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光绪年间扬州地区的灾荒及清廷应对策略研究


2016-10-28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孙璐

【摘要】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水域面积广阔,但该地区的灾荒依然较频繁。光绪年间扬州地区发生的灾荒主要有"丁戊奇荒"、光绪十八年扬州地区大灾荒及大大小小的水灾,导致人民饥寒交迫。清政府为维护统治,采取了多项措施:蠲缓当地钱粮征收,截留漕粮赈济灾民,设立粥厂安顿灾民,组织人力监督灭蝗等。这些措施基本解决了各地灾荒,保障了扬州地区人民的生活。
    【关键词】扬州;灾荒;光绪年间;清政府;

    扬州地处今江苏省中部,地势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农业生产条件良好,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早在西汉时期,吴王刘濞便定都扬州,当时,天下银钱有一半出自吴国,扬州成为当时东南地区的第一大都会;隋朝时期,隋炀帝痴迷于扬州的繁华富庶,不远千里来到扬州巡游,最终客死扬州;唐朝后期,扬州的繁华昌盛达到巅峰,“扬一益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诠释了扬州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都会之一的盛景;明清时期,盐商则继续以“雄富冠天下”,将扬州的繁华富庶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改道,京杭大运河淤塞,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不断下降,经济地位亦大不如前,再加上太平天国起义风起云涌,使扬州在咸同年间屡遭兵戎,生灵涂炭,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本文主要以清朝光绪年间的扬州为研究对象,分析当时扬州的灾荒情况及朝廷的应对策略。
        一、光绪年间扬州地区的灾荒概况
    (一)“丁戊奇荒”对扬州地区的影响
    “丁戊奇荒”发生于光绪元年(1875),这场旱灾被称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先是京师、直隶地区出现旱灾,之后北方各省相继出现旱情。光绪二年(1876),旱灾逐渐加重,并出现蔓延之势。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中心,旱情逐步波及到周边地区,向南达到苏北一带。自光绪二年(1876)年底开始,苏北旱情开始加重,光绪三年(1877),旱灾、蝗灾不辍,“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苏北地区的社会秩序遭到了极大破坏。饥民为了活命,纷纷向南逃荒。扬州地区在当时也受到“丁戊奇荒”余威的侵袭,但所幸没有苏北旱情严重,因而成为当时江南士绅截留饥民的前沿阵地。
    (二)光绪十八年扬州地区大灾荒
    光绪十八年(1892),扬州地区遭遇大灾荒。与光绪初年受到北方旱灾的影响不同,这场灾荒的起源地即为扬州,水灾、旱灾、蝗灾并发,来势凶猛,持续时间较长。灾荒一直持续到光绪十九年(1893),“以扬州府属之甘泉县被灾为最重,其余如句容、仪征、六合、江浦山田居多,收成亦歉。”这是光绪年间,扬州地区最严重的一次灾荒。这场灾荒给扬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饥民数量猛增,在清廷采取一系列救济措施后,还差点造成民变,可见,这场灾荒的破坏程度之深。
    (三)光绪年间扬州地区的水灾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水域面积广阔,水灾成为扬州地区最主要、最频繁的天灾。仅光绪年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水灾就四五起。如光绪九年(1883),扬州地区即遭遇水灾,高邮、江都地区水灾尤重,“本年江苏、江淮等属雨水过多,湖河泛涨,田禾被淹,并被风雨摧折,收成均形歉薄”。光绪十四年(1888),扬州地区再遭水灾,“江苏江淮等属,本年夏秋之交,高田被旱、被风,低区被水”。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失败。同年,扬州地区再次遭遇水灾。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国各地普遍遭遇水灾,扬州地区亦在其中,“江苏江宁等属……秋后连遭大雨,收成歉薄”。由此可见,光绪年间,作为鱼米之乡的扬州地区水灾频繁。这一方面是因为黄河改道后,江河水位不稳;另一方面是由于晚清洋务运动及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近代化生产,严重破坏了长江流域的植被,导致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下游一带水灾频繁。
    二、清政府应对灾荒的主要措施
    灾荒的直接后果就是饥民数量猛增,社会秩序趋于混乱,进而威胁清政府的统治。面对灾荒造成的社会混乱和统治困境,清廷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进行补救。
    (一)蠲缓当地钱粮征收
    面对光绪初年“丁戊奇荒”的波及,“江苏江淮等属,各州县厅卫本年被水被旱,收成歉薄……高邮、泰州、东台、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等二十九州县厅并淮安、大河、扬州、徐州四卫……民欠、军欠同治十一、十二、十三等年……及光绪元年原缓各款银米……均著缓至光绪三年秋后”,清廷蠲缓扬州地区的钱粮征收,以缓解旱情给扬州地区带来的经济负担。在面对光绪十八年的大灾荒时,清廷首先蠲缓当地应征的钱粮,“江苏江宁、淮安、扬州等府属上年春夏间高田被旱,低区被水……应征光绪十八年地丁等项钱粮,著缓至本年秋成后,分作二年年带征”,以减轻扬州地区的赋役负担。扬州地区水灾频发,清廷多次下旨蠲缓扬州地区当年应征的钱粮,“本年江淮各属雨泽愆期,低洼之区又因潮涨被淹……高邮、泰州、东台、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十九州县……应征本年漕粮及折色银两,均著缓至二十五年秋成后”,“江都县……应征漕粮米石并折色银两,著仍予蠲免,以纾民力,余者照所议办理。”
    (二)截留漕粮赈济灾民
    清廷为防止饥民四处流窜发生“流变”,“自应妥为赈济,加恩赏给”,要求地方官员组织开展赈济工作,将“江南海运漕米三万石,所有水脚运费等款,一并截留,为甘泉等县赈抚之用”,还要求地方官员不得借此“舞弊”,让百姓“实惠均沾”。但由于地方财政紧张,赈济“需用浩繁,款无所出”,因此,各官员与当时同样受灾的“镇江各属一体劝办赈捐”,解决了大批灾民的燃眉之急。
    (三)设立粥厂安顿灾民
    清廷为防止饥民继续南下流窜,在扬州及其周边地区设立粥厂,为饥民提供粥汤及住所。当时的两江总督沈葆桢、江苏巡抚吴元炳等对饥荒引起的难民潮南下的情况极为重视,他们在扬州设立粥厂,以安顿饥民,严防饥民再度南下,“江北淮海……亢旱……饥民四出就食,苏、常、扬州等地均设厂收养”。
    (四)组织人力监督灭蝗
    对水旱灾之后出现的蝗灾,清廷也丝毫不放松警惕,“叠次严饬各该州县迅赴各乡……多雇民夫,实力扑打”,“派拨勇队前往各属,协同搜捕,以期除恶务尽”,还唯恐地方官员“偷安讳饰,复派委候补道程仪洛等,分往扬州一带,严密督察,如各该州县不能认真办理,立即禀请撤弁”。此外,清廷对蝗灾的善后工作也极为重视,“现又飞扎严饬各该州县加意防范,不得稍留余孽,致贻后患”。在朝廷的督促下,地方官员不敢怠慢,全力组织开展灭蝗工作,将灾情后患根除。
   综上可知,清廷在应对灾害的态度上,总体来说比较重视。从应对灾荒的效果来看,清廷采取的措施尚属得力,无论是在荒年截留漕粮以备民需,还是由地方官商筹款赈济、设立粥厂,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饥荒带给人民的疾苦,解了燃眉之急。这也是晚清年间扬州地区虽然灾害频仍,但由此引发的武装起义、饥民暴动却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但是,清廷高层的腐朽与贪婪,导致晚清吏治的败坏。在灾荒之年及赈济过程中,某些地方官员假借赈济之名,行中饱私囊之事。最典型的是光绪十八年灾荒过后,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地方官员、两淮盐商为了讨好慈禧,“报效皇太后万寿庆典”,借口“乾隆年间,各省盐商有捐输款项,由督抚奏明办理”,以“公输银”的名义向慈禧进贡白银“四十万两,为分段点景之需”,这与之前地方官员因救灾赈济筹款“需用浩繁,款无所出”之词形成鲜明对比,辛辣地讽刺了晚清吏治的腐败。高层的腐败使地方应对灾荒、实行赈济的效果大打折扣,广大平民百姓的苦难依然较重。
    
    参考文献
[1]作者不详.晓谕被灾及抛荒田地分别蠲缓事[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大学,扬州市档案局.清宫扬州御档[M].扬州:广陵书社,2010.
[2]作者不详.奏为查明扬州等处办理留养灾民请奖励事[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大学,扬州市档案局.清宫扬州御档[M].扬州:广陵书社,2010.
[3]作者不详.晓谕高邮江都等地被水抛荒田地蠲缓事[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大学,扬州市档案局.清宫扬州御档[M].扬州:广陵书社,2010.
[4]作者不详.晓谕高邮江都等处被水被旱及抛荒田地蠲缓事[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大学,扬州市档案局.清宫扬州御档[M].扬州:广陵书社,2010.
[5]作者不详.奏为扬州各属被旱较重筹款赈抚大略情形事[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大学,扬州市档案局.清宫扬州御档[M].扬州:广陵书社,2010.
[6]作者不详.晓谕江宁扬州等地雨泽愆期事[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大学,扬州市档案局.清宫扬州御档[M].扬州:广陵书社,2010.
[7]作者不详.奏为扬州等各府州县境有蝻子发生严饬各属务期净尽事(附件)[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大学,扬州市档案局.清宫扬州御档[M].扬州:广陵书社,2010.
[8]作者不详.晓谕缓免江都甘泉等地钱粮事[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大学,扬州市档案局.清宫扬州御档[M].扬州:广陵书社,2010.
[9]作者不详.晓谕蠲缓江都等处钱粮事[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大学,扬州市档案局.清宫扬州御档[M].扬州:广陵书社,2010.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巴赫金语言符号思想研究 下一篇:唐代官员的休假制度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