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学科范式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2016-10-14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    作者:张萍

【摘要】"学科范式"是一个集合概念,包含有多个构成要素,即特定时期内的学科共同体成员所具备的共同的信念、技术、知识以及能力等的集合,具有共同性、规范性以及历史发展性的特点。伴随着人类知识形态的变化,由知识理论体系所构成的学科也必然经历这种不断变化,因此,学科范式转型的开展势在必行。在新的学科范式尚未完全成型之前,教育研究者须牢牢坚持学科的理念和学科的内部承认,高等教育研究须着眼于教育实践和问题的解决,须坚持多学科研究,取众学之所长,实现高等教育学科发展。
【关键词】学科范式转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一直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在社会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质疑。 这些质疑既有来自其他学科的质疑,也有来自高等教育学本身的质疑。伴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者将较多的注意力转移至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面来。这些学者和教育者大多通过学科标准为高等教育学寻找 “出路” , 但这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甚至对于学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因此, 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展开研究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对 “学科范式” 内涵和特征的解读要评判某一种知识理论体系是否能够构成所谓的 “学科” , 首先必须对 “学科” 的内涵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这是研究 “学科范式” 的首要基本问题。但是截至目前, 对于 “学科” 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发现, “学科” 的基本含义是 “学科” , 必须是一种知识理论体系。 但什么样的知识理论体系才能构成 “学科” ?为了进一步厘清这一概念,本研究提出了“学科范式” 这一概念, 目的在于厘清 “学科” 的深刻内涵。“范式”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哲学家库恩提出来的。 库恩认为: 一方面, 范式是一种集合, 这个集合由某一学科共同体的所有成员所共有的理想、 信念以及价值、 技术等构成; 另一方面, 范式又是一个个体的概念, 指某一集合中的特殊要素, 即解决某一问题的方式方法。 由此可见, “学科范式” 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学科设立以及发展的标准,主要指某一学科共同体的所有成员所共有的理想、信念以及价值、 技术等构成的集合。换言之, 如果一个时期内的知识理论体系与这一时期的学科范式要求相符合或者一致,那么这一知识理论体系就可被称为 “学科” 。从狭义上讲, 学科范式即学科标准。 本研究认为, 一定时期的 “学科范式” 具有规范性、 历史性以及共同性的特点。所谓规范性, 是指学科范式作为学科发展建设的 “范式” , 对学科的设立和发展起着规范作用。 换言之, 某一知识体系要成为 “学科” , 必须遵守和依赖一定的 “学科范式” (即学科规范 ) 。共同性是指, 学科范式作为一定时期内学科设立和发展应该遵守的标准,应该受到不同学科的普遍遵守, 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只有一种能够为学科发展共同遵守的学科规范或者学科范式。如果一定时期再出现其他的学科范式,那么原有的学科范式势必受到质疑, 那么也势必引起学科范式的转变。 历史性是指, 科学研究是一种结构性的、 不断范式转型的过程。 与此相同, 学科范式也是处于不断的转型和发展变化之中的。学科范式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二、 学科范式瓦解与学科范式转型一般来说, 独特的研究对象、 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构成一个学科。这也是经典学科范式组成的核心和关键。经典学科范式始于人文社会科学, 大致形成于 19 世纪。在这一时期,经典学科范式对各个学科的设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但是, 伴随着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和升级,人类社会的知识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甚至出现了转型的发展态势, 与此相对应,作为知识体系的不同学科也势必经历转型和发展。
所谓学科范式转型, 是指学科范式转变。换言之, 即一种学科范式代替另一种学科范式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 这一转型是一种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转型过程。 学科范式的转型大多时候是因为旧有的学科范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迫切需要新的学科范式, 此时就会出现学科范式转型。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新的知识体系的出现,不符合原有的学科范式的要求, 从而迫切需要新的学科范式的出现。 学科范式转型大多始于某一个学科领域, 继而在各个学科领域得到蔓延。从本质上看, 学科范式转型实际上是旧的学科范式瓦解, 新的学科范式得以构建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是必然要遭遇各种阻力, 甚至会遭到旧的学科共同体成员的顽强抵制和反抗。但是, 一旦新的学科范式能够促进学科发展, 成为科学的学科范式,那么新的学科发展必然代替旧的学科范式。这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学科范式转型的发生并不是毫无规律和迹象的, 新的学科范式在出现之前必然会出现某些迹象。比如, 有些学科共同体成员对旧的学科范式表现出了质疑,有人提出另外的学科范式, 大家就学科范式出现不同的观点和争论等。
学科范式转型的出现和发生是与社会发展同步发生的, 因此并不是自发出现的, 而是需要一定的催化剂。 本研究认为, 学科范式转型发生的催化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共同体内部各个成员对于学科范式的不断审视和反思。 目前, 伴随着交叉学科不断发展,各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 综合性程度越来越高,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界标准也日益模糊,甚至致使一些学科的标准出现丧失, 或者丧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此时, 学科共同体内部的各个成员就必须认真考虑学科范式转型的可能。 只有这样, 才能找到满足某一学科发展的学科范式,从而真正促进一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现代知识的不断发展和转型。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知识形态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型发展:从远古社会的神话型知识形态到古代社会的形而上学型知识形态,再到现代的现代知识形态。但是, 目前, 人类社会的知识形态正经历着由现代知识形态到后现代知识形态的重大转变。 与现代知识形态不同, 后现代知识形态更加强调知识的文化性、 价值性以及境遇性。 学科的某一种知识理论的集合的本质也必然会伴随着知识形态的转型而发生变化。
三、 学科范式转型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路径我国高等教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按照经典学科范式的要求进行建设和发展,并不断地寻求新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新的知识理论体系等。但是, 经过众多学者不断努力,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仍然不能以及经典学科范式的要求来解决。 原因并不在于高等教育学自身,而是因为学科范式的发展变化甚至转型。 因此, 对于高等教育学的建设并不能直截了当地给出任何结论。 与此同时, 在新的学科范式尚未真正形成之前, 也不能妄下结论, 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成熟的、 完善的学科体系。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成为本研究关注的焦点。要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必须着眼于学科共同体成员的信念、 价值观以及技术等。
(一 ) 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必须树立坚定的学科信念, 坚持学科内部承认当高等教育学被经典学科范式拒绝之后, 高等教育研究者始终难以相信这一事实,其处于极度的不满情绪之中。 在学科范式发生转型, 但新的学科范式还未形成之时,与其纠结于经典学科范式的制约, 不如坚定学科信念, 树立学科自信。调查发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并非只是来源于外部因素,而最主要的则是因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内部缺乏普遍的学科认同,从而导致学科的合法性出现危机。 一个学科要想获得外部的认可, 必须首先在其学科人员的内部获得认可。这问题听起来简单, 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个学科如果受到其内部学科成员的质疑,这一学科的合法性也势必受到质疑。 学科成员内部缺乏对学科的认同, 实际上是由于学科成员缺乏学科信念。 从根本上讲, 学科信念是人们认识某一学科的出发点和基本点。著名的教育研究者克拉克曾在解释学科信念的同时指出, 学科是学术系统中最为主要的核心事情, 它是由好几代众多研究者的努力而形成的程序。每一种学科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知识传统、思想范畴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等。 与此相对应, 著名教育研究者皮尔士就如何有效培养人们的学科信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确定学科信念的四种方法:一是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毫不动摇, 并将其作为其行动指南, 此种方法被称为固执的方法; 二是权威性的方法, 指通过一些权威机构规定的原则来确立信念; 三是先验的方法, 即通过证明自己的信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来确立信念;
第四种是探索的方法。 本研究认为, 高等教育学学科信念的成功培养可以采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 具体地讲, 即在坚持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取向不动摇的前提下, 借助学科制度的强制性特点, 强化高等教育学学科信念。 换言之, 高等教育研究者必须毫不动摇地树立并坚持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学科的坚定信念,并且时时刻刻以这一信念为指导和行动指南。一个学科一旦进入国家高等院校学位委员会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则标志着这一知识体系已经获得了步入学科殿堂的入场券。 由此可见,获取权威机构的认定是判断高等教育学学科建制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坚定高等教育学学科信念的重要基石。
(二) 高等教育研究要着眼于解决问题, 要面向高等教育实践经典学科范式认为,任何一种学科都必须有一套自身的、 成熟的理论体系。 高等教育学自诞生以来, 为了使其成为一个学科, 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者都付出了辛劳,但是这些努力与目前高等教育的研究价值不相符合。这也是本研究提出学科范式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 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领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丰富教育领域的理论知识。这两个目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可有不同的侧重,但这主要取决于教育实践情况。经合组织在其 1995 年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研究并不能真正解决标准的确立方面的问题, 不能始终满足实践者和决策者的要求, 而且也不能给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找到解决的方法。从另一个方面讲,教育研究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同时还能够识别问题, 因此, 教育研究能够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些有用的知识。由此不难发现,当代教育研究具有以下的价值:一是能够为教育决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咨询, 二是为解决教育领域的一些问题提供重要的指导。 相关调查发现, 目前的高等教育研究虽然有种种不足之处和弊端, 但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坚持面向教育实践的做法,注重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董立平.学科与领域: 高等教育研究科学化的两翼 [J ] .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1-2 ) .
[2] 张应强. 超越 “学科论” 和 “研究领域论” 之争—— — 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 [J ]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 (10 ) .
[3] 赵炬明. 学科、 课程、 学位: 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 [J ] .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4 ) .

[4] 叶赋桂. 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景 [J ] .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1, (6 ) .


上一篇: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人教育均衡发展探析 下一篇:慕课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相关文章推荐

  • 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方向初探
  • 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 核心期刊论文:英雄主义影像审美的媒介建构范
  •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发展策略研究
  • 中国的“社保奇迹”:发展机理与制度转型
  • 电子商务转型要用好政策“指挥棒”
  • 新时代我国诚信建设新范式
  •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及启示
  • 世界一流学科形成的影响要素研究
  • 洛阳学研究状况及研究走向
  • 黑暗环境中的谎言识别
  • 危机中的转型:2002—2012《费加罗报》发展述
  • 战后诗评范式重建的努力—论《文艺复兴》的新
  • 社会变革、科学精神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19
  • 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研究
  • 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现状与转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