚌埠市最少。植物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山谷中的植物类型比平原地区复杂。安徽省的地名统计中动植物种类很多,即使在数量最大的安庆市也是如此,很多地名都是由植物类地名和地形类地名组成,能够直接反映出当地的自然景观,可见动植物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一种映射。
    三、自然要素类地名区域分布差异与成因
    统计结果显示,自然要素类地名共有890个,占总地名的53.71%,首先是安庆市160个,其次是黄山市101个,六安市、合肥市和芜湖市占比较大,铜陵市和池州市数量最少,这种差异与自然要素中各个亚类的分布相似,总体而言,南部地区数量多于北部地区,山区数量多于平原地区。
    (一)与地形的关系
    安徽省地形多样,北部是淮北平原,中部是江淮丘陵,西南部属于大别山山区,皖南山区坐落于南部,地势是南高北低,恰好与自然要素类地名分布相吻合,南多北少,两者呈正相关。安庆市与六安市属于大别山山区,黄山市属于皖南山区,这些地方地形崎岖,山高水深,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较为复杂,另外,当地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少,地名倾向于“就地取材”,既有特色又能体现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反,平原地区的地形单一,自然环境也相似,动植物种类少,含有“山”“河”等字样的地名较少。因此,地形对地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与水系的关系
    长江和淮河分别穿过安徽省南北地区,在南部地区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地区形成淮北平原,这些地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但自然要素类地名较少,反而在山区地区较多,因此,自然要素类地名的分布与水系呈负相关。对于一条河流的水系来说,河网密布地区一般集中在河流的下游地区,河流稀疏地带多为上游地区,因为水往低处流,所以上游地区多是地形崎岖、地势较高之处,在安徽省包括大别山山区和皖南山区,地形与地名的分布呈正相关,即地形崎岖则地名分布密集,地形平坦则地名分布稀疏;水系稀疏则地名分布密集,水系密集则地名分布稀疏,两者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本文以安徽省自然要素类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657个地名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安徽省自然要素类地名有890个,占比53.71%,分为地形类、水文类、方位类和动植物类等四个亚类;第二,自然要素类地名的分布与地形呈正相关,与水文呈负相关;第三,自然要素类地名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经济欠发达的南部山区一带,其余地方分布较稀疏。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3]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王彬,司徒尚纪.基于GIS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7,(2).
[5]李建华,米文宝,冯翠月,等.基于GI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J].人文地理,2011,(1).
[6]崔乃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1-3卷)[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贾文毓,李引.中国地名辞源[K].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上一篇:文化冲击中的迷惘者—戴思杰及其电影作品《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评 下一篇:试论文化伦理研究对文化创新的价值
相关文章推荐

  • 高校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基本要素和对策
  • 领导活动要素与全面从严治党能力的提升
  • 我国自然保护地役权研究
  • 核心期刊论文:技术、生态、规范:媒体融合的
  •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时代价值
  • 世界一流学科形成的影响要素研究
  • 农民工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诉求及引导建议
  • 安徽省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优化及实
  • 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文化表征
  • 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看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 以“一带一路”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共进
  • 日本数字包含的习俗及文化心理要素
  • 社会工作以“第三方”身份介入医患矛盾作用探
  • 论奥康纳生态学社会主义思想
  • 安徽省宣城市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调查思考
  • 华兹华斯《致杜鹃》的和谐自然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