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对教师教育提出哪些挑战?


2016-08-31    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朱旭东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举措都聚焦到一个主体—教师身上,教师素质及教师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国家推出诸多与教师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给教师带来了哪些挑战?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如何基于学校真实需求和教育发展需要进行教师培训?区域如何推进教师职称改革以调动教师积极性?基层学校如何进行校本培训?我刊特别约请相关研究者、培训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和校长,从不同角度关注教师培育的整

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很多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有些政策甚至对教师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我国制定的每一项重大教育政策,都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之一在于教师教育。

从属性上看,教师教育既是一个政策领域,也是一个实践领域,又是一个学术学科,具体体现在教师培养、培训、研修、教研等不同层面;同时它又与教师队伍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受到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深刻影响和挑战。本文就是基于以上逻辑来讨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对教师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以此来整体地判断我国教师教育未来若干年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对教师教育新目标的确定提出了挑战

传统上,教师教育的目标通常都是以知识、能力、师德培养为主要内容来建构内涵的;最近几年出台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则对教师教育新目标的确定提出了挑战。

以《建议》为例,它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提高教育质量”,对教师教育的总目标提出了挑战。由于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表现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并且突出了具体的教育目标,即“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教师(无论是师范生还是在职教师)在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能力,而不是一般性地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

重要的是,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且要“促进教育公平”,最终还是要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的路径和机制来实现。那么如何开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国务院办公厅推出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面临着如何解决当前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挑战,因此“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教师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整体目标,我们需要加强教师教育的治理,“要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这是对教师教育属性的一种基本定位,教师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它体现了公共属性,因此政府完全有理由把教师教育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当中。这为“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和支持全员培训,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实施主体责任”、改变教师教育治理结构提供了政策依据。

我们也看到,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目标是“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这个目标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打造这支骨干队伍?

二、对重构教师教育体系和模式提出了挑战

教师教育的体系和模式是一个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柱,其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育体系,甚至还对教师教育体系和模式提出了重构的挑战。

以《计划》为例,它从制度上规定了“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问题是,谁来培训?在哪里培训?这需要一个教师教育体系来支撑。《计划》还提出了“加强乡村学校音体美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的要求,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乡村学校教师本来就紧缺,那么培训谁?当补充教师依然解决不了教师紧缺问题的时候,又如何培训?《计划》既然提出要“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那么教师教育体系和模式就需要重构,以满足整合的政策需求。

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准入制度,严格考核要求。问题是,如何建设教研员队伍?如何培养和培训教研员?该“意见”还提出要探索建立县(区)美育中心教研协作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因此我们需要重建教师培训体系,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等都需要得到专业支持。

在这个层面上,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提出的挑战最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十分重视“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显然,重构一个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参与的,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的教师培养体系,就成为教师教育体系和模式重构的最大挑战。在重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遵循职教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而且要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者队伍,包括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质量,以及在该“意见”中提出的“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的素养等,他们是决定职教师资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要重建职业教师教育体系和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以提升培养和培训质量。 

三、对设置教师教育的新课程提出了挑战

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对教师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计划》提出:“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推动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串培训全过程。”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师德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既然政策提出了师德教育进教材,那么选择能够进教材的师德教育的内容、实施师德教育进教材的教学及评价就成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任务。

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挑战的,还有《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直接提出:要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根据这项政策,教师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在教师培养课程设置中增设相关内容的问题。对于师范院校来说,从教师培养方案的设计到培养课程的调整,以及到师范生的实践教育的安排等,都需要落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路径。

除此之外,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出挑战的还有《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也提出“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这就意味着师范生在掌握通识性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外,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能力,要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既要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又要设置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课程。

四、对兼职教师教育提出了挑战

基于当前我国教育变革的需求,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中提出要建设兼职教师队伍。例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如何培养和培训兼职教师队伍的问题,这显然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就教师的专业属性而言,如果我们将其分为学科专业、学的专业和教的专业三个属性(我们称之为“全专业”),那么,相应地,教师教育就要遵循教师专业的三个属性。以课程为例,需要有学科专业的课程、学的专业的课程和教的专业的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学的专业的课程尤为重要,这是教师专业最薄弱的环节。

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中明确地提出“人员配备”。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专兼职教师原则上必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经过岗前培训,具备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定期接受一定数量的专业培训。成为心理教师的资格机制显然对教师培训提出更高要求,我们需要思考建立何种教师培训体系才能满足这个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要求“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只具备了学科专业,而不具备学的专业和教的专业,那么对其进行学的专业和教的专业的培养和培训尤其重要,为此应“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因为“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所以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在其学科专业领域的专业无法代替学的专业和教的专业,他们需要接受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们在哪里培训?谁来培训他们?如何培训他们?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鼓励专业能力强、思想作风好的足球教练员、裁判员,有足球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和志愿人员担任兼职足球教师”,这也面临着足球教师的专业属性要求的挑战。在“为退役运动员转岗为足球教师或兼职足球教学创造条件。建立教师长期从事足球教学的激励机制”的政策背景下,从高等院校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到地市教育学院的教师培训,再到区县教师进修或教育学院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都面临着如何满足兼职足球教师的三个专业属性需要的挑战。

五、对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改变提出了挑战

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中涉及的教师教育挑战,最终都是要通过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来实现。《计划》提出:“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依靠广大在职教师,因此“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成为重要任务。但是,是否每个教师都需要掌握博大精深的国学内容?如果有选择性地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该以何种方式和方法来开展培训?

在面对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和学科教学的特殊需要之间的关系时,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足球教师需求量不断提高的政策背景下,以多种方式培养培训师资成为紧迫的任务,为此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鼓励学生主修、辅修足球专项,培养更多的合格足球教师”,要“联合行业组织,聘请国内外高水平足球专家培训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裁判员。选派部分优秀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管理人员、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为了满足“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为了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应对紧缺教师问题、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教师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会产生变革;政策制定者也需要对现行的教师教育政策作出调整,如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等,尤其是关于“国培计划”与“卓越教师”培养等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都需有所变化。


上一篇:校长空间领导:台湾教育人的知与行 下一篇:山东潍坊:问题导向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索
相关文章推荐

  • 社科核心期刊:我国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及
  • 党建论文:新时期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 核心论文: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 建筑论文:探讨市政建筑工程质量及施工技术管
  • 建筑论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管理问题及策略研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 我国工会互助保障的发展现状与意义
  • 基层需求为何“音量不足”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及创新策略
  • 分析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助力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