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积分制在高职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利弊分析


2018-05-28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作者:薛皓文

[摘要]为实现高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由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向提高资助质量,资助育人发展,积分制因其特有的高效性、公平性、德育性等优点成为很多高职院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信息量巨大、暴露学生隐私、伤害自尊等弊端。本文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积分制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了其中利弊并提出合理改进意见。 
  [关键词]积分制;经济困难学生;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023- 03 
  高等职业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经济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实行重大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高校普遍实现扩招和学生学费制度改革,这两方面的合力,使得高校求学费用普遍增高,促使普通高校贫困生规模扩大。加上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活水平各异导致贫困生家庭雪上加霜。十年前,国务院所颁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设》中就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jJ{明确定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学生)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无法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而对学生的学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高考制度的日趋完善,国民受教育公平性上升,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随着教育平等性与公平性改革的深入,全国基本已实现义务教育普及,职业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长,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生源情况发生剧烈变化。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5年“老少边穷地区”生源占总新生人数18%,西藏、青海地区学生共计18人;到2016年,这一比例超过了20%,仅西藏地区新生就多达53人。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已摸索出了相应以“奖、贷、助、补、减、免”六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政策,但随着生源的剧烈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成为帮扶工作的重难点。 
  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5年在校生有6322人,其中贫困生达到1264人,约占总学生数的20%,国家助学金奖励人数为1128人;而到2016年,在校生6007人,贫困生人数则达到了1404人,约占总学生数的23%,国家助学金奖励人数为1092人。传统的贫困生认定手段比较单一和模糊,一般以学生开学时上交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初步筛查,辅导员或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比例对贫困生进行认定。近年来,扶贫政策宣传更加到位、“精准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地方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又存在着“既完成了国家的扶贫任务又能帮助学生深造求学”的心理,有的地区甚至JH现了利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加贫困人口套取国家扶贫资金的恶劣现象。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许多为争取奖助学金不择手段的情况,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镇江高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评分白评表》。 
  一、积分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所起的促进作用 
  积分制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人员管理,用加分或扣分的方式对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多维度的量化考量,实现了对于人的绩效管理,激励人的积极性、衡量人的自我价值、反映和考核人的综合表现,减少了管理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实现了有效管理。现阶段,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立足于实际,根据生源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台了《镇江高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评分自评表》,该表分新生和老生两种,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节俭情况、学习情况、德育情况等四个方面按权重比例进行赋分。在校学生需要认定为家庭經济困难学生,首先根据《镇江高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评分自评表》对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白评,根据自评分数上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按照白评表上相应项目提供支撑材料,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组织班委和学生代表对申请学生进行审核认定,各个学院根据本学院生源地的实际情况在认定中确定最低分数。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人文与旅游学院招生多集中于西藏、青海、贵州地区,而现代装备制造学院生源多集中于江苏省内,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低分数认定时有所落差。经过近年来积分制在贫困生认定中的使用,发现其在操作性、公平性及德育教育方面起着良好作用。 
  (一)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更加便捷高效。多年来,传统的通过《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两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这首先浪费了学生及家长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生不得不多次走访于村委会、居委会等民政部门,为了一个公章“跑断腿”;其次,每年都会出现大量新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解有误,不经过甄别而盲目填表;最后,表格上交后,需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层层筛选,对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辨别,认定时间周期长。但是,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对于贫困的认定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核准、判断,往往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滞后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校内勤工助学的申报。积分制引入后,学生需要先对自身情况进行一个白评,了解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必要条件并按照实际情况申请,随后准备相应证明材料即可,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精力的浪费。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也从大量繁杂的常规事务中解放出来,只需对评分进行分析并审核相应支撑材料即可。 
  (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更加公平公正。量化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情况,使得学校帮扶更加有理有据,着力到位是积分制的最大优势。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考虑到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制定量化白评表时特别增大了家庭经济情况(30%)和节俭程度(30%)的相应比例,适当地缩小了学习情况和思想品德的比例(20%),以适应地区教育教学不平衡、地域性文化发展的不同。在四大项目下又设立了诸多量化的评分标准,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家庭致贫因素。例如:在家庭经济状况项目下,父母双亡或烈士子女的,直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外导致单亲家庭,计10分;父母中有一方因意外丧失劳动能力,计5分,通过细化评分标准,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全面覆盖。此外,创新地设立了思想品德项目,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德育做了要求,对于拒不参加勤工助学、经常逃课、夜不归宿、违纪违规者,取消其思想品德项目加分。明确的量化评分标准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更加公平公正,避免了过去仅凭一个公章就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使得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学生中更有权威性、代表性。
(三)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更加注重品德。每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的第一步,只有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才有资格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实际上,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拿到奖助学金后将国家帮助他们求学成才的奖金用于电脑游戏、大吃大喝,骄奢淫逸之风弥漫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造成班级其他同学的不满。引入积分制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成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从开始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在学院及班级公示,所得的分数都会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监督下累计;发放奖助学金后,如果将帮扶资金用于不必要的方面,将会在下一年的思想品德项目扣除相应得分;最后,如果出现严重的违纪违规现象,将会直接取消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并追回相应的帮扶资金。一系列的量化分数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加自律,监督方向更加明确。 
  二、积分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的不足 
  积分制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引进,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T作实现了便捷高效、公平公正、以德育人的转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已由早年“平均分配”向“精准发力”递进,符合国家提出的教育改革观念,推进了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稳定开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部分弊端是难以避免的,主要在于数据记录量巨大、学生个人信息不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贫困学生的自尊心。 
  (一)积分制数据记录量巨大。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6年认定的贫困生多达1404人,为了实现相对的公平公正,学校必须对每位申请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评分自评表》进行认定和审核。单家庭经济状况这一个项目下面所包含的评分标准就多达五个子项目,分别有不同的评分,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不得不将学生的各项评分进行核实并与相应的支撑文件比对,数据记录量巨大,且容易发生失误,导致对学生个人情况的误判,影响学生的认定等级。 
  (二)积分制暴露学生的个人隐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的重要一环,困难学生认定量化评分表在量化、细化了各项综合标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学生的个人信息。2016年暑假,央视报道了多起因为贫困生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电信诈骗事故,其中“8.19山东临沂徐玉玉案件”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2015年发放助学金期间,江苏省多所高校也曾出现过诈骗分子利用电话套取学生个人银行卡、身份证信息实施诈骗的情况。学生的个人信息在填写自评表时不可避免地暴露,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三)积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学生自尊。为实现贫困生认定的高效快捷,在核算各位贫困生个人得分时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不得不启用一部分的班级同学或者是班干部帮助统计,有部分帮忙同学无法正确认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班级上散播个人隐私,使贫困学生抬不起头来;同时,为保证评选的公平公正,每年贫困生认定结束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都会要求将这部分学生的名单公示并接受监督。基于以上各种情况,导致每年有部分实际贫困学生不愿意申请贫困生有损个人自尊,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的压力,也导致部分助学金的分配不均。 
  三、创新积分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方法 
  实际操作中发现积分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不断思考总结,创新意识,改变方法,在召开了多次辅导员、班主任座谈会,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外出参观学习他校优秀经验后,力求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这一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工作的转型升级。 
  (一)引入新兴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的认定程序。为解决积分制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数据记录量巨大的问题,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引入新兴技术手段。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微信平台,利用“问卷星”等新兴软件手段,创新地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评分白评表》实现线上填报、自主积分,后台可以通过在线填写状况实时了解各个学生的积分情况,并根据每年的积分情况,调整贫困等级的分级指标。下一步,学校将会联合软件开发单位开发专门的APP软件以适应时代需要,贫困学生只需利用手机就可以在线填写白评量表,并拍照上传支撑文件,使认定程序更加快捷便利,减轻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负担。 
  (二)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定期举行防骗宣传。首先,对于学生个人的纸质填写信息,要求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专人专管,防止信息泄露;对于学生自主在网上填报的信息,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其次,在特定节点对学生进行“防诈骗”宣传,例如开学之初、奖助学金发放阶段、重大节日期間,采取线上、线下“两步走”的方式:举行“防诈骗”主题班会、校园中张贴宣传海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定期开展宣讲会;各班级微信群、QQ群可随时提醒学生谨防电信诈骗,利用学院公众平台可定期推送校园诈骗案例等。最后,教育学生管理好个人信息,在遇到不确定的情况下主动和学校、老师联系。 
  (三)开展资助育人教育,培养社会需要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最终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更好地适应社会,以便于将来更好地走向T作岗位。高职院校应扣准自身特色,发现学生身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典型,可邀请成功校友回校宣讲、开展军队与学校合作、企业与学校合作,帮助贫困学生直面社会生活,了解职业发展,正视眼前困难,增强自己的自信。并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帮助他们树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思想,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不仅做到“助人为乐”,更能做到“育人成材”。 
  四、结语 
  在2017年3月12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相关问题答中外记者问。记者会上陈宝生部长为当代教育“指道路”、“开良方”,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扶贫提出:要解决好贫困学生规模、精准扶贫质量、贫困认定公平三大问题。当前高职院校资助主要以“无偿”资助为主,覆盖面广,金额大。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施行,解决了在校大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开支;国家奖助学金的申报,解决了日常生活开支和部分学业负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遇日常突发情况,则有相应的“临时补偿”政策;2016年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教育资助工作的意见》,减免了建档立卡学生学费。一系列的国家政策都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上体现了规模大、质量好的良好态势。对于公平问题,随着积分制管理的改革深入,分数权重的进一步合理化,定能在现有基础上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新时代,贫困问题依旧无法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更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高校作为资助补偿的重要着力点,需要本着公平公正、资助育人的理念,大力发展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校企合作助学等,杜绝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不良风气,逐步实现以酬代补,以工代偿的高校资助理念转变,推进完成学业、成人成才、回报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办法,实现学生与高校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杨丽军.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黄良斌.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与认定模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11 -12. 
  [3]涂胜新.高级中学积分制年级管理的有效性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4]郭琪.浅析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化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12(7):142 - 143. 
  [5]王莉,杨哗.高职高专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法的初步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16,29(1):79 -81. 
  [6]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6 -87. 
  [7]张学军.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7 - 03 -13.
上一篇: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间的关系及协调分析
相关文章推荐

  •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操作模式研究
  •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
  •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意外伤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 论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完善与建议
  •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
  • 药品生产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分析
  • 浅谈高职学生提高TOPIK通过率的方法
  • 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析
  • “两学一做”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问
  • 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中教学和职业技能的结合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解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 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及思考
  • 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模式探析
  • 高职男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