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弄花香满衣——试论《论语》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启示


2016-10-03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作者:周帅文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非常注重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本理念,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倡导因材施教,主张有教无类,公平教育。都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一脉相承。
    【关键词】论语;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启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学并从事讲学,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成文化经典《论语》。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非常注重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本理念,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倡导因材施教,主张有教无类,公平教育。都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一脉相承。下面通过对孔子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阐释,领悟孔子的教育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几点启示。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教无类”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与控制、被动接受教育的个体,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每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尊重的教育理念是“生本教育”理念。孔子倡导“有教无类”。主张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说明人人皆可成材成德的可能性;“习相远也”说明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兴办私学,不论贵贱,只要真心学习,悉心教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可谓盛矣。
    2.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孔子的课堂倡导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实现真正的交流。我们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儿,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从这句话中可以窥测孔子的教育理念首先强调平等民主,朋友式的交流,并不存在年龄辈分之分。创造了平等宽松和谐探究的学习氛围。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温顺谦恭的语气,豁达开朗的胸襟给学生带来了鼓励与温暖,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平等交流中蕴涵的尊重,“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能在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在平等对话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碰撞。
    3.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好古敏求”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孔子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并教育学生:“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为此,孔子强调“好古敏求”,子非是生来就是博学多才之人,而是因为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自主学习,反复咀嚼,深入探究,才学有所获。《论语》记载陈亢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是否有与众不同的传授。伯鱼对曰:“未也。尝独立(指孔子),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孔鲤既是孔子的儿子,又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并没有束缚自己儿子的思想,设定儿子发展的固定模式,而是通过引导让孔鲤自己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尝试,去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
    4.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新课程改革新评价观强调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充分学调动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让学生好学,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发现,只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能使学生“学而不厌”。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孔子采用鼓励式评价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他都给予肯定与赞扬。孔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嘉许子贡闻一知二、独立思考的精神:“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的见解对自己有了启发后,孔子发出由与进取精神。孔子特别欣赏颜回乐学善学的学习境界:“颜回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饮,身在陋巷,苦他人不堪之苦,颜回坚守自己爱学乐善的快乐,品德高尚啊,颜回!”
    5.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开展多元评价———“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评价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在孔子看来,不同学生在智力、能力、性格、气质、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特长各有差异。他曾这样评价仲由、冉有、公西华:“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世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可见孔子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孔子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采用谈话沟通方式与个别观察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孔子善于通过仔细观察,深入了解,采用针对性方法因材施教。《论语》先进篇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听闻一件合乎义理之事立刻就付诸行动吗?”子曰:“有父亲和兄长在,怎能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立刻就付诸行动呢?”冉有:“听闻一件合乎义理之事立刻就付诸行动吗?”子曰:“听到了应该立即付诸行动!”公西华曰:“由也问:'听闻一件合乎义理之事立刻就付诸行动吗?'子曰:'有父亲和兄长在,怎能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立刻就付诸行动呢?'冉有问:'听闻一件合乎义理之事立刻就付诸行动吗?'子曰:‘闻斯行之!’赤也疑惑,敢问是何缘故?”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可见,孔子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品质之后,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孔子教人,各因其才。
    6.采用启发式教学,主张学思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新课程生本教育理念倡导: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探究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启发学生,引领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认知的过程。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是当今素质教育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孔子往往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而启发学生。例如,一次他问子路、子贡、颜渊“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答曰:“智在使人知己,仁在使人爱己。”子贡答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渊答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面对不同的观点,孔子没有直接评论,而是给出让学生思考的结论;子路可以做士,子贡可以做士君子,颜渊可以做明君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教师引导学生,在学生有了求知的兴趣、动机、主动性、积极性的时候效果才显著。孔子不仅善于启发学生,而且也善于接受别人的启发。后来《学记》中把这一经验总结为善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自主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主动建构在知识体系。倡导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与“思”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如果只是机械记忆已有的知识结论,而不经过深入思考反刍消化,就会茫然无所得;相反,只有思考而不通过实学获取新知,也将陷入空疏的危险。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同时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在《论语》阳货篇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思是说,整天饱食终日,不肯认真思考,这是不行的。清代陆世仪也曾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源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是基础,“思”是关键。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或者自我提升中,无论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论语》是我国一部精华荟萃的教育宝典,蕴藏着丰富、系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为后世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与珍贵的教学经验,本文只是撷取了这部杰出作品的冰山一角。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忘学习《论语》一类的古典教育经典作品,古为今用,博采众长,为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雷玲主编.《教师要学孔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电子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下一篇:基于PCT法的听障儿童舌根音g的构音个案
相关文章推荐

  • 试论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 试论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源
  • 试论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
  • 试论大学学术权力的异化及其化解
  • 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 试论高校辅导员宣传思想工作能力提升的有效路
  • 试论时事新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的应用
  • 试论高职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
  • 试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重
  • 试论林芙美子战争观嬗变的原由
  • 无声的抗争——试论小说《荣誉》的叙事时间及
  • 试论中职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
  • 试论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对
  • 试论新CAS 33中的控制标准
  • 试论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
  • 试论文化伦理研究对文化创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