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文化精品需要理性与内容的双重回归


2018-03-09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谭云明

【摘要】以科学为核心的普及类综艺节目,给社会带来了思考的回归和理性的回归,使“科学”成为舆论界的热门词汇。这背后不仅有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还有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从诗意到思考,从文化到理性,这一切均表明:文化精品不仅需要理性的回归,同时也需要内容的回归。

【关键词】科学  文化传播  理性回归  内容回归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2014年推出《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于2016年推出《中国诗词大会》,2017年又推出《朗诵者》。对于这些节目,观众好评如潮,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亦称之为“诗意的回归,文化的回归”。

伴随诗意的回归,另一种现象级的电视节目应声而起:2016年7月,央视推出大型科学实验节目《加油!向未来》,引发观众热议;2017年7月,《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强势回归,不仅收视率表现出色,也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随后,探索互动演讲节目《未来架构师》、人工智能节目《机智过人》、原创科技秀节目《我是未来》等一大批以科学为核心内容的节目声名鹊起。科学类节目俨然成了电视的“新宠”,可谓“思考的回归”和“理性的回归”。

从“字词”到“科学”,从“文化”到“理性”,并非单纯的电视节目主题更迭,其背后应是“内容为王”基础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现与观众整体素养的提升。

“科学”为何成为舆论界的热门词汇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还定下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目标。国家战略的重视与国家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我国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大国重器”的社会效应。近五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天空到陆地,再到深海,处处可见“大国重器”的身影,如无人机“天眼”、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引发了公众对科学的极大关注。特别是随着中国人不断获得一些瞩目成就,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雨果奖等,进一步引发了科学热潮,使得“科学”成为电视文化中的热门词汇。

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发展体系,并非仅仅依靠科学家就能成功。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见,科普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性工程。社会民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科学知识,除学校教育之外,最快捷、最方便、最有效的传播手段非电视媒体莫属。

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与一些科技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15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是6.20%,这个数字比2010年增长了3.27%。在我国,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地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位居全国前三,分别为18.71%、17.56%和12.00%,但这种水平只达到美国和欧洲15年前的水平。

面对这样的现状,科学普及就成了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除了加强教育体系的建设外,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普及职责。大量科学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涌现,不仅是媒体的自我创新,也是媒体贴近受众与国家战略、彰显社会意义的直接体现,更是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体现。

以科学为核心的普及类综艺节目,给社会带来了思考的回归和理性的回归

在当下的电视文化领域中,虽不乏一些泛娱乐化、庸俗化、炒作化等低级现象,但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见字如面》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再到《加油!向未来》《我是未来》《机智过人》等科学类文化节目,则更多体现出文化与科学开始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样一种倾向。

英国著名作家赫胥黎曾在《美丽新世界》中指出:“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将这个观点引入其成名作《娱乐至死》中,并预言:电视所带来的娱乐化表达方式将会让受众放弃阅读、放弃思考、放弃理性,最终在娱乐中走向消亡。

曾几何时,娱乐的确充斥于电视的各个角落,亲子类、选秀类、歌唱类、挑战类等节目令人目不暇接。从“明星真人秀”,到无厘头炒作;从各种“段子”,到各种秀下限,仿佛波兹曼的预言就在眼前。

董卿在策划《朗读者》时,悲观者曾劝言:多此一举,这种节目不会有人看;乐观者则建言:别请“文化人”,请明星。董卿却不这么认为。这一切,不是没有人看,而是我们没有给。如果说《朗读者》等节目是诗意的回归,那么《加油!向未来》等科学类节目,则代表着电视节目制作中理性与思考的回归;如果说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给观众带来了我们这个社会最匮乏的纯粹“精神食粮”,那么以“科学”为核心的普及类综艺节目,则给这个社会带来了最实用的科学知识。

在策划一档电视节目之前,不少策划人考虑的主要是受众会不会喜欢,而不去考虑受众需不需要。因此,怎样才能更娱乐,怎样才能有爆点、有炒作点,成为了一些电视节目的核心追求。正因如此,才有那些明星秀场、无底线炒作、扭曲吐槽等充斥荧屏。当遭遇批评时,这些策划人还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观众喜欢这些节目,不喜欢文化、科学类节目。然而问题是:电视台没有给观众提供这一类节目,又怎么会知道观众不喜欢、不接受?

一些节目策划者总是自认为很懂受众心理、了解市场需求,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垃圾节目”的生产者和“垃圾文化”的培养者。而以《中国诗词大会》《朗诵者》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和以《加油!向未来》为代表的科学类节目的大获成功,则是驳斥这些不良节目策划人的最有力证据。

“普及”和“贴近”是科学传播的重点

随着科学类综艺节目逐渐成为热门,科学在文化领域已经改变了往日“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状态,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十九大再次提出创新战略以及民众对科学普及的热切需求,科学应该向“普及”和“贴近”方面倾斜。所谓“普及”,即着眼于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现“科普”与“创新”的两翼齐飞,从而传承民族科学精神,实现全民科普,构建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所谓“贴近”,则是指科学、科普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应成为贴近百姓生活、贴近百姓需求、贴近百姓兴趣的内容。《加油!向未来》等科普类节目,正好符合科学“普及”与“贴近”的要求。

以《加油!向未来》为例,节目采取了两队答题对战的模式,既有18岁以上社会各个职业领域的成年“加油队”,也有18岁以下以青少年为中心组成的“未来队”,力争将“科学”知识的普及辐射到社会各个阶层,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节目不仅运用了丰富的电视手法、多彩的叙事架构、创新的节目元素,力求达到吸引更多受众的目的,还组建了专业的科学团队:邀请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则贤担当课题组长,邀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双南担当解题人,邀请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陈征博士和他带领的四十人团队作为科学顾问,负责设计节目中的各种实验。这样就使节目既达到了科学普及的目的,又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在“贴近”方面,节目往往选择那些既贴近生活,又体现生活前沿的实用性主题。例如,被电到的时候,人体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由一张纸的承受重量,科普结构力学在生活中的强大应用;夏季高温暴晒后,车内温度对人体的伤害不容小觑;通过趣味心理实验,解答空军招飞心理考核问题等。同时,为了确保科学原理以及科学选题能够更加生动、简明扼要,节目还邀请了国内知名的科普网站果壳网的主笔担任撰稿人,以保证节目的通俗性。

文化精品不仅需要理性的回归,更需要内容的回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与科学类节目的火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电视节目精品内容的匮乏,充斥其中的,多是一时喧嚣的内容,喧嚣之后,便烟消云散了,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空间。当然,真正精品的电视节目内容,无疑是需要时间来进行打磨的,更需要理性的思考。

从诗意到思考,从文化到理性,这一切均表明:在电视界,内容的品质才是决胜的王道。当前缺乏的,是具有优质内容的文化产品。因此,我们衷心期待有更多的电视人能深耕内容,追求纯粹的精神食粮,而不仅仅着眼于爆点、炒作、娱乐和流量。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凯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30日。


上一篇:科学变革与文化新生的逻辑关联 下一篇:如何看待地方党政领导“网红”推销
相关文章推荐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读城”·读书与教学
  • 陕南挑花绣传承与发展策略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
  • 核心期刊论文:“韩流”效应:韩国影像跨文化
  •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途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意义研究
  • 和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
  • 贫困地区如何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生态建设
  • 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