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从执政经验把握我党将“德”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第一标准的必要


2019-07-05    来源:理论观察    作者:王树松;坚洪洲

摘 要:“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用人的标准是选好干部用好人才的关键。纵观我党发展历程,在干部使用上,每一阶段都高度重视“德”的标准,党的十九大也再次明确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把“德”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标准,既是对长期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德领导干部选拔任用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 — 2234(2019)04 — 0035 — 03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作为拥有着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我们党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使命,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而要实现这些伟大而宏伟的目标,拥有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最强有力的保障,也是最不能缺少的支撑。 
   一、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德” 
   1.毛泽东同志。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干部的“德”。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2〕 
   2.周恩来同志。1943年,周恩来同志强调,“挑选干部的标准,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而政治上可以信任是先决问题。”〔3〕这里所说的“政治上的信任”也就是德所包含的政治标准。 
   3.陈云同志。1937年至1944年,陈云同志担任了长达7年之久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在这段时间里,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同当时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众多独到的见解和有益的观点,使我们党的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干部使用问题上,他将严把选人用人关放在了干部工作的首要位置。陈云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具体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4〕这一标准的提出,为我们伟大的革命事业培养选拔了一批又一批坚持革命、勇于战斗的优秀干部队伍。 
   4.邓小平同志。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党的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移和当时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化”方针,他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5〕。这里的“革命化”主要是指干部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四化”标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干部选拔使用“德才兼备”标准的丰富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我党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优秀干部人才。 
   5.江泽民同志。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根据我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性,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首次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将“德”纳入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与依法治国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是治国理念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此外,他还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不仅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而且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对于领导干部选拔使用他提出:“选拔干部总的原则,还是德才兼备。对于党的干部来说,主要看两条:第一条是政治上的要求,就是要听党的话,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江泽民同志还把“讲政治”作为干部之“德”的重要标准。 
   6.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在选人用人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这既是我们党一贯的选人用人思想,也是我们党把握执政规律、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战略举措。除此之外,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注重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7.习近平同志。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至上、公道正派”,再次强调了“德”在干部使用中的地位。 
   二、党的永续发展必然要把“德”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标准 
   (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加强,需要把“德”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标准 
   党的执政地位牢不牢固,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根本,而先进性的关键在于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信念,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在当前形势下,领导干部的“德”,最主要的还是看其政治品德,即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否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坚信不移,是否时刻做到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忠贞不二,是否能够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能够时刻坚守党的各项原则。历史证明,理想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美国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在关于解析苏联解体原因的一篇文章中说,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即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企图实行资本主义,以便享有更大权力,拥有更多财富。文章出示了1991年美国一个社会调查机构在莫斯科做的一次关于意识形态的调查结果,而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掌握着高层权力的党政要员。结果分析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认为应实行资本主义,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明确支持之前的社会主义模式,另外有十分之一多一点的人拥护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化。这个调查结果让我们震惊,前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占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竟然有这么多人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解体是必然结果。所以说,苏共的社会主义大厦,就是被党内滋生的越来越多蛀虫蛀空了,戈尔巴乔夫只不过是轻轻一推而已。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新阶段,各种新的挑战和考验接踵而来,国际形势也愈发复杂,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亡我之心不死,这就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将“德”作为第一位标准,才能把政治上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选出来,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对党、国家和人民忠诚的领导干部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正确用人导向的树立,需要把“德”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标准 
   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提到“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意思是说,如果任用的是正直的人,良善之人就会受到鼓励;而误用了邪恶之人,坏人就会纷纷混进来。因此,选人用人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导向,选用什么样的人,就会体现什么的样的政策导向。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形成的导向,有利于广大干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当前,我们国家许多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是百姓生活水平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这里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一大批信念坚定、忠于党和国家事业、心系人民群众的好干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客观分析,目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些领导班子为了突出政绩,盲目把“才”作为首选因素,存在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的现象。有的把学历高、年纪轻、有活力的干部当成优秀人才,不在乎工作经验和成长经历;有的把能发展经济当成优秀干部,政治表现“无关紧要”;有的把善于出点子、搞花样儿,能够“编”经验“造”典型的人看作是“开拓型”人才;有的受关系网、裙带圈的影响,人为降低衡量标准以偏盖全,出现“一俊遮百丑”,甚至“带病提拔”的问题。由于选人用人上的机制原因加之有的地方主要领导的感情因素,没有把好政治关、德行关,致使一部分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党的事业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一些地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群众满意度不高,很大原因是群众对德行不好的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有意见。把“德”作为第一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任人唯贤,坚持公道正派,把德才兼备的人选出来,使用好,就能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三)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需要把“德”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标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选任干部,干部队伍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国家的干部队伍正处于整体性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干部已经退出或将要退出领导和工作岗位,70、80后已经成长为干部队伍的主力军。总体来看,这些干部思维活跃、学历较高、知识面较宽、开拓创新精神较强,但由于没有经历过重大政治风浪的考验,个人成长多以自修为主,缺少实践锻炼,导致面对“四大考验”时,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行表现出明显欠缺,部分年轻干部甚至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信仰追求物化、价值取向实用化、言行举止自由化、人际关系庸俗化等问题。把“德”作为第一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把德行修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政治观念,提升党性修养,增强实践锻炼,,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洁白白做官。 
   (四)解决当前的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把“德”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标准。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学习成绩好,工作有能力,大家很容易就会忽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哪怕在“德”上有问题也会加以淡化甚至视而不见。其实,“德”好的人,即使“才”有不足,也不会出大问题,有“才”无“德”的人,“才”越大,将来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也会更大。中组部原部长李源潮同志曾经指出,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对照“德”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当前的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是,少数干部在“德”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在思想观念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牢固,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动摇,在灵魂深处实用主义、利已主义和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在践行宗旨上,干事创业的目的不纯,干工作不是为了推动发展、造福百姓,而是单纯为了博得上级领导赏识、谋求个人升迁资本,往往急功近利,不惜劳民伤财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三是在学习风气上,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走走形式、装点门面,不真学;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深学,久而久之,既无“才”又无“德”。四是在工作作风上,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下基层、害怕吃苦,推诿扯皮、回避矛盾,对群众“冷、冲、硬、横”、官气十足,还有的具有多种面孔,领导与群众面前不一样,八小时内外不一樣。五是在成长进步上,不是通过勤学实干、增强能力、建功立业来取得组织信任和群众认可,而是热衷于研究人际关系,迷恋于搞点轰动效应,沉醉于所谓的“官场潜规则”,总想着使巧劲、走捷径、快提拔,总想着谋求重要部门、执掌实权岗位。六是在生活情趣上,自律不严,自由散漫,不该吃的也吃了,不该和的也喝了,不该去的也去了,不该玩的也玩了,甚至是纸醉金迷、趣味低级。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及时改正,一则干部本人受害,二则组织形象受损,三则党的事业受阻。把“德”作为第一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要抓住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匡正风气,从严治理,消减问题。 
   再过两年,我们的党即将迎来一百年华诞。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我们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我们的国家从一穷二白到逐步富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过去的历史和执政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将“德”作为第一标准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而“德”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标准也必将继承和延续下去。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4〕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21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1. 
上一篇:《实践论》及其对思想建党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的党建工作
相关文章推荐

  •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要求
  • 云南藏区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与经验研究
  • 美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意义研究
  • 我国粮业70年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 信息化时代更应提升执法透明度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 浅析如何把握“四种形态”与容错纠错机制的关
  • 国家治理体系中执政党的现代化建设研究
  • 完善轻罪治理体系的国际经验
  • 以辩证思维把握理论创新的方法论
  • 默克尔执政的根基与远景
  • 准确把握新的社会阶层的概念与属性
  • 美国高校高端智库建设有何成功经验
  • 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
  • 社会组织发展需把握的三个重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