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8-05-29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作者:董朝霞

[摘要]在著作《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论和唯心主义平等观,揭示了杜林平等观的抽象性、虚化性和不可靠性,提出了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现实性的无产阶级平等观。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平等观的论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出发,阐述恩格斯平等思想的基本内涵,探究恩格斯平等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平等观;现实意义;《反杜林论》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109- 03 
  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批判了传统的平等观,在抽象、空洞的平等观念中增添了许多实质性内容,将超阶级的、脱离现实的平等观念拉回到现实的阶级社会之中,将传统的政治平等拓展至经济、文化、社会等范畴之内,形成了具有鲜明阶级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平等观念。论著《反杜林论》就集中体现了恩格斯的平等思想,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论、抽象平等观,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平等思想,这些对促进社会平等、建设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为例,分析恩格斯平等观的思想内容,探究以恩格斯平等观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批判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所创造的“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著作,在《道德和法,平等》一章中恩格斯对杜林所创造的“体系”进行了全面而透彻的思想批判,揭示了杜林平等观在方法论和思想内容上的缺陷。 
  (一)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平等观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杜林建构了涉及自然世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庞大思想体系,同时杜林声称自己在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获得了终极真理,在论及平等问题时杜林是这样讲的:社会由意志平等的两个人组成,杜林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平等”规定性,即“其中一个人不能向另一个人提出任何肯定性的要求”,同时杜林从社会平等模型和平等的规定性出发,将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可以套用公理的简单要素,然后按照自己的方法得到具有数学精确性的结论,并宣称获得了“永恒真理”。从方法论上看,杜林的平等观不过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jJ这些特性”,这必然导致事物的概念与映像相脱节。恩格斯就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了杜林的平等观,阐述了杜林平等思想的先验主义本质。在恩格斯看来,杜林采用先验主义方法把认识对象分解为“简单要素”,然后把“不言而喻的公理”用于这些要素,这不过是“从观念推论出现实”,这种平等思想是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平等思想。恩格斯还揭示了杜林先验主义方法论的材料性质问题,这些材料包括“当作基础的抽象中可能存在的现实内容的一点点残余”、“这位玄学家意识中带入的内容”。 
  (二)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平等观的抽象本质。恩格斯批判了杜林这种不加任何前提的平等观,并以唯物史观揭示了杜林平等观的种种误区和抽象本质。杜林关于“两个人”模型的假设是不可靠的。杜林将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化为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关系,将社会生活中的人人平等抽象为意志平等,这种简化与抽象化很容易陷入形而上学的窠臼。恩格斯指出,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性别、权力等差别巨大,根本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平等的人,杜林关于“两个完全平等的人”的假设是“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两个人身上除了人这个光秃秃的概念,在没有别的了”。 
  杜林的平等观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杜林关于“两个意志的完全平等”的理论进入现实社会中后就会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困境,杜林不得不进行理论上的白网其说。恩格斯就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批判了杜林平等观的不彻底性。比如兒童是“一个不足的意志”,在成人世界中儿童无平等可言;有些人是有人性的,有些人带有兽性,所以人与人存在“道德上的不平等”;一个人按照真理行动,而另一个人却依据偏见行动,按照真理行动的人有权对按照偏见行动的人采取“暴力行动”。显然,杜林的平等观只能存在于虚拟的抽象世界之中,一旦进入现实世界之后,平等就会变得不可靠的。 
  二、《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阐述 
  在《反杜林论》中虽然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抽象的、“浅薄而拙劣”的平等思想,但是恩格斯并未否认作为社会意识而存在的平等观念,也未否认平等观念在推进社会进步上的积极作用。同时,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在批判杜林先验主义平等观的基础上阐述了辩证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一)平等观是历史的、发展的概念范畴。恩格斯认为,平等观从来都是历史的、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往往有着不同的平等观,如原始社会、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社会的平等观就有很大差异,原始社会中的平等只存在于部落成员之间;奴隶社会中的平等只存在于自由民之间,奴隶和平民之间是没有平等可言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平等是“承认一切人的原罪的平等”。同时,恩格斯又指出,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对封建特权提出了平等的要求,要求“摆脱封建桎梏,消除封建不平等”,于是资产阶级将自由、平等看成普遍人权,这种抽象的人人自由平等的本质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二)不平等的本质是经济基础不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终决定着社会观念、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的生产能力和占有物质财富的差异,人的意志是不平等的,就像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逊与星期五一样,由于生产能力和财富占有的不平等,两人自愿结成了主仆关系。同时,思格斯还指出,普鲁士废除农奴制后许多农奴仍然愿意处于受奴役地位,这样可以使他们在遭遇不测时可以获得农奴主的照顾。可见,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所在,在不能彻底消灭私有制之前“那种抽象的意志平等在社会上是不存在的”,将“暴力行动”看成不平等的根源实质上是为了掩盖剥削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奴役。
(三)无产阶级平等思想及其内在本质。恩格斯认为,平等是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虽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有平等的要求,但是两者对平等要求的内容却是截然相反的,资产阶级平等是为了消灭阶级特权,实现政治平等;无产阶级平等是“对明显的社会不平等……骄奢淫逸者与饥饿者的对立的白发反应”,是为了消灭阶级本身,实现社会平等与经济平等。在考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后,恩格斯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平等观念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意识,与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联系密切,绝对不是永恒的真理。要实现社会平等,就需要发展生产力,改革不公平的社会关系。 
  三、恩格斯平等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面临着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民生发展滞后等不平等问题,这些不平等问题给社会和谐、改革发展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为此,应当深入研究《反杜林论》中关于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批判和无产阶级平等观的论述,探究恩格斯平等观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现实意义,以更好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应以唯物史观考察平等、自由等社会价值问题。恩格斯关于平等观的论述启示我们:在人类价值领域不存在“绝对真理”,所有关于人类价值的思想命题都是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都要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脱离特定历史条件空谈平等思想是毫无意义的,平等思想与特定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政治制度等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平等思想往往能够从经济基础和文化观念中找到根源。因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考察社会平等问题,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政治制度、民生发展等基本国情出发分析中国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社会价值问题,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平等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公平建设。 
  (二)应当通过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等推进社会平等。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的平等是以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其实质就是“资本平等”,体现了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的平等是以消灭阶级、实现经济与社会平等为根本目的的,它与资本主义的平等具有本质区别。同时,恩格斯还指出,平等思想是历史的、发展的,与特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等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当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社会平等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此外,应当高度重视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对社会平等的影响,积极推进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改革,化解影响社会公平的制度障碍,比如,应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解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 
  (三)应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平等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存在着就业机会不平等、市场竞争不公平、收入分配差距大等不公平现象,这些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些社会不公平问题时,许多人试图以“新儒学”、“普世价值”等取代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正统地位,对此,我们要以唯物辩证法揭示“新儒学”思想和“普世价值”的内在本质,批判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平等观。以普世價值为例,抽象的普世价值是含混不清的概念,它消解了价值现象的历史性、抽象性、阶级性等,抽掉特定的社会条件谈论价值现象,采用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分析方法分析社会平等问题,显然,这些普世价值、终极真理等都是虚化的、不切合实际的,会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许多危害。所以,应当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平等观,用唯物史观分析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从中国国情和现实出发建构中国特色的平等观和价值观。此外,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为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平等思想,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辩证唯物主义平等观,“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越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将流于荒谬”。因此,应深入研究恩格斯的平等思想,用恩格斯的平等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l]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8. 
  [2]沈贺.《反杜林论》巾的平等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2):51 -56. 
  [3]王宏伟.《反杜林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4):4-6. 
  [4]王广.恩格斯对杜林平等、正义观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 11):41 - 45,83 -84. 
  [5]高志东.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及其对我国平等、公平问题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8 - 19,98.
上一篇:再谈错误汇款问题的定性 下一篇:论金融创新中的会计问题与措施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大数据背景下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研究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浅析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实践论》及其对思想建党的现实意义
  • 探析骗婚案件及其预防解决机制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形象及其生存哲学
  • 司法大数据的功能及其实现
  • 电商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及其责任探析—以虚假让
  • 网络直播违法现象及其监管问题新探
  • 当今国外共产党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 家族式腐败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路径
  • 核心期刊:IPSAS 32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 对马克思商品“使用价值”的再认识及其现实意
  • 当代中国法律移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门票经济”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