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文学形象比较研究


2018-04-16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杨仕芬

 【摘要】西方吸血鬼和中国鬼都隶属亚文化中的鬼文化,但是却拥有不同的文学形象,传递着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分别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对东西方鬼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为东西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方吸血鬼;中国鬼;文学形象
  【Abstract】Western vampires and Chinese ghosts all belong to the ghost culture of subculture,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literary images and convey different religious cultures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literary image of the Western vampires and Chinese ghosts. Described separately, and then by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ghost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mage,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ry works.

  【Key words】 Western vampires; Chinese ghosts; Literature image

  正文:摘自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1期,知网收录。

  无论是在西方文学创作还是中国文学创作中,都存在大量有关鬼的形象。而西方主要描写的为吸血鬼这一形象,中国则统一描写为鬼的形象。无论是哪种形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的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加强对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文学形象比较,则能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对中西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
  一、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描述
  无论是西方吸血鬼还是中国鬼,都来源于人们的臆想。但都作为人们臆想中的“恐怖”对象,西方人创造的吸血鬼文学形象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看起来却存在较大差异。
  (一)西方吸血鬼的文学形象
  在西方文学中,吸血鬼为人们虚构的一种代表永生的形象。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吸血鬼总是拥有优雅、美丽的外表举止,并且生命为永恒的,但是只能在黑夜中保持美丽形象和永恒生命。为了生存,吸血鬼只能吸食人类或动物的血液,所以对于人类来讲依然是“恐怖”的。而吸血鬼也有弱点,就是害怕十字架、大蒜和圣水。由此可见,吸血鬼来源于西方人的信仰。而最初的吸血鬼文学形象,出现在《圣经》中,名字为该隐。该隐这一形象原本为人类,但是却因为杀害亲兄弟被西方的神放逐和诅咒,不仅需要承受永生的折磨,还要依靠吸血生存。吸血鬼文学形象之所以会流行起来,主要是由于14世纪欧洲瘟疫肆虐。作为血淋淋的恐怖形象,吸血鬼被人们交口相传。但是在这一时期,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吸血鬼形象仅限于疾病、死亡和宗教背叛。直至欧洲掀起浪漫主义运动,才使得吸血鬼拥有了浪漫的形象。1819年,波里社利发表了小说《吸血鬼》,描绘了诱惑女性的贵族吸血鬼形象,引发了西方的鬼恋热潮。1897年,《德拉库拉》问世,完成了德拉库拉伯爵这一贵族吸血鬼形象的描写。而《德拉库拉》被西方人称之为吸血鬼小说经典,描写的吸血鬼形象深入人心,在电影和电视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崇,涉及德拉库拉的电影作品超出了600部。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吸血鬼拥有嗜血本能,而吸血鬼恋人在被吸血的瞬间,会产生眩晕快感,最终堕入黑暗成为嗜血怪物。[1]
  (二)中国鬼的文学形象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描写鬼的文学小说,多数小说被称之为志怪小说。早在唐传奇等志怪小说中,就已经出现鬼的艺术形象,之后这一形象被东方人广泛运用,大多出现在漫画、小说和电影中,大多给人留下恐怖可憎的形象。但不同于西方吸血鬼,中国鬼不以血液为食,并且会根据死亡形式演变为不同的鬼,如水鬼、吊死鬼等。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习惯利用人类的死法对鬼进行命名,并因此形成了相应的文学体系。如同西方吸血鬼一样,中国鬼同样来自于宗教文化,所以也将被宗教所制,得道之人通过作法、人们通过念佛经和摆佛像,都能使鬼怪得到驱除。而中国鬼不像西方吸血鬼,没有贵族一说,并且多数被描绘为邪恶的文学形象。但与此同时,中国鬼小说中也有大量的人鬼恋。从六朝小说起,人鬼恋就频繁出现在文学创作中。在该领域,最著名的小说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中完成了大量鬼形象的塑造,不仅包含厉鬼恶鬼,也包含温柔、美丽等各种类型的女鬼,被称之为写鬼第一小说。[2]
  二、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
  对比西方吸血鬼和中国鬼的文学形象可以发现,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既存在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不同之处。对两种形象进行比较,则能更好的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文学形象的相同之处
  毫无疑问,无论是西方文学中描绘的美丽、浪漫的吸血鬼,还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各种鬼,都是人类受诅咒或死亡后成为的形态,即便再美丽也依然难以抵消人们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仅来自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来自宗教文化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在西方文学中,有关吸血鬼的小说被囊括在超自然小说中,表达着西方人内心深处对世界和未来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受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伴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转变发展,吸血鬼文学形象也随之改变。在西方宗教文化盛行的时期,吸血鬼为单纯的邪恶形象,如《卡米拉》中女吸血鬼眼球大而白,牙齿排列仿佛在盛怒之中,专门迫害人类,无法忍受圣歌。而这些吸血鬼,在文学作品中最终都逃脱不了毁灭的结局。即便是德拉库拉,由于其抛弃了灵魂和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最终只能被人类消灭。但是在欧洲旧贵族与新资产阶级斗争中,西方产生了与基督教信条相悖逆的力量。在这一时期,西方吸血鬼开始拥有人类情感,得到了读者同情,如安妮·莱斯创作的吸血鬼形象就富有迷人魅力,减少了吸血鬼形象的恐怖,使读者对吸血鬼产生了兴趣。而在西方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基督教文化已经不再“一家独大”。对于许多现代西方人来讲,吸血鬼已经不再是一种对人类思想进行禁锢的形象,而是成为了一种人们熟悉的文学形象,甚至成为了少数人膜拜的文学经典形象,如《暮光之城》中的爱德华,就是一个善良美好的吸血鬼形象。如同西方吸血鬼文学形象一样,中国鬼的文学形象也伴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而变化。[3]
  (二)文学形象的不同之处
  尽管西方吸血鬼文学形象转变原因与中国鬼相同,但是中西方鬼的文学形象发展程度却不同。对于西方人来讲,吸血鬼文学形象之所以强大且受人推崇,与西方人更推崇个体文化,并且崇拜血液力量有关,因此西方文学小说塑造了吸血鬼这一邪恶却美好的文学形象。在安妮·莱斯塑造的吸血鬼形象中,小克劳迪娅尽管为一个残忍的吸血鬼女孩,但是同时也具有漂亮可爱、敏感聪明以及倔强的特点,让读者憎恶的同时又感到喜爱。而尽管拥有美丽外表和强大能力,多数西方吸血鬼依然会为了满足兽欲伤害朋友、爱人,这也体现出了西方上崇尚个人主义的特点,使得西方小说中刻画的吸血鬼形象带有“自私”的特征,依然为邪恶的代表,展现了人们的潜在欲望。但在现代小说中,西方吸血鬼开始拥有了不同的结局,其能够远离人类生存下去,也反映出了西方世界主流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不同于西方吸血鬼文学形象,中国鬼文学形象被划分为两个极端,一种为善良的鬼形象,一种为邪恶鬼形象,但是无论哪种鬼形象最终都逃脱不了轮回的命运,体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鬼的恐惧,表达了“人鬼殊途”的宗教思想。出现这种差异,与中国人崇尚佛教文化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关。不同于西方人,中国人更偏重对集体的崇拜,习惯于将人和鬼划分为两个群体。
  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尽管中国文化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依然深受佛家和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生死因果循环,将投胎转世看成是生命的最终归宿。所以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鬼最后都会消失或转世投胎,恶鬼只能落入地域无法超生,善良的鬼则能通过投胎获得新生。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鬼的地位只能比人低下,尽管其有能力害人,但是也最终会被人类消灭。相较于男鬼,女鬼形象大多比较卑微,这也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影响,女子地位卑微,从属于男性,所以在小说中多为配角。即便为女鬼,也要尊崇仁义道德,与爱人“发乎情止于礼”,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发挥牺牲精神,能够体现出中国女性善良的特点。发展至今,相较于西方吸血鬼文化,由于国内受政治标准和阅读思维定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鬼文化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有关鬼形象的文学作品依然较少,并且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由此可见,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文学形象之所以有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二者来源于不同宗教背景下不同民族对“恐怖”对象的不同文化心理,同时也与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有关,能够体现出东西方人的巨大思想差异。
  三、结语

  伴随着西方吸血鬼小说的流行发展,吸血鬼已然成为一种西方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与之对应的,中国也存在鬼文化,并且传承了上千年,但是目前却处在边缘化的地位。通过对西方吸血鬼和中国鬼的文学形象进行比较发现,东西方鬼的文学形象都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受不同民族对“恐怖”对象不同文化心理和不同哲学观念的影响,东西方鬼的文学形象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还应结合文化背景进行合理解读。

 

  [参考文献]
[1]林池容.试论西方艺术作品中吸血鬼的艺术价值[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9):48-49.
[2]姜雪,颜晓川.解读吸血鬼文化的历史演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0-94.
[3]李兰.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鬼恋观[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162-164.
上一篇:试论林芙美子战争观嬗变的原由 下一篇:试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重构
相关文章推荐

  •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
  • 论文发表参考: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
  •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 先锋文学中江南文化意象研究
  • 纯粹文学性与依存文学性:文学性新论
  • 论宫泽贤治文学中的济世思想
  • 生态文学视野中的《狼图腾》
  • 川端康成文学对莫言文学的影响探析—从《雪国
  • 文学与影视符号学表达
  • 论大众传播过程中鲁迅文学经典的电影改编
  • 电影《老人与海》的人性本质与生态文化传播
  • 多元文化语境下美国华裔文学流变研究
  • 中日儿童文学中的小魔女形象对比———以《小
  • 试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重
  • 试析克里斯塔尔对莫雷蒂世界文学观念的批判—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