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别让恶搞毁了红色经典


2018-05-15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杨 军

【摘要】红色经典已经积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构成了整个“国家记忆”的组成部分,不是可以随便拿来消遣娱乐的东西。恶搞具有强大的颠覆力,但并不意味着有强大的创造力。恶搞背离了对红色经典再阐释的正确方向,充满对红色经典及其精神价值的无知与蔑视,必须坚决制止。

【关键词】恶搞  红色经典  革命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股恶搞文学影视作品之风兴起。如果说“恶搞”(kuso)本意是叫人把“烂游戏认真玩”,那么在我国现实中已经转化为“把好作品玩坏”。恶搞不仅染指我国古代经典名著,而且对那些具有主旋律意蕴、被称为“红色经典”的作品也颇为“偏爱”,如电影《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冰山上的来客》《洪湖赤卫队》《永不消逝的电波》《小兵张嘎》,歌曲《黄河大合唱》《十送红军》《长征组歌》等。各种恶搞者以网络为载体空间,以追求快乐为直接目标,在颠覆、解构红色经典中掀起一次次狂欢。对此,有观点认为“纯属娱乐,并无恶意”,也有观点认为“是艺术创新”,这些错误观点表现出对红色经典和恶搞的错误认知。

红色经典不是用来娱乐的消费品

红色经典已经积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构成了整个“国家记忆”的组成部分。虽然红色经典离不开感性层面的愉悦,但它们更注重精神的追求,注重对人的正确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的滋养,与那些仅仅满足感官之乐、注重消费层面欢娱的作品有云泥之别,不是可以随便拿来消遣娱乐的东西。

其一,红色经典承载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辛历程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文学、影视、音乐和舞台剧等。特定的时代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奋斗赋予它们特定的思想内容。红色经典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创作成果。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期盼、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敢与奉献,为红色经典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红色经典以文学艺术的手法记录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中国人民劳动创造的历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的载体。比如,《黄河大合唱》用音符和旋律承载抗日战争的壮阔历史,《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用饱满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情节呈现革命时期普通少年的成长,《红岩》用文字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建立新中国历经的艰辛和付出的牺牲。

其二,红色经典发挥过强大的文化功能。红色经典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讴歌人民英雄,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诠释崇高理想信念,张扬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正是其魅力所在,也标志着它们所蕴涵的强大、超越个体情感体验的精神力量。红色经典曾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在战争岁月,红色经典是唤起大众觉醒、鼓舞人民斗志的精神动力。在建设时期,它们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全社会形成政治认同的生动教材;红色经典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原则,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它们将现代性革命诉求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结合,从而铸造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气派”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其三,红色经典具有广泛影响。长期以来,红色经典深受中国人民的尊重和喜爱,如歌剧《白毛女》历经70春秋久演不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上演了4000场而得到“零差评”。而且,红色经典在世界广泛传播,有海外拥趸,得到了海外学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如20世纪60、70年代小说《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被翻译成20多个外文版,被很多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欧美一批知名学者、专家也曾纷纷在《中国季刊》《亚洲研究学刊》《中国研究》等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对红色经典小说的研究文章或者书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描述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感受是“它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表演艺术和技巧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红色经典代表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恶搞背离了重新阐释红色经典的正确方向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艺作品。红色经典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甚至可能有局限性。它们所对应的年代已经过去,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从经济体制、信息传播技术到文化形态、价值观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互联网和以消费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大众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塑造着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一方面提出了红色经典如何适应新的时代环境,保持和焕发生命力,特别是赢得青少年理解和喜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发掘和实现红色经典的当代价值问题。因此,确有必要以当代的方式对红色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和呈现。这种阐释和呈现是在准确把握红色经典思想内容和时代背景、尊重红色经典本身完整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通过拓展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内容情节、强化人物刻画等,使红色经典适应现代社会语境变化、符合现代审美,从而传递红色经典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恶搞具有强大的颠覆力,但并不意味着有强大的创造力。恶搞者借助红色经典哗众取宠,通过剪辑、拼贴、改编、戏仿等办法,将红色经典变为自己成果或成果的一部分,其实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侵占,是对著作权的侵犯,根本不是什么创新。恶搞背离了对红色经典再阐释的正确方向,充满对红色经典及其精神价值的无知与蔑视。从已经出现的恶搞红色经典“产品”来看,无论恶搞者是出于情绪发泄和欢娱的需要、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还是出于虚无党史国史军史的目的,对红色经典的重新阐释可谓“任性”,轻则添油加醋,重则极尽歪曲、嘲弄、颠覆之能事。

在恶搞红色经典中,以下情形危害尤重:其一,歪曲红色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对英雄人物着重挖掘其多重性格,特别是找出其性格中的弱点,却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追求“人性化”,从而使“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其二,篡改红色经典中的历史场景和史实,用市场话语、娱乐话语代替政治话语、革命话语,用不合常理、荒诞的情节代替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志士的艰苦斗争和悲壮牺牲,用现代人物造型代替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造型,从而破坏了红色经典树立的历史坐标,模糊了红色经典提供的历史记忆。其三,颠覆红色经典的价值取向,用个人直接的利益要求、原始的生理欲望消解红色经典集中体现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如用“年终奖”主题取代《黄河大合唱》的抗日救国主题,从而将红色经典的高尚价值取向转化为平庸、甚至粗鄙的取向。

恶搞红色经典的结果必然是掏空红色经典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将它们变成毫无意义的文本、影像;必然是解构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叙事,消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必然是扰乱人们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认知,养成大众不敬历史、不尚英雄、拒绝崇高、远离庄严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响应各种虚无党史国史军史的言说,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积攒社会心理基础。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尊重、珍视红色经典及其承载的历史记忆、精神价值和民族情感,汲取红色经典的养分,实现红色经典的当代价值,是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在全社会培养对优秀历史文化和红色经典的敬畏之心,给恶搞行为划出文化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不能让恶搞在“任性”中“玩坏”红色经典,消耗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张凤坡:《被恶搞的只是〈黄河大合唱〉吗》,《光明日报》,2018年1月30日。


上一篇:网络时代怎样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下一篇:新时代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相关文章推荐

  • 四位一体”红色资源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
  • 让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经济发展有效融合
  • 南昌红色资源在高师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开发
  •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
  • 传承红色基因 汇聚磅礴力量
  • 构建“红色记忆”传承的常态化机制
  • 用红色文化锤炼党性
  • 我国红色旅游经济亟待转型升级
  • 新媒体让红色文化更能聚人气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