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马克思核心期刊: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发逻辑与价值分


2021-03-25    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作者:陈跃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的理论成果,而且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诉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其生发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其内在的逻辑生成要素,在生成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而明确的指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最新理论阐释和价值引领。
  关键词: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逻辑与价值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人民主体性研究”(18BKS071)。
  [中图分类号] D2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1)002-0033-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1.002.0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核心思想。强调探究这一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中生发的基础和逻辑,从而分析这一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此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系统研究。
  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党的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加以运用,并不断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党的人民群众观根植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形势和战争背景中,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正是基于这一具体历史阶段和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的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群众观。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人民群眾观的丰富和创新,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其形成发展体现出深刻的理论逻辑和丰富的实践逻辑。
  (一)生发的理论基础分析
  1.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群众观是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很多著作中提及并论述过“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等诸多概念,在其丰富的论述中,曾从不同角度深入论证人民、人民群众等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作用。“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触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家解决的仅仅是认识世界的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改变世界。在这一思想脉络下,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予以论证,指出无产阶级等广大人民群众改变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为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证了无产阶级改变世界,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的关系,使无产阶级找到了解放自身、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无产阶级改造自身,实现自身解放的主体需求决定了无产阶级必然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通过理论武装,完成需求和理论的相互统一。马克思丰富而详尽的论述和论证,充分体现人民鲜明的革命立场,为《共产党宣言》论述“改变世界的革命力量是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有力批判了以往哲学家忽视群众,甚至漠视、否定人民主体作用的英雄中心论的精英哲学倾向。马克思这一哲学批判视野使哲学回归到哲学的本质,正本清源,哲学应该是大众哲学,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哲学,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以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深入。随着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人们改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必然带来人民群众队伍的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奠定了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基础。
  列宁的人民群众思想第一次把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运用于具体的国家建设中,在继承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的同时,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进行深入论述,并在实践中予以转化和创新。对于俄国孟什维克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孟什维克的错误立场:“资产者(孟什维克)忘记了‘微不足道’的人物,这些微不足道的人物就是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他们忘记了人民,忘记了千千万万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正是他们的这些实践劳动为资产阶级、为资产者创造了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全部财富。”[2]在这里,列宁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而且正是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丰富,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由此让我们看到了资本社会较之此前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列宁不断强调人民的创造性,人民才是真正的劳动者,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论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权的巩固时,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革命斗争实践而创立的,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同样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劳动才能激发出来[3],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体现出社会主义自身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相信人民,尊重人民,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才能在这种生气勃勃的斗争实践中获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这是我们取得政权、保持政权的法宝①。共产党员的使命就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实际的帮助和关爱,惟其如此,人民群众才会拥护我们②,才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列宁的人民群众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在具体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具体实践,成为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的新发展。列宁对人民群众思想的实践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范例,为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毛泽东首先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群众路线,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人民立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必须来自人民群众的调查、发现,来自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必须合乎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和最大需求的满足,我们所有事业的标准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为最高标准。毛泽东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运用,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服务人民到底的执政基础,。在党的人民群众观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还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邓小平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论证着人民的利益,人民生活需要的满足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标准”[5]。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进程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立场,遵循人民主体性原则,重视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习近平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系列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统筹新时代复杂的综合因素和新的时代特点,继承前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重要的思想来源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6]。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吸收和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民本文化的精华和优秀因子,将其和新时代的发展因子相互融合,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使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文化因子继续闪耀着思想文化的光辉,依然迸发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突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民者国之本也”(《淮南子·主术训》)。“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贾谊·新书·卷九·大政上》)这些优秀的重民思想和民本意识,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形成发展的文化底蕴和重要思想来源。
  (二)生发的实践基础分析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而且具有厚实的实践基础,这就是理念形成的实践逻辑。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创新,这是亘古不变的科学真理。新时代的阶段性要求,改革开放纵深发展所决定的实践空间的无限拓展,对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凝聚了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所体现的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实践经验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长期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实践经验。七年知青岁月的磨练使习近平初步形成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动力认知,长期基层工作经验不断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和需求,使习近平更深层次地形成对人民群众的理性思考,了解人民的意愿,理解人民的需求,在实践工作中致力于民生建设。这些实践认知和工作思路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新的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使命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较之以前更为必要和紧迫。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顶层设计到治国理政实践,再到民生建设的具体部署,都要求必须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推动力,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不断践行新时代党的执政宗旨。
  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要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的重要论述为依据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关于人民群众思想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人民群众思想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在新的历史时代呈现出理论的张力。
  (一)坚持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立足点,是否坚持人民立场,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唯一标准。在无产阶级担负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的那一刻起,坚持人民立场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立足点更加聚焦人民,更加强调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的本质要求就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而存在的,他们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为之而努力奋斗。无产阶级的这一历史使命让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更加明确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顯著标志。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们,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充分诠释了党的人民立场。
  (二)确立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人民立场的根本体现,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的相关论述十分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和注重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主体力量。习近平在不同的论述和著作中都充分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核心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进行全面建设的力量源泉和基础前提等。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极端重要性,人民主体地位不是高深难懂的理论,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为此,习近平把人民群众从理论层面进行角色定位,用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表述方式,落实到了实践层面,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主体的历史使命和主体意识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益凸显。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都具化为一点一滴的民生建设,具化为民情民生的落实①。
上一篇:金融核心期刊:中俄经贸金融领域合作的现状与创新途径 下一篇:新闻传播论文:音乐传播中的文化表达与媒介隐喻
相关文章推荐

  • 金融核心期刊:中俄经贸金融领域合作的现状与
  • 旅游核心期刊:跨境旅游通道建设的国际经验及
  • 经济核心期刊:我国养老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现状
  • 农业核心期刊:智慧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挑战及对
  • 经济核心期刊:新经济背景下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 核心期刊论文: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与
  • 思政核心期刊:以美育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 思政核心期刊: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 档案核心期刊:新常态背景下的档案馆空间资源
  • 核心期刊论文:深刻理解“五个坚持”重要原则
  • 核心期刊论文:警惕新型网络诈骗盯上农产品订
  • 核心期刊论文:消费扶贫依赖症的破解之道
  • 核心期刊论文:“空壳”合作社的形成机理及纠
  • 核心期刊论文:限塑令升级下塑料污染治理的思
  • 社会治理核心期刊:流域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
  • 核心期刊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