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论文:以主体再造实现持久脱贫


2021-01-10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魏波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摆脱贫困需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将贫困人群作为脱贫与发展的主体,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发挥其主体性,这是主体的再造过程。秉承“主体的再造”这一思路,田东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以主体再造实现脱贫的理论模型

贫困的产生有其自然历史的根源,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医疗水平低、社会治理混乱等都可能造成贫困。在这些外在因素的作用下,贫困集中表现为主体的衰弱:知识贫乏,技能欠缺,视野封闭,心理自卑,最终接受了宿命论——自己无力甚至无意愿去改变命运。看到中国农村的“愚、穷、弱、私”,晏阳初带领大量海归博士到乡村搞建设,一个思路便是将改造社会与改造人结合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消灭贫困已成为可能。面对新时代的新问题,脱贫也需要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

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相互依赖和相互塑造,共同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现代语境下的脱贫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不仅意味着摆脱物质的匮乏,更意味着实现人的发展,旨在以“人的现代化”实现社会现代化。所以,脱贫与发展必然意味着主体的再造和人的发展,这既是脱贫的动力和途径,也是脱贫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基于对田东县扶贫经验的调查以及对中国扶贫实践的探索,我们提出如下假说:以主体再造实现脱贫是将贫困人群视为脱贫与发展的主体,通过启蒙、觉悟和教育实现主体的自我改造,以加强主体能力建设为中心,在主体的再造中实现脱贫。主体再造的根本途径是在社会行动中实现,主体通过参与集体行动特别是市场竞争和公共生活的实践实现自我成长。主体再造构成脱贫的动力机制,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国家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发挥着关键作用。

以主体再造实现持久脱贫的田东经验

带着问题,我们来到田东县进行了调研。田东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不仅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而且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观察田东脱贫实践可以发现,一条根本经验便是以主体再造实现持久脱贫。

第一,改变生存环境以畅通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为贫困人群的发展注入新鲜要素。田东县引导富余劳动力走出大山、外出务工,近年来提供县内外各类岗位累计12000个以上,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超过2000人。同时,实施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奖补政策,对外出务工六个月以上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差异化奖励。务工者不仅获得了更高收益,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此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投入资金近17亿元在县城郊区或区中心新建八个集中安置小区,共安置建档立卡3671户15234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八个安置小区全部实现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环境塑造人,人也改变环境,这种互动使得贫困人群获得了自我发展的全新空间,也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中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第二,改变生产方式,扶持产业发展,培育新型生产主体、市场主体,提升贫困人群的就业创业能力。田东县通过政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群众自主发展等方式,采取“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在发展脱贫特色农业产业中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扶持各项产业的发展,引导贫困人群融入市场经济,特别是通过发展芒果、生态养殖等十大脱贫特色农业产业带动了贫困户的发展。田东县积极构建“互联网+农产品”的消费扶贫模式,建立电商扶贫服务站点,构建起乡镇村电商全覆盖的服务网络,依托电商平台每年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3亿元,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此外,为鼓励创业,田东县建立创业担保贷款基金,通过落实农民工创业奖补政策,鼓励贫困户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增收脱贫。在这一系列行动中,贫困人口融入市场经济,在适应市场竞争中增强了商品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了脱贫致富的能力。

第三,通过培训增强贫困劳动力生产技能,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田东县对贫困劳动力进行了产业发展、创业就业等各方面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最终实现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增收致富技能。同时,推动“三免”“四助”“一补”政策落地,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学生资助资金1.54亿元,受益学生21.37万人次;投入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08亿元,覆盖学生28万人次;落实控辍保学主体责任,确保“孩子上学路上不落一人”。

第四,以文化扶贫启发贫困人群,在合作与自治中培育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田东县组织全县文艺团队开展主题为“扶贫路上·有你有我”等文艺巡演,宣传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勤劳致富的典型。同时,投入3200万元实施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28个,全县161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些文化建设旨在引导贫困户树立“人穷志不穷”理念,摒弃“等靠要”思想,增强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信心。贫困人群通过加入各种合作社组织,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局限,也培养了合作与参与的意识。田东县在各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建立爱心公益超市,引导搬迁群众从“等、靠”向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公益活动转变,使得贫困群众自主管理、自我脱贫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正是基于这种主体再造的脱贫模式,田东实现了可持续的脱贫。据统计,当地85%以上贫困户和脱贫户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79.47%升至2019年的90.43%,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到8.36%,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人群不仅在物质上脱贫,在精神上也展现出自信、开放、进取的风貌。“精神变物质”,这种现代的精神人格也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当地领导这样描述:“过去群众自卑、怯生,眼光呆滞,不敢抬头直视陌生人,说话底气不足。如今,群众腰杆挺了、硬了,眼光发亮了、有神了,说话气足了、气粗了。”这充分展现了脱贫推动人的发展的生动景象。此外,田东在扶贫中也形成了“忠诚使命、万众一心、精准发力、实干争先”的“田东脱贫精神”,这不仅汇聚了从事扶贫工作的干群的精神理念,也影响了全域干群的思想和行动,成为一种支持区域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

人的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途径

从田东经验可以发现,反贫困决不只是克服物质上的“短缺”,更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人的价值。社会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摆脱贫困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同时,社会发展又以人的发展为手段,更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的,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

田东经验说明,通过主体再造实现人的发展,这是实现脱贫的根本途径,也是一切发展的终极目的所在。借助“改变环境—发展产业—教育培训—参与公共生活”模式,引导贫困人群进入新的社会行动结构之中,在参与社会行动中实现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在自我改造中实现自我发展,由此形成脱贫的内生动力。这种脱贫更引导人走上自我解放的道路,因而也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核心论文:数字健康产业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动力 下一篇:核心论文:金融创新为乡村经济发展赋权赋能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论文:金融创新为乡村经济发展赋权赋能
  • 核心论文:数字健康产业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
  • 核心论文:青年网络消费维权的困境与破解
  • 核心论文:亚太地区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新探
  • 核心论文:基于大数据的假币风险防控
  • 核心论文:“三十而立”的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与
  • 英语教育论文:创新发展视阈下英语教学与翻译
  • 英语教育论文: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
  • 英语教育论文:多模态教学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课
  • 核心论文:从群众获得感视角看全面建成小康社
  • 核心论文:交通强国建设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
  • 核心论文:“十四五”时期构建全面发展性社会
  • 核心论文:跨界选官的价值与实践探索
  • 核心论文:雅贿的新趋势及治理之策
  • 英语教育论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 建筑论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