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关问题与解决对策


2019-05-24    来源:法制博览    作者:巨心怡;周晓莉;周振宇

摘 要: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全面推进,构建塑造公民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以此作为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其法律意识的塑造与法治社会建设息息相关。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虽已有增强,但诸如“复旦投毒”“校园网贷”等悲剧层出不穷,而大学生人身财产权益受损事件也不胜枚举。研究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从内部外部等方面探究其产生原因,并寻求有效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教育;法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1-0027-04 
  作者简介:巨心怡(1998-),女,汉族,陕西宝鸡人,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个人方面:有利于提高综合素养,维护个人权益 
  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大学生是战略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打造基础至关重要的一步。法律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加深其对法律的了解,注意对其进行法律应用型教学,则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将会得到显著提高[1]。法律具有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一个熟知法律知识,拥有着高级法律素养的人,他的综合素养必定合格,一个拥有着较高综合素养的大学生无论于求职或者处事,都将占据极大优势。除此以外,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有利于其维护个人正当权益。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受骗案例不胜其数,其类型大致有如下几类:诈骗类,劳务纠纷类,强奸类,盗窃类,消费者权益保护类等等。很多的大学生总是在被侵害时选择息事宁人,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益被侵犯,也不知如何维护自我权利,这些都间接地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归根溯源,大学生缺失的法治观念才是根本原因。此时,高校的法律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如此来降低因法律意识淡薄而发生悲剧的可能性[2]。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方面:有利于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法治校园 
  学生具备了应有的法律素养,学校的风气便会有极大改善,无论是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还是学校管理层与学生之间,都将会彼此尊重,和谐相处,严格遵守法律原则。这更有利于学校依法治校。换言之,若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法律教育,而是一味要求學生应试,服从管理,那么将埋下无数隐患,这些隐患将是冲突的催化剂。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做事欠缺考虑,容易冲动,遇到矛盾时易走极端,不及时矫正将会后患无穷。近年来,轰动全国的大学生犯罪事件比比皆是。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只是因为与室友提到他的情书被告白的女生撕掉的事情,马加爵恼羞成怒下,便残忍杀害了自己的四个室友;2012年安徽医科大学自习室发生一起砍杀案件,一名学生被另一名学生直接用斧头砍死,原因竟是求爱失败;2013年复旦投毒案中,林某某在寝室饮水机投下剧毒化学品致室友黄某死亡,原因也只是因为和黄某在日常琐事中不和;类似案件不胜其数。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因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所以应该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将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学校的法律化管理,构建和谐法制校园[3]。 
  (三)国家方面:有利于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 
  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依法治国的重要目的在于建设法制国家。支撑一个法制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足够强大的精神信仰。[4]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形成以法律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法律信仰的形成能够在主观恶性上降低大学生的犯罪率,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形成尊法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进而也利于执法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依法治国相关工作的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社会层次方面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足见法治的重要性。实现法治既可维护自由,强调平等,也将秉持公正,解决社会矛盾,实属重中之重。不仅要提出方针,我们还要积极践行。大学生作为当代法制建设的主力军,其法律意识培养是依法治国方针政策推行的重要一步。如若这一环不牢固,法治社会的基础将会动摇。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将使更多的人关注研究法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也将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必走一步。[5] 
  二、研究方法和路线 
  (一)调查法 
  1.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寻找解决方案。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大学生法律意识现实状况的调查资料。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问卷内容具体包含自评法律意识水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如何解决,对法律的理解等。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可以收集大量数据,同时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并且便于统计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 
  2.实证调查:利用问卷测试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的强弱,收集测试结果反映的现象。对收集到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各种现象进行直观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提出假设和得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观念强弱的评估和预测。 
  (二)分析法 
  1.数据分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为样本,统计收集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对比数据,对收集到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各种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使用数据分析法对此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客观性,规律性的认识。 
  2.实证分析:收集测试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归纳数据。根据所得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对假设展开验证和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作出客观的评估和判断。根据所得资料,初步形成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案。 
  (三)文献研究法
阅读国内外学者有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期刊,论文和科学报告等文献获得国内外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研究的资料,了解、掌握此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形成认识,得到现实资料,让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四)采用的研究路线 
  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纲要——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提出方法——总结分析、形成报告。 
  1.结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当前时代背景,同时参考国外相关研究,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背景以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作用,证明其研究必要性。 
  2.根据前期准备,提出假设,列出本课题纲要。 
  3.收集整理有关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资料,为后续的调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4.围绕大学生法律意识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展开调查,获得实际数据。分析总结调查数据,概况总结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探析发生原因。 
  5.针对大学生特征,联系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国家法律制度、社会环境营造等角度切入,提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6.对整体材料数据总结分析,查漏补缺,撰写材料,形成报告。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现状 
  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信仰。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并能够以一定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法律信仰并不牢固,对法律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尤其表现为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所接触的知识无法满足他们对深层次法律知识的需求。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明显不足,法律观念仍很模糊,且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不高[6]。由于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法律基础课,导致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并且在学校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和实践是脱节的,难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 
  2.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要力量,应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积极主动参加法律实践活动。而在目前阶段,大学生参加的法律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很少参加课外法律实践,途径单一,积极性不高。 
  3.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却出现了违法犯罪数量连年递增的趋势,不仅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而且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悲痛。他们往往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实施较高水平的犯罪。 
  (二)成因 
  1.自身因素 
  (1)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行为尚未成熟,他们刚刚脱离家长的直接监管与看护,初入社会,在这个时期往往还不具备较强的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在紧张的竞争环境下,极易受到他人思想的影响[6]。另外,现在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会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十分脆弱,如果不对其进行法律意识的塑造,那么很容易在遇到问题时采取极端方式来解决。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意识存在模糊的认识,对违法与犯罪之间的界限尚不明确。 
  (2)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还较为薄弱,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仍然缺乏主动以法律进行维权的意识[7]。 
  2.外部因素 
  (1)大学法制教育效果欠佳,对于高校而言,往往在大学生踏入社会后更能体现出法律素养的价值和作用,并且以法律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法制教育会占用相对多的教育资源,高校往往忽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培养。其次,法制教育实施途径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学生们进行法制普及教育的途径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8],这是多数高校的唯一常态化途径,而这本书的法律知识主要是基础性内容,难以满足对于学生法律儲存量的需求,而且这门课一般作为开卷考试课程,往往得不到大学生的重视,因此更是达不到原本的教学目标;此外,校园法治环境的缺失也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2)法治建设失误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法律现象的直观认识是其对法律后续评判的重要标准[8],某个立法过程中的失误或者漏洞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对法治社会整体的负面和反感情绪,进而导致对法律依赖感和信任感的丧失,不利于客观理性的法律意识的形成,影响其法律意识的发展。 
  (3)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在古代,君王之词就是法律,人治高于法治的思想根植于民众之心,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具有浓厚的色彩。在这种思想熏陶下,很多不良影响由此而生,对于大学生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意识产生不利影响。“官本位”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8],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这种错误文化的影响下极易产生认同感,将人治置于法治之上。这种思想不利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其次,我国古代法律体系认为,法律即刑罚,这种思想扭曲了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认为法律即代表着各种处分,实则不然,法律实际上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法律本身不具有惩罚性。 
  (4)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当今网络环境复杂,有些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在网上散布一些不利于中国法治建设的言论,有些媒体甚至故意放大某些社会法律事件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由于大学生年龄不大、涉世未深、社会经验有限,缺乏对网上各种信息客观的判断,从而不知不觉被网络负面消息影响,产生对法治社会的失望心理与其他负面情绪与问题。 
  四、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的途径与措施 
  (一)高校层面的对策 
  1.改革高校思想法律课程的授课方式,同时增加法律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当前高校大多将法律教育课程集中于一个学期或一个固定的期间内,这种方式其实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容易顺应记忆周期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程度的遗忘和生疏。由于课业繁忙等因素,在课程结束后,极少数学生能够对法律知识进行回顾,故这种授课方式无法起到有效作用。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对授课的时间和课时酌情进行改变,将课程分期进行,不只是在一学期内结课,以此来确保课程的完整性、学生对课程的记忆深度和熟悉程度。增加法律课程所占的相应学分比例,这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于法律课程的重视程度。
2.重视对授课教师的选择。尽量选择法学专业,或是有法律从业经验的老师作为法律课程的授课教师。思想法律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性的课程,如果授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无法构建起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基础,同时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进行授课前,通过集中开班培训、以下发电子培训文档等方式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针对具备法律知识但缺乏思政教育能力的教师,修改他们的授课方式,增强思政法律课的授课能力。 
  3.重视学生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除了教授理论课程内容之外,开展法律教育实践互动必不可少。当前很多学生,甚至是法律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便是理解了课堂所授的理论内容,却无法真正地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况中去。高校必须增加组织法律主题文化活动,为学生多多创造实践机会。例如:组织街头普法志愿宣传活动、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组织法律知识辩论赛或知识竞赛等。 
  4.设立专门的校园法律咨询机构。大学生及其家属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相关问题,如若不能得到及时的、科学的解答,这对于他们法律思维的培养将产生极大阻碍。设立专门的校园法律咨询机构,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相应适合的咨询人员,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减少违法犯罪可能性,建立起“知法懂法用法、以法律为先”的思维体系,在今后面对实际问题时,形成以法律为武器的权利义务意识。 
  (二)社会层面的对策 
  1.健全法律運行体制,优化社会环境。从立法上来说,坚决贯彻立法的民主科学性,保证立法的程序正当性,同时培养大学生对立法的关注和参与;从执法上来说,公正执法,透明执法,尤其是对行政人员干部的执法,必须加强监督,保证司法公正严格,增强法律公信力。做好反腐反贪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有助于减弱大学生“政法合一”的固有法律观念;此外,完善监督体制,从检察机构、普通公民等多个层面对立法司法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明确违法人员奖惩责任机制,以此改善社会法律环境。 
  2.正确利用网络及现代媒体舆论工具。21世纪,网络及舆论工具已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网络开放,网络环境和舆论工具均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负面腐朽的价值观趋向,而媒体舆论重视流量,为博取关注甚至夸大重点,歪曲事实以博人眼球,对真实情况和现实后续反而不予报道。大学生面对网络和舆论的不良影响,很难有足够的判断力,法律价值观念极易被扭曲。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健全完善网络法律规范,对舆论媒体的不当行为加强执法力度。 
  (三)自身层面的对策 
  1.重视家庭法律教育。家庭是大学生建立价值观念的根基。注重社区法治舆论环境的培养,无论是在居住社区还是家长的工作单位,利用各种途径,宣传法治环境,增强家长守法意识,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会产生重要的教育影响。 
  2.提高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观能动性。高校通过增加课堂互动和法律实践,社会则是提高大学生进行立法、司法活动的参与度等促使二者双管齐下,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法律。改变大部分大学生被动接受法律教育的现状,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注重大学生德育情况和个人品质教育。继续落实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责任观。只有大学生的自控力和道德观得到完备树立,才能正确地学习法律、运用法律。道德教育和法律普及两手并抓,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唐玉瑾.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方法研究[D].山西省:中北大学,2017. 
  [2]赵宁.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D].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2013. 
  [3]魏娜.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研究[D].西安省:西安科技大学,2017. 
  [4]赵德友.论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现状及培养路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4,01(35). 
  [5]谭胜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7.07. 
  [6]张跃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7]杜立聪.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J].法制博览,2017.08(上). 
  [8]吴昕.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策研究[D].浙江省:中国计量学院. 
  [9]王蕙馨.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问题研究[D].吉林省:吉林大学,2008.
上一篇:国有土地使用权行政补偿时序研究 下一篇:法律硕士实践环节的反思与改进
相关文章推荐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大学生如何创立及运营摄影工作室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
  • 大学生弘扬李保国精神的路径研究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 房屋租赁关系中承租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意外伤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 论侵权法上可得利益损失的合理确定性
  • 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与依宪治国的关系
  • 浅谈中国古代“礼法合一,无为并蓄”的法律思
  • 高校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