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论文发表参考: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机制


2019-05-16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作者:曹思敏

【摘要】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理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课程结构比例失衡等问题。基于此,师范院校积极响应改革号召,优化课程结构,选择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化实践课程,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本文主要探究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机制,首先指明存在于其中的问题,并结合人才培养原则、模式特点,重构出优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师范院校 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016-02 
  随着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需求的增强,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急需转变之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社会中逐渐提升了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具有更高专业文化程度的幼儿园教师是社会所需要的。需在之前要求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学生发展潜能,用研究的眼光观察,鼓励他们通过自我动手操作及体验展开探究性学习,并尊重学习中学生的地位,建构出生活及学习经验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 
  一、当前存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比例失衡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课程结构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及国际劳工组织在上世纪70年代末调查70多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教育理论及普通文化课程占25%,学科专业课占35%,教育实践占15%,而教育专业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40%[1]。然而,很多高校现如今的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型课程有较多编排,课程结构严重不合理,缺少专业特色,教育理论课程不丰富,忽视保育实习及保教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偏低,使得整体上课程结构失衡。 
  (二)教育理念落后 
  人才培养中常常轻视学生幼教意识及保教实践能力的培养,单纯注重传授现有的理论知识。同时,忽视培养学生忠诚幼教、热爱幼儿事业品质,仅仅考虑在有限时间中怎样让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基础知识。除此之外,忽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以及研究创新及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严重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通常情况下,教学中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主,降低学生沟通与合作、观察和了解幼儿、反思、自主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扼杀他们的创新性,同时影响专业发展,造成在保教实践及创新能力层面的不足。 
  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原则 
  (一)创新性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毕业生大量进入到幼儿教育机构或幼儿园中,且现如今对幼儿发展及教育规律的探索是幼儿园更加注重的。一定的科研能力及理论功底是专业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需密切结合当前幼儿教育实际,坚持创新性原则,适应这种要求,科学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2]。基于此,学校可开设教育测量及评价、教育科研研究方法等课程,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强化他们的科研意识。除此之外,还需加强指导学生的毕业及学年论文,保证他们能够适应科研发展需求。 
  (二)实用性 
  现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上均滞后于当前发展现状,加强校本教材的編写及建设,更新教学内容,调整及改进课程计划极为关键。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及课程设置中可体现出实用性原则。专业拓展、必修、核心技能、技能课程、实践性必修等课程均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要致力于传递给学生实用性知识,坚持课程实施中的实用性原则,实现培养具有师范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 
  (三)多样性 
  学前教育亟需多层次专业人才,同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一,表现为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学前教育专业需紧密结合起实践,通过多模块在理论教学上指导学生,同时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训、社会实践、说课训练等,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其二,表现为目标定位的多元性。培养的是学前教育层面研究人员,以及其他社区服务部门、幼教机构,甚至于重点幼儿园的管理人才及骨干教师,可实现继续教育在职幼儿教师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师范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教师,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总而言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充分发展个性,做到学有所长,较好适应如今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四)基础性 
  师范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需依据本科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为完整化过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加强学生师范素养,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坚持基础性原则。例如学校计划学前教育专业学分为190分,选修课占大概13.16%的学分,理论教学环节占一半的比例,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必修课占剩下的36.84%。教师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单项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军事教育均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修课。在培养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需逐渐强化学生师范素质,做到依据教学计划进度,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师范能力,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经实践证明其基础性获得很好发展。 
  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师范性 
  主要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基本技能技巧、有关课程、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等,为一项特殊化的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及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开设有学前比较教育学、教师口语、美术舞蹈、普通心理学、教育概论等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技能等又开设于教师技能模块中,很好的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不仅如此,经教育见习、实习,以及说课训练等,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师范素质,强化知识的内化及应用。 
  (二)职业性
指的是培养过程以及目标的职业性。其一,过程。对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方法便是实践,要注重学生的实习及社会实践。经寒暑假幼儿园走访调查、参观幼儿园、早教机构等活动形式,促使学生内化职业性为自我行为习惯,尽早接触即将从事的职业。同时全程参与进中职学校教学、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通过实习、见习等锻炼学生工作及学习并行的能力。其二,目标。可担任专业课程教学,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骨干教师和管理人才;有关事学前教育研究的人员。所确立的向中职院校及我国幼教事业输送人才的目标,显现出有关人才培养模式需适应幼教工作的职业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技能、知识等。基于此,完整课程体系的构建极为关键,包含师技能、专业核心技术、通识教育、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技能考证、集中实践、专业拓展模块。在课程设置上,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师范课程,同时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将其职业及师范性充分的体现出来。 
  四、重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化教学运行及课程管理 
  学前教育专业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规范,执行良好。以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方案及制度为保障,以其目标为导向,教研室严格执行,有组织的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形成教研室、学校、教学督导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门专业限选及必修课设置有课程负责人,严格实施负责人制度,占93%的是硕士以上、中级以上职称的课程负责人。做到课程档案齐全、完整齐备,严格实现在教育见习实习、毕业综合技能考核等环节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二)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实施 
  在开展学校教学内容改革时,需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终身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展开。在理论教学上,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求学习材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注重程序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需保证日常学习中做到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时积极应用学习策略。同时注重职业情怀的熏陶,将情感及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于教学中。通过实训、幼儿园活动设计、见习实习等形式展开教学,在实际教育环境中大职业技能的培养力度,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基于课程教学活动中,需提供给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一定保障,并充分应用外实训基地、内实训教学基地开展活动。专业技能课于幼儿园展开实践演练,五大领域教学法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到幼儿园进行教学观摩。专业技能课到幼儿园实施实践演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动手能力。 
  (三)双重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聘请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幼儿教育专家参与评价教学过程,同时建立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学校教学督导、教师互评的制度。除此之外,还需另外聘请具备丰富经验、良好专业素质的儿童保健专业技术人员、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師等为实习实训教师,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要求,加强对学生专业培训、教育及指导工作。不仅如此,学前教育专业还应积极和本地妇幼保健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加强专业方向的建设,共同合作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 
  五、结语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致力于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适应国家大力普及、发展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同时着重于培养优秀、合格的幼教师资。基于总结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起原则及特点,积极构建强化教学运行及课程管理、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实施、双重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的建立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课程设置需更切合新招生对象及培养目标,招生方式可增加面试环节,进一步完善等等,均有待进一步探究,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莉君,曹莉.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82-85. 
  [2]刘畅.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的反思——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师范生人才培养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125-126,139. 
  作者简介: 
  曹思敏(1985-),女,河南漯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上一篇:论文发表参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管理方法探讨 下一篇:论文发表参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浅议
相关文章推荐

  • 论文发表参考: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 论文发表参考: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
  • 论文发表参考: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探索与路径
  • 论文发表参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述论
  • 论文发表参考: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
  • 论文发表参考:室内结构组成对建筑节能的作用
  • 论文发表参考:企业管理中的经营杠杆效应浅探
  • 论文发表参考:财政支持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
  • 论文发表参考:浅议军工科研单位采购活动内部
  • 论文发表参考: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
  • 论文发表选题:基于数字化排队的旅游景区设施
  • 论文发表参考:深度强化学习概述
  • 论文发表选题:基于引文图模型的科研论文智能
  • 论文发表选题:解析物联网视角下远程视频监控
  • 论文发表选题:基于对抗样本的神经网络安全性
  • 论文发表选题:脑机信息交互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