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论文: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2021-01-17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薛 丽

【摘要】中国对外话语既有中国文化属性,更有跨文化特质,其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旨在面向国外受众,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传递中国对外交往的理念。中国对外话语的跨文化性,使其面临文化身份认同、文化势差、认知偏差以及受众接受度等挑战。中国应深刻把握对外话语的跨文化特征,坚定文化自信,在话语构建过程中突出文化的融通、思维逻辑的沟通以及话语文本的转换,从而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亲和力、感召力及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对外话语 跨文化传播 话语构建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对外话语是一个国家面向外部世界,开展对外交往所使用的话语,对于宣示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外话语还是一国向国际社会传递本国文化价值理念的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外界对中国崛起的误解和疑惧也与日俱增,针对中国的不实言论此起彼伏,中国话语在国际场合遭遇误读,这些都对中国发展及对外交往形成掣肘,中国对外话语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对外话语面向置身其他文化的国外受众,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思想文化,其本质上具有跨文化属性。如何应对这一属性带来的挑战是中国对外话语构建的关键。

中国对外话语的内涵特征

对外话语是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中国对外话语是中国在与外部世界交往过程中使用的话语,是以中国社会文化为根基,立足中国社会实践,从中国立场出发讲述中国故事所使用的话语,具有中国文化属性和社会特质。同时,中国对外话语基于中国的身份定位和对外交往观,体现中国对世界的认知,面向国外受众进行国际传播,又具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跨文化性质。

首先,中国对外话语旨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即通过话语界定“自我”,构建自我身份。一个国家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是在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以及社会实践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和社会性特征,尤其是长期以来共享的文化价值理念为国家建立集体身份认同奠定了基础。这种身份认同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话语预设了前提立场,表现为特定的话语偏好,又通过话语实践得以强化。近年来,中国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实际出发,将自己定位为“负责任的大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些都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介绍自己的标志性话语。

其次,中国对外话语旨在传递中国对外交往的意愿和理念。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解决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在提升。中国在对外交往时采取什么态度?对全球治理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对全球性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倡导什么样的解决路径?这些都需要中国通过对外话语体系进行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展现出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交往对象更为多元,对外交往空间不断扩大,对外交往领域朝着纵深发展,这在对外话语体系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等理念,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外交往的理念,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对外话语。

再次,中国对外话语的基础建立在中国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上。中国对外话语生产所依据的是基于中国历史实践和文化传统生产的知识,反映了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时期的对外话语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影响较大。例如,“独立自主”体现了中国在经历了近代民族独立抗争之后对主权国家的认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基于“天下大同”的传统哲学思想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认知。

最后,中国对外话语是面向国外受众进行的国际传播。一是中国对外话语面向国外受众宣介中国的政策主张和理念,塑造其对中国故事、中国方案的认知。二是中国对外话语在国际场域进行传播,涉及国际舆论场、国内舆论场以及其他相关国家舆论场之间的互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对外话语在面向国际及其他国家舆论场的同时,要兼顾对本国舆论场的“倒灌”影响。三是中国对外话语以受众语言为载体进行传播。对外话语文本翻译也构成了对外话语生产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外话语以汉语为思维基础和精神内涵,以受众语言为传播载体,时刻在不同语言间进行转换,这是中国对外话语的鲜明特征之一。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对外话语面临的挑战

对外话语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而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跨文化交流或多或少都会面临障碍。中国对外话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也面临被误解、被质疑以及“被失语”等问题。究其原因,外部世界对于中国话语的认知和判断是基于其自身文化、利益、规则和价值等认知体系进行的,而这个认知体系与中国话语生产所依据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并不完全契合,甚至可能迥然相异,这种差异是造成中国对外话语困境的一个外部根源。换言之,外部世界对中国对外话语的错误认知有其文化根源,中国对外话语的跨文化性质决定了其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话语传播主客双方陷入文化身份认同困境,阻碍中国对外话语有效传播。每一种文化都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语言、宗教、制度、规范、习俗等方面的特色,进而逐渐形成特定的文化身份。具有亲缘性的文化之间往往表现出较多共性,为相互交流和建立文化认同奠定了良好基础。相反,异质性文化常常诞生于不同文明,根本质态相异,从语言、宗教到风俗习惯等方面差异显著,话语互动过程中缺乏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容易造成关系疏离。由于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不断释放圈内或圈外的信号,来自不同文化的行为体被赋予不同身份标签,导致异质文化之间很难形成身份认同。

二是文化势差制约交往理性,平等对话难以实现,中国对外话语面临西方文化和话语霸权围堵。根据文化影响力的不同,各种文化在文化互动中发挥不同作用。强势文化凭借自身影响力逐渐形成文化霸权,主导文化互动进程。在此背景下,存在势差的不同文化之间很难进行平等对话,弱势一方的话语也因面临强势文化的霸权围堵而难以得到有效传播。近年来,虽然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但是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力还存在差距,因此,西方文化和话语霸权对中国对外话语的围堵从未缺席。

三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为话语互动设置了障碍,对中国对外话语的生产和传播提出挑战。话语理解和接受有赖于话语生产者和受众所共有的知识和观念,而对外话语的跨文化性质决定了话语生产者和受众因来自不同文化而缺乏共有知识和理念,甚至在认知上存在分歧,很难保证受众真正理解话语的底层逻辑和意义,话语交流可能因此陷入僵局。同一个概念在不同话语体系中的不同解读体现了文化对话语的塑造作用,也为跨文化交流设置了陷阱。在话语互动过程中,话语生产者和受众都是从自身认知和立场出发理解和使用概念,如果对话各方对概念本身认知不同,对话就只能流于形式,而无法达到沟通的效果。

四是话语文本的语际转换成为中国对外话语生产和传播亟需解决的又一难题。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受语言知识、社会文化、思想意识等诸多因素影响的话语实践,隐含着知识和权力关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对外话语文本的译文能否真实还原源文的意义和意图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对外话语在文本语际转换上存在三方面主要问题:中国对外话语文本的主动转换不够;中国对外话语的译文被操纵利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国对外话语在多语种同步推出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策略

中国对外话语面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肩负跨文化交流的使命,致力于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搭建桥梁,打造中国文化与受众文化对接的通道,实现中国思想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思想文化的有效对接。针对对外话语的跨文化属性带来的挑战,中国应进一步完善话语构建策略,以促进国外受众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纳中国对外话语,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第一,突出中外文化的融通性,以此破解文化身份认同困境。中外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同时也存在共性,存在人类共同的价值维度,在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了解总体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对外话语更应努力建立跨文化身份,积极塑造话语认同。因此,中国对外话语要基于中国发展现实和历史传统,描述中国现状,反映中国价值,表达中国精神,同时要深刻挖掘中外文化的共通点,既要讲清中国的独特之处,又要强调中外文化的融通之处,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中挖掘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契合点,激活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从而打通中国话语与外国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空间,塑造其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认同,形成融通中外的话语共同体。

第二,建立文化自信,以此克服文化势差。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点课题。化解西方的话语霸权,首先要求中国的对外话语建设者坚定文化自信,敢于与西方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其次,要用好中国历史这个重要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举办中国历史纪录片、博物馆文物交流活动、组织各类中国历史文化展览,向西方受众表明中国文化曾对世界其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其在看待中国时采取更加客观平和的心态,逐渐消解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国话语的侵蚀。再次,在破解西方话语霸权上要保持战略定力。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势差不是一天形成的,短期内也不会完全消除。中国应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不断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建设和发展当代先进文化,以此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并由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受众主动了解和认识中国。

第三,重视逻辑的阐释和沟通,以此纠正认知偏差。对外话语背后有特定文化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话语逻辑。一般来说,受众在理解了话语背后的逻辑之后,就会对话语产生真正的理解,进而对话语表示认同和接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逻辑有其独特性,对中国对外话语进行逻辑上的阐释就尤为必要,旨在让受众了解中国话语的逻辑起点。比如,作为新时代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国话语和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后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义利统一”的伦理准则、“和合共生”的文明理念、“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逻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阐释应包含对这些背后逻辑的深度解读。此外,在话语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保持不同主体的话语和不同领域话语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第四,重视文本语际转化过程,以此消除语言障碍。文本语际转化对于保证对外话语的准确表达和真实传递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文本语际转化,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本质精华。为此,应首先注重普及国外受众对中国的基本认知,填补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空白。为防止外部世界利用译文对中国话语进行歪曲,中国在发布重要对外话语时,应做到多语种同步推出,将话语内涵的解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将外界行为体利用文本转化过程进行话语操纵的空间压缩至最小。为此,应不断提升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培养优秀外语人才,为中国对外话语传播搭建多语种发布和交流通道,切实扩大受众面,推动对外话语传播不断向纵深发展。

(作者为外交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外交战略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项目编号:16ZZD029)研究成果】


上一篇:核心论文: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与启示 下一篇:核心论文:新职业转正与新阶层青年的社会参与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论文:新职业转正与新阶层青年的社会参与
  • 核心论文: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与启示
  • 核心论文:探索农民工流动党员嵌入式学习模式
  • 核心论文: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 核心论文:当前生态环境责任落实的新思路
  • 核心论文:《问计于民:中国共产党创造奇迹的
  • 核心论文:用伟大抗疫精神激发当代青年使命担
  • 核心论文:高校学生非正式社团的生成及引导
  • 核心论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 核心论文:建设高校优质“青马工程”的基础保
  • 核心论文:以制度建设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
  • 核心论文;当代青年文化谱系中的“自我”特征
  • 园艺论文:浅谈国有驻马店市薄山林场改革
  • 园艺论文:浅析城市园林精细化管理对园林建设
  • 园艺论文: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制
  • 园艺论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