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期刊论文: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的意义及路径


2021-03-08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陈爱爱

【摘要】培育一流人才必须要有一流文化,“以文育人”已经成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理想与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乏力,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对此,必须要从学校教育与社会传播两方面着手,营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文育人”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所积淀下来的精神精髓,是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对青年一代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以文育人”的重要素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最终汇聚于文化自信这一重要理论中。青年是思想最为活跃、创造力最为充沛的群体,因此,应进一步增强思想引领,不断提升其文化自觉,使其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对青年进行文化自信培育,有利于提升青年对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进而促使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格局。然而,在文化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也裹挟而来。这些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因而容易俘获青年的认同,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积累、沉淀、创造的灿烂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因此,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让青年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乏力,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不可否认,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乏力,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历史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是以农耕立足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的宏观历史背景是农业社会,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与农业社会息息相关。然而,当下我国已经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成为主流,传统文化缺乏与之对应的历史环境。比如,大多传统文化采用家族或者师徒心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而现代文化的传播大多以电视、网络等为媒介,媒介的差异性导致传统文化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二是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文化自信产生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和了解文化背后的意涵。然而,当前一些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浅显,缺乏深度钻研的动力和能力。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充分认知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机制不完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传统文化教育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教育的功利性愈发凸显,一些高校更为注重知识与技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应用乏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无数先辈经验与智慧的凝练,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比如,包括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和、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等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依然乏善可陈,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因未能被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社会影响力逐渐降低。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加强校园文化教育,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

高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应积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年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领。

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依托,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以丰富多样的育人活动滋养青年心灵、涵育青年品行。不可否认,脱离于原生社会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适用性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发展及完善。因此,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育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而言,高校应把文化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及现代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及阐释,使青年充分认识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要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担负着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唯有先“立德”方可后“树人”。实现“以文育人”,必须着力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言传身教能力,为学生把好文化供给关。一方面,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逐步内化于自身文化结构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判断能力,灵活处理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问题。由于青年正处于成长期,文化判断能力有待提升,若未能接受正确引导,则难以有效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甚至会片面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打造“知行合一”的育人新路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青年在实践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高校必须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不能过分依赖硬性的管理准则与机械性的知识灌输,必须要为青年提供参与文化实践的途径,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文化知识体系,并将所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嵌入到自身的行为准则中。具体而言,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文化教育方式,结合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优化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构建传统文化体验新情景,升华青年文化认知。

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警惕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不可否认,当前西方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仍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互动更加密切,通过微博、微信、推特等社交新媒介,欧美文化和日韩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我国青年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此,一方面,要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呼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另一方面,要坚持交流互鉴,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互鉴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在坚守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尊重他国文化理念,主动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新活力。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厘清文化交流与文化入侵的关系,从战略层面构筑抵御不良文化侵蚀的安全防线。只有切实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才能防范和抵御各种不良文化观念,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脱离于原生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而保护传承不可或缺。不可否认,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愈发式微,文化断层现象也愈加凸显。因此,应紧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比如,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非遗传承人制度等。二要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提升其对青年一代的感染力。高校应因势而变、顺势而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比如,随着抖音短视频的迅猛发展,传统工艺、戏曲、武术、茶道、书画、民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三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化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才能长久地存在。不可否认,在历史变迁下,维系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社会空间已经不复存在,只有进行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才能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效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经世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石,对青年的道德培育以及健康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应从学校教育与社会传播两方面着手,营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作者为吕梁学院思政系讲师)

【参考文献】

①郑秋月、郭亚苹:《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及促成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期。

②薛琳钰、孟宪平:《中国共产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信精神的方法论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上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让全民阅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撑 下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持续推进“四史”教育的科学路径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持续推进“四史”教育的
  • 核心期刊论文:让全民阅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智
  • 文化核心期刊:文化认同型国家属性与国家文化
  • 法学核心期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要优化法治环
  • 法学核心期刊:规制食品浪费的法治进路
  • 大学核心期刊:以行政“谁执法谁普法”划清普
  • 核心期刊论文:解决失信惩戒泛化问题需厘清制
  • 党建核心期刊:干部挂职要重规划严管理
  • 党建核心期刊:建设人岗相适的干部选拔任用制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价值的三维
  • 核心期刊论文:当前短视频创作的伦理审视
  • 社科核心期刊:短视频创作生态的失范现象与纠
  • 核心期刊论文:新形势下海外侨务工作形势分析
  • 核心期刊论文: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社会
  • 法律论文:对民法典分编排除知识产权的检视与
  • 法律论文:“后计生时代”未婚女性冻卵问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