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消极和谐”与“积极和谐”:民主的增量发展


2016-10-02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施晓花;邢晓红

【摘要】当前,政治主体诉求民主、自由、平等、正义、秩序、权利等政治价值,由此体现出民主的增量发展。影响民主增量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缺失的现代政治文明。反之,促进民主增量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现代权利观念的深入人心。消极和谐与积极和谐的辩证逻辑转换研究和审视现代民主,对于推进现实政治生活的规范性和价值性,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极和谐;积极和谐;增量民主;帕累托最优;
    
    政治生活不仅仅由政治权力、政治权威、政治国家、政治制度构成,还包含着政治主体对政治自由、政治平等、政治民主、政治正义、政治秩序、政治权利等规范性政治价值的追求,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利益博弈与求同存异的同生共存和动态和谐。从积极和谐与消极和谐的辩证逻辑转换研究和审视现代民主,对于推进现实政治生活的规范性和价值性,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消极和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审视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重心性、重伦理、重修身、重至善、重道德,和谐主要体现在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身心和谐。所谓天人和谐,即天道与人道、客体与主体、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人际和谐,在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传统价值观的规范下,成为国家政治和谐与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条件。先秦儒家构建的“大同”社会就是从传统价值规范出发,指向“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尽管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争权夺利,道德沦落,根本不具备实现“大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但是儒家孜孜不倦地追求“乌托邦”式的人际和谐的政治理想是值得肯定的。身心和谐,实质就是自身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妥协。
    在封建专制主义的土壤中,经济压迫、政治压迫和精神压迫很容易使人身心失衡,在身与心两者产生矛盾的情况下,以内在的精神标准来否定外在的物质尺度,以内在的精神价值来取代外在的肉体价值。经过这种价值置换,就使失衡的身心关系重新获得平衡。可见,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和谐之道是在等级秩序的框架内向理想、现实和自我的妥协,因而,这种和谐的重心在于个体行动者进行选择时泯灭了主体内心状况与选择结果的正确与否,选择的单向性浓厚,备选项极少。具体而言,消极和谐关注政治伦理忽略政治权利;关注集团利益牺牲个体自由;关注政治秩序抹杀个体尊严。消极和谐的内在理路是由传统政治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消极和谐之所以产生、形成,在客观上需要通过政治共同体与政治体系的催生与确认,但其产生的最终根源不在于政治领域,而源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只不过是在政治领域产生了镜像,并得到了确认。可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出来的和谐之道,所缺乏的正是现代政治文明所需要的权利制度和人权观念,中国传统的人道精神和大同精神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氛围里,只不过是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理想的一厢情愿、没有结果的抱负,只有配合现代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精神,才能更好地增进人类和谐。
    二、积极和谐:现代民主的必然要求
    中国思想巨擘用自己的深邃洞见与睿智理论,演绎了蕴涵在落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土壤中的封建政治哲学,并竭尽所能书写了思想绵延发展的历史画卷,但终究由于时代局限性,耀眼辉煌的思想大多消失在恩宠政治的漫漫长夜中。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被誉为欧洲的良心,马克思从人之为人的本真状态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为人类理性地解析现实政治生活、摆脱异己的政治机器的控制,提供了一种科学理性的认识方法与价值评判标准。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积极和谐的内在理路表现为在政治现代化的语境中,政治主体通过对政治社会与政治生活进行价值分析与价值评判,形成了对生存、发展、自由、民主、正义等人性目标的强烈诉求。
    (一)积极和谐诉求
    自主性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是现代民主的必要条件。借助于自主性,人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肯定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实现着自身的发展,完成了黑格尔所说的人世间最高贵的事情:“成为一个人。”人在自主的选择中确证了自身的独立人格,体会到了做人的意义和实现着做人的价值。反观消极和谐,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指导下,铸造了“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极大抹杀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迎合了封建君主的需求,却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而积极和谐创造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社会环境,释放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政治民主及社会发展。
    (二)积极和谐诉求宽容性
    宽容展现出政治价值的通约性。政治价值的通约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一种政治价值的诉求与实现可以导致另一种政治价值诉求得到满足与实现。从政治逻辑来看,政治主体对和谐、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现代政治价值的追求,必然导致现实政治生活的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这些利益和价值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冲突,解决冲突最合适的办法就是妥协而非一方的胜利,各方都接受所有这些利益和价值都具有起码的合法性,宽容就是对这种合法性的承认。理想的民主过程包含必要的宽容。无疑,协商不会在任何时候都形成一致。良好的协商能够形成一致,澄清存在的分歧,参与者也会比协商前更好地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包括冲突性的利益。但是,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物质利益以及更深层面的价值观的利益,不可能总是能够与他人的利益形成一致。在协商得很好而冲突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宽容成为必须。试想一下,如果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各不相让,相持不下,主客体之间虽然享有平等的影响对方的机会,但是,没有互为主体、他向思维、知进知退,没有平等与包容的理念,民主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推进“增量改革”,形成民主政治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所谓增量民主,即主张在具备充分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上,民主建设有新的突破,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在过程上是渐进和缓和的增长,其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增加政治利益,也就是形成民主的“帕累托效应”。
    笔者认为,在消极和谐向积极和谐转变的过程中,民主建设的“突破口”在于:(一)推进党内民主尊重党员的政治地位,尤其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党员更实质地履行权利,执行义务。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能够展开的关键与前提。党员群体作为当前社会中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群体,他们的行为更具有表率性和号召力,如果党内民主流于形式,那么人民民主也必然成为海市蜃楼。(二)推进基层民主要树立“基层无小事”的观念。完善基层选举制度,不断扩展差额选举、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与级别,不断完善候选人监控程序,真正体现基层民主选举的竞争性与人民性的本质特征。(三)规范网络民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勇于”亮剑,也不能别有用心地“胡乱”亮剑;既要重视网络民意建设,也要引导和规范网络民意走向,尤其是要用网络法治为网络民主保驾护航。(四)推进协商民主协商才能民主,协商民主实质是一种对话民主,是在倾听民意、梳理民意基础上的为民做主。
    因此,要建立与民沟通的常规化渠道,确保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正赋予公民结社自由权与言论自由权,充分保证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鉴于民主政治改革的敏感性,可以采取帕累托优化方式。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人的处境变坏,至少有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也不可能是所有人的利益同比例增长。增量民主的推进以和谐观念的转变为抓手,以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前提和保障。现代公民必然高扬理性自治精神,现代民主必将以体现平等与对称的制度建设作为构建路径的基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推进,公民作为主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的程度必将明显提高,公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必将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目标和实现程度低的矛盾必将得到缓解。因此,应该塑造公民健康饱满的政治人格,高扬公民的政治主体性,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创建丰富的社会资本。四、结语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也要关注个体的、现实的人的价值之实现;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富民强,也要增量民主,实现公平正义;既要讲作必须增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要不断更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理念。广播电台的高层决策者与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作用,给予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高度的重视,积极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提高广播电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认识,通过不同方式增强和提升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举例来说,在广播电台内部可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关于开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宣传活动,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强员工尤其是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
    (二)建立健全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为了做好广播电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在广播电台内部建立健全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需要结合广播电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建立相应的制度,并严格贯彻和执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制度在广播电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才能使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并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明确履行管理职责,并在制度下督促自己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素质。
    (三)构建科学完善的科技档案信息化
    管理体系广播电台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除了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还应构建一套与之匹配的管理体系,实现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一套科学完善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应该明确划分科技档案管理职能的关系,举例来说,在广播电台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应该对部门和职能进行明确归类和划分(表1)。
    
    此外,还要建设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相关考核机制,量化考核细则,通过考核能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广播电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改进不足之处。
    (四)强化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广播电台要做好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强化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第一,不断加强广播电台中年代久远科技档案信息的技术转换,包括科技档案的信息化转换、数字化转换等。所谓技术转换,指借助电子扫描等方式把年代较久的纸质科技档案转换为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科技档案,完成转换后,再及时将这些科技档案录入广播电台科技档案管理系统中,这种方式既方便广播电台科技档案的管理,又方便广播电台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第二,不断强化广播电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广播电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这种方式可以为广播电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第三,进一步强化广播电台科技档案管理环境的自动控制,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科技档案排架实现自动管理。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广播电台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如科技档案管理模式落后、科技档案管理方式与手段不够先进和完善、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不高、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笔者针对广播电台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与研究,从不同方面思考了广播电台科技档案管理的路径,首先,增强工作人员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更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理念;其次,建立健全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再次,构建科学完善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最后,强化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封十月.广播电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路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
[2]刘福红.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2,(3).
[3]任平.信息时代对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4,(15).
[4]陈晓敏.广播电视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体会[J].科技传播,2015,(2).

上一篇:广播电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路径思考 下一篇:关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分析
相关文章推荐

  • 农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协商民主为村民自治开辟新渠道
  • 毛泽东人民主体价值观教育
  • 抗战时期中共对三民主义之论评
  • 民族地区村民自治中民主选举的困境及出路
  • 略论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 论后殖民主义小说中女性角色的象征意义——以
  • 政府管理创新善治路径构建
  • 自主·学术·民主:学校治理的价值选择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