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期刊:论档案展览中的叙事表达


2019-03-13    来源:北京档案    作者:宋鑫娜

摘要:叙事是拟写展览大纲和搜集素材过程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元素,它既是串起展览主题和内容的线索,又是框架结构和形式设计进行预设与规划的依据和基础。新时期的档案展览将在叙事元素与观众双向互动中扩展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和探讨叙事对档案展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叙事档案展览 
  叙事贯穿于展览大纲、展览脚本、形式设计和展览讲解工作的全过程,在参与展览的文本建构、素材收集、形式设计和内容讲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将对展览过程中四种主要类型进行详细的阐释,以期对大家办好档案展览有所启示和裨益。 
  一、展览大纲与结构叙事 
  展览大纲是展览的最初文本形式,因此展览要吸引人,就要从展览的源头,即展览的大纲进行建构,建构的基础就是结合展览主题进行有意义的叙事,即如何利用档案讲好故事。 
  展览大纲是展览最初的蓝图或架构,呈现着展览策劃人对展览主题相对细化的阐释和理解,为展览工作向前推进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其实,从确定展览主题到构思大纲开始,叙事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到我们的思维中,依据内容主题,理清脉络,划分出重要时间节点,梳理出重要事件,从宏观上把握展览的叙事线索,在此基础上结合档案和相关素材,再对展览的结构进行章节和单元的划分。结构的叙事是展览脚本得以细化的基础,并为素材的查找和收集指明了方向。素材的收集将会围绕既定的叙事框架对展览的内容进行多维度、多向度的补充。 
  结构主义叙事学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对于组成部分来说,整体在逻辑上存在优先的关键性,各个组成部分只有放到统一的整体框架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阐述。具体到展览工作实际,展览要有明确的主旨,每个展品的叙事,内容的叙事要围绕展览主题层层展开,在丰富整体叙事的基础上,逐一过渡,从宏观到微观,从事件到情节,逐渐强化叙述的生动性,让鲜活的生命跃然于展品之上,触动观者的心灵,从而达到最有效的信息传播。以城市记忆类展览为例,大纲撰写人首先要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这条既定的线索中,梳理出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事件。与此同时,我们在历史时间线索中要不断充实深化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与趣味性的营造,通过情节结构模式的建立揭示出叙事体深层结构所显示的意义,从而更为准确地切中展览主题。 
  二、展览脚本与文本叙事 
  笔者在多年的档案展览工作中发现,历时性和共时性是隐藏在展览结构中的两条交错的叙事线索。历史过程不能脱离时空成为抽象的存在,历史认知同样不能脱离共时性与历时性而抽象存在。 
  历时性与共时性是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进行结构主义研究中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即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纬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反观档案展览,以档案为载体进行历史的叙事,在时空转换中,两条叙述线索相互交错,互为补充,共同形成对展览主题和展品的立体诠释。 
  展览脚本是展览大纲详细而具体的文本叙事。不同于大纲结构叙事的逻辑性,脚本的叙事更趋向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一切叙事都是在预设性的大纲结构中展开的。叙事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譬如时代背景、家国命运、历史风云、人物活动、爱国情怀等。 
  展览脚本是展览最初的文本形式。如果把大纲比作人的躯干的话,脚本内容就是人的血肉灵魂、精神与情感。所以在撰写脚本的内容时,既要注意展览叙事线索的连贯统一,又要注意历时性线索下事件背景、人物故事的立体凸现,实现层次更加丰富,情节更加生动的文字叙述。 
  以2015年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京津冀抗战史料展》为例。在抗战主题和大纲确立的基础上,筹展人员首先梳理华北抗战的历史脉络,在此时间线索上查阅京津冀三地抗战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虽然名为史料展,但并不是在抗战时间脉络下毫无关联的档案堆砌。相反,为了使展览既突出档案特色,又能吸引观众,筹展组在挑选档案和丰富展览脚本内容的同时,分别从三地的档案史料、历史照片和图片、视频资料等方面深度挖掘展览背后的故事,以中华民族抗战中伟大的历史背景,向观众展示京津冀三地军民抗战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到长城抗战、《塘沽协定》的签订、华北学生的抗日游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南苑战争、卢沟桥事变、国共合作等等,在每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很多事件和人物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何在历史背景下,即历时性线索中提炼出具有阐释意义的人和事,是需要下一定功夫的。对于档案展览来说,首先要挑选好展品,展品的挑选应依据大纲的叙事框架进行设定。其次要用好展品,即在展览脚本的叙述中,如何让档案展品充当好故事讲述的载体,成为展览的亮点。例如,《京津冀抗战史料展》有一部分内容是介绍卢沟桥事变的。为了达到深入而生动的叙事效果,筹展人员从馆藏档案中挖掘出卢沟桥事变发动者一木清植的名片,结合侵华日军进攻卢沟桥的战略形势图,这个历史人物浮出水面,关于他如何发动这场骇人听闻的战争,以及他口中那个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的故事自然就成为叙事的线索。展览中还有一份关于冀中平原武工队如何开展工作的小册子,为了使这份馆藏档案成为军民抗战这一部分内容中有趣的叙事亮点,筹展人员不仅搜罗到相关历史照片加以补充,还对这份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考证,并结合观众耳熟能详的《敌后武工队》中的李向阳及相关电影桥段进行了生动的语言叙述。 
  三、形式设计与空间叙事 
  档案展览中,主体的叙事元素是档案及其相关展品,辅助的叙事元素是空间布局、光影色彩、多媒体技术、各种形态语言等展示手段。然而一个优秀的展览往往需要好的设计理念作为支撑,空间叙事参与展览主题和内容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内容与形式的叙事融合。 
  档案展览中的空间叙事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空间叙事包括展厅空间布局和展线设计,微观的空间叙事包括展厅的色彩、照明、多媒体互助手段以及各种形态语言的运用等。其实在展厅规划的实践工作中,两者之间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因为展览形式设计工作的开展同样是以叙事的整体性为原则的。
在展览中,叙述者通过叙事元素或载体,将信息、情感等内容传达给观众,引发参观者的思考和想象。叙事行为通过时间、空间多维度展开,多数量、多类型、多层次的叙事话语权争夺和话语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与信息构成了展览内容的丰富性和无限延展性,因此,展览中参与叙事的各种形式创意设计都是围绕展览的内容核心展开的,形散神不散,服务于展品本身,作用于观众心理,不断深化、丰富和延伸档案展品的内涵与立体呈现。 
  在展陈规划中,展厅空间格局和展线的设计走向可以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学说中获取灵感和萃取精华,造景、障景和移步换景等艺术表现方法,都可以作为空间叙事的修辞手段。例如在北京市档案馆与首都博物馆合作推出的《胡同四合院历史文化展》中,展厅入口处是一面写有展名的四合院影壁墙,由此进入,观众犹如行走在老北京的胡同中。随着展线的延伸变化,空间叙事也借助移步换景、光影色彩、形态语言等叙事元素引导观众不断进入新的展示空间,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在空间规划之初,设计师就提出将1200平方米的展厅切割打通,营造出胡同曲径通幽的效果。如此一来,展线无形中得到了延长,胡同四合院深邃的历史文化也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 
  空间叙事也同展览的文本叙事一样,强调展览叙事空间的完整性,因为一个连续且完整的叙事空间才可能更好地促成展示内容与参观者之间的对话。并且围绕展览主题与核心的叙事元素,在展厅有限的空间内,跨越时空,层层铺陈与递进,不断丰富展览的内容和主题。 
  以北京奥运博物馆为例,奥运博物馆以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为主旨,展览内容主要是记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的辉煌历程以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奥运博物馆展厅虽然有2万平方米左右,但一路参观下来并不感觉疲倦和审美疲劳,这得益于空间设计的奇思妙想。奥博展厅是一个地下展厅,在空间再造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设计师另辟蹊径,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萃取精华,在展线上通过造景、移步换景和各种形态语言,不断调整和调动观众的兴趣点与注意力,一切元素的渗透丝毫没让人感觉突兀或游离于展览主题之外,与此相反,观众参观的兴致更加高涨,主题的表达更加鲜明。例如,展览中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情境的营造部分,观众由雅典奥运圣火采集的模拟景观,沿一水晶通道缓缓而上,此时的观众对下一个展览场景是有心理期待的,在长长通道的结尾,豁然开朗,一个巨大的环幕播放着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精彩画面,与此同时,观众的兴奋点瞬间也被点燃。由此可见,设计师对叙事空间的完整性把握非常重要。所有空间造景和多媒体叙事手法的应用,都是围绕展览主题进行设计和规划。展线和空间内的视听元素不断刺激观众的感官,在轻重缓急的空间叙事节奏中,始终让观众保持一定的兴趣点和心理期待,这种注意力的保持也得益于空间叙事与内容叙事的整体性把握。 
  四、展覽讲解与语言叙事 
  一个出色的展览固然依赖好的选题、精心的内容组织和匠心独具的形式设计,但具备精彩的讲解,无疑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我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参观一个展览,如果有讲解员的引导和讲述,人们更容易被带入到情景中,提高兴致,对参观的展览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讲解引人入胜,首先要考虑做好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讲解词的撰写;二是讲解人员的培训。就档案展览来说,从脚本叙事开始,就应该从展览的主题定位、受众特点等多方面考虑展览讲解词的构思和撰写。讲解词是整个展览中最为完整和生动的叙事,最终由讲解员通过语言的叙述加以实现。讲解词的撰写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筹展人员亲自参与,潜心领悟,以观众为中心、精心组织、厚积薄发式的文本叙事。当然,好的讲解词需要一个优秀的讲解员进行演绎,如果一个讲解员能够恰到好处地解说,配以表情、手势等形态语言,将观众带进某段历史长河中,就能使观众身临其境,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体味风云变幻中的人物情感和爱国情怀。 
  以笔者听过的最精彩的讲解之一《五色炫曜——南昌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为例,讲解员举止优雅得体,音调舒缓流畅,从海昏侯国遗址的发现与挖掘娓娓道来,通过对一个个文物展品的解读,带着疑问和探究,引导观众步步深入,逐步揭开墓主人的神秘面纱。展览讲解的精彩之处在于语言叙述技巧的运用,讲解员由一个点切入,采用倒叙和推理的叙事方法,通过对文物展品和时代背景的解读,揭开墓主人的身世之谜,其中不乏一些考古知识的普及和考古见闻的穿插。在这个探寻过程中,观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是完全被讲解员所把控的,观众的探知欲随着故事的叙述逐步增强,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展览更加吸引人,而故事和情节的设置与穿插不断丰富着展览的内容和文化深意,让展览的叙事更加丰满而有趣味。 
  档案展览中的讲解工作同样需要汲取各种叙事经验和精华。在实际展览工作中,讲解词的构思应该与素材的搜集工作同步展开。笔者在多年的展览讲解工作中发现,档案背后的故事更能吸引参观者关注,加深展品印象,引起心理共鸣。因此,在搜集资料,制作脚本时,要特别注意挑选和萃取有历史感和故事性的档案展品。通过查阅资料,挖掘历史深意,揣摩观众的观展心理,编排生动而具针对性的讲解词,从而增加展览的可看性,丰富展览的主题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许静.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上一篇:核心期刊:档案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建设的成就特点及对北京市的启示 下一篇:核心期刊:基于“内容为王”的电视类档案节目中的档案信息传播策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期刊论文: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
  • 核心期刊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动态审计预警体系
  • 核心期刊论文:地方政府审计治理效果的实证检
  • 核心期刊论文:高校廉政体系中的内部审计治理
  • 核心期刊论文:审计师个人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
  • 核心期刊论文: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最新修订分
  • 核心期刊论文: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治理创新:
  • 核心期刊论文:智媒时代我国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功能的融合:一个新的视角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的逻辑起点、实质及可
  • 核心期刊论文:媒体融合与广告公共服务型转向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
  • 核心期刊论文:技术、生态、规范:媒体融合的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拓展抑或跨媒介合作?
  • 核心期刊论文: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