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互联网+”助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018-04-11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崔 铭 张学军

【摘要】“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既要依托移动载体优势,传播好马克思主义,又要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加强网络传播的立法,推动不同媒介间的整合,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系统性效果,全面做好“互联网+”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识别码】A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和传统产业实现了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了生产要素,重构了商业模式,助推经济转型,打造了新的经济业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也应充分借助“互联网+”这一新业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水平,开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局面。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实践的新成果,推动了经济形态的演变,构筑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互联网+”的优势并不是简单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叠加,而是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促进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实现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全面展示了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优化作用。因此,将“互联网+”发展的成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提高创新水平,构筑以互联网为新平台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采用通俗、形象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让群众更好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马克思注意理论普及至千家万户,实现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团结与统一,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构筑强大的群众基础。

“互联网+”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围

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体来实现,容易受到地域、时间等的束缚,节目的播出时间、辐射面是固定的,但借助互联网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能便捷查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内容,也利于开展好二次传播,扩大辐射面,提高理论传播效果。因此,“互联网+”助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能进一步扩大受众面,提高实际传播效果。

“互联网+”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能更高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并全面优化、改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方式,从传统的资源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迈进,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开辟了新思路。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传播,不仅实现短时间内快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也能扩大受众辐射面。当然,更要善于将网络等新媒体与传统传播媒体结合,全面提升传播效能,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加强互联网平台宣传阵地建设,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需要审时度势,建立宣传网站。考虑到互联网开放性特点,西方国家凭借其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优势,传播一些不良社会价值观,为此,我们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防范意识形态入侵。首先,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站。网站建设要结合网络发展实际、网民需求,设立网民讨论窗口,鼓励网民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讨论,在不同观点的激荡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网站设计上要凸显时代特征、彰显党建主题,字体设置、画面配合上要注意整体协调,拉近与网民之间的距离。其次,提高应对网络重大突发事件的水平。“互联网+”时代,面对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特别是出现重大网络突发事件,别有用心之人便会造谣生事,制造负面舆论,引起网民关注。为此,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调研,在全面了解情况后,将事件真相及时公布,及时稳定民心,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借助手机这一移动载体,大力开发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手机APP,让群众利用手机就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手机APP具有随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利用好这一移动载体,提高理论素养,更好传播和分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借助手机平台,受众之间、受众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创造了积极条件,在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同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强调实事求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网络信息过载与信息精准定位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做到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比如,微信、微博等推送的文章,明确规定字数,做到内容精简、信息量突出,彰显重点,更能全面提高阅读效率。此外,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充分利用分享功能,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扩大辐射面,提高网民关注度,更易于提升信息的精准传播效能。

推动网络传播立法,促进媒介融合

面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治理体系存在不完善的现状,要提高依托互联网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水平,必须加强网络传播的立法工作。当前有关互联网法律条文,多数为禁止性规范,还有些条款较为笼统,执法存在一定难度。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传播中事关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互联网传播的秩序建设。一是推动互联网立法。“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发展速度快,存在的安全漏洞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传播负面信息,严重威胁意识形态安全。为此,推动互联网传播方面立法,出台信息安全保障文件,信息安全管理部门不断深化监管职责建设,发挥法律杠杆的作用。二是法律应更体现引导性、预防性。引导能进一步激发广大公民社会责任感。互联网相关立法不仅要体现令行禁止,也要关注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及时遏制坏苗头,引导其正向发展。当然,完善互联网相关立法,也要加强道德建设,在凭借法律的威严来调整公民行为规范的同时,不断提升道德约束力量,道德是源自内心的约束力,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约束下,更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现实困境。

当前传播媒介多元,要善于利用各类传播媒介优势,实现互补结合,加强媒介间的科学互动,传播好马克思主义,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要注意传统媒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权威报纸发表的文章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公信度高,传统媒体凭借多年的发展,不仅掌握理论传播方面的丰富经验,也赢得了大量受众,在社会上树立好的品牌形象,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展示出较强的影响力,必须要继续发挥互联网优势,充分借助这一平台,实现两者优势互补。将各类利于传播的多媒体要素,采用立体情景模式展示出来,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这是网络环境下资源整合的内在要求,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理论学习效率,也能优化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提高传播效能。

(作者均为河北金融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项目编号:2016060501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许婕、闫瑞瑞:《“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路径探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上一篇: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个重点向度 下一篇:新时代如何实践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
相关文章推荐

  • 新闻发布助力改革开放:回顾与展望
  • 做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助力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互联网+”: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
  • 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 博物馆实践活动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 “微”党建 高校基层党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