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农民就地城镇化路径探索


2016-10-18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作者:刘芳芳;李海军

【摘要】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模式,有效缓解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和大中城市人口容纳能力之间的现实困境,提高了城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辽宁省兴城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城镇化的新路径,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农民生活的市民化。
      【关键词】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市民化;

      【基金】2015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课题“辽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住得下、留得住问题研究”(编号:乙-0733);2014年“辽宁医学院校长基金-奥鸿博泽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2002-2012年,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递增,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52.6%。本文以辽宁省兴城市为例,探讨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农民就地城镇化”。
      一、农民就地城镇化含义和特点
      (一)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含义
      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指依托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民不离开居住地,就能实现职业转换,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初始动力,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这是就地城镇化的实质。农民就地城镇化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就地就近”,即就地就近城镇化、就地就近均等化、就地就近市民化。
      (二)农民就地城镇化的特点
      1.身份转变无需远距离迁徙。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下,农民转化为市民,必须离家进城寻找就业机会。在职业稳定之后,再开始买房落户,实现身份转变。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进城农民难以突破住房、社保等现实困境,尽管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却难以融入城市生活,难以实现“市民化”。而就地城镇化无需农民迁徙,节约城镇化的成本。
      2.依托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规划化、集中化要求逐步凸显,这就要求解决农业人口的有效转移。就地城镇化就是通过人口和资源的集中,带动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三大产业有机结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3.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或接近的公共服务。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市民化,就地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市民相同的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社会保障。
      二、兴城市农民就地城镇化的现状和特点
      兴城市隶属于辽宁省葫芦岛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2113平方公里,全市下辖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4.3万。兴城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全国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2015年,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9.48亿元,城镇职工(在岗)平均工资为3.8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万元。
      (一)兴城农民就地城镇化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兴城市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为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兴城市组织专家进行详细地论证,确立城区“东移、北上、南拓”的发展战略,重点开发滨海温泉新城、古城、兴城河南岸等项目开发;以中心城镇为依托,围绕兴城城镇经济特点与优势,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通过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兴城城镇规模得到扩容,城镇功能明显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在兴城市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较大,农村人口42.4万人,占总人数的80%。总体上看,兴城市城镇化发展任务艰巨。
      (二)兴城农民就地城镇化的特点
      1.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奠定了就地城镇化的现实基础。兴城市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用工业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特色城镇,如东辛庄、沙后所、红崖子、高家岭等,带动小城镇建设整体性突破,促进农业经济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2.以近海养殖和泳装加工为突破口,推动农民职业转变。兴城拥有优质海洋资源,形成了以海产品养殖和泳装加工为特色的产业结构。兴城海岸线全长117公里,海产品丰富,特产有花盖蟹、虾爬子、八爪鱼、海螺、海蜇、多宝鱼及各种海鱼等。近些年,兴城市出台多项政策,扶植近海养殖业,形成了以“兴城多宝鱼”为主导的优质海产品。为了保持海洋资源持续发展,从2010年起,兴城市实施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计划,直接增加近海渔民收入。兴城是全国泳装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的手工作坊起步,兴城泳装产业迅速发展,现拥有泳装生产企业427户,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产泳装1.5亿多件(套),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兴城泳装产品销量占国内市场的38.7%,占国际市场的20%以上。
      3.以历史元素融合为特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兴城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兴城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市强化旅游资源品质提升,积极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以兴城古城、兴城海滨、兴城温泉等历史元素,打造以旅游、商业、会展为特色的“十里银湾”新城产业带,建成了国际比基尼广场为核心,以滨海公路为轴线的高品质旅游景区。拓展乡村游、农家乐,大力发展观光游、文化游、体验游、健身游等精品旅游资源。同时旅游管理部门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旅游宣传,打造旅游品牌,吸引了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游客休闲度假。
      4.以“科技兴城,人城共兴”为理念,打造高水平高教园区。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兴城市高等教育是从零开始,以“开放眼光、优质社会环境”引入高校入住,建成了葫芦岛市(兴城)高教产业园区。目前已有辽宁财贸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船舶学院等多所高校入住高教产业区,在校生人数超过2万人,直接解决上千个就业岗位,不仅促进高教产业园区所属村镇的城镇化建设,而且提升整个城市社会形象。
      5.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完善城镇化配套措施。兴城大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以修路为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加强中心城镇教育、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实施乡镇文化站、社区书屋、农家书屋扩容达标和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经济建设。2015年10月,兴城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就农村淘宝项目签约,通过政府、阿里团队、电商协会合力快速推进,打造了农村电商产业的新模式。
      三、兴城农民就地城镇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匀
      中心城镇是农村人口聚集区,承载农村居民基本社会服务功能。就地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中心城镇建设,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服务。在兴城市所属28个乡镇(街道)中,温泉、四家子、东辛庄、曹庄等因其地理位置发展较为突出,就地城镇化水平较高,居民生活水平基本接近市民化。但是靠近山区的一些乡镇发展相对较慢,城镇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兴城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较为薄弱。第一产业相对落后,传统耕作模式依然存在,规模化生产落后;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业上,但是因气候原因,旅游业持续时间较为集中,发展受到季节性限制。
      (三)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脆弱,与城镇化发展相配套措施不完善
      随着政府资金投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较城区还有很大差距,无法吸引农民就地城镇化。城镇化发展必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让农民享受到均等化的社会公共资源,留住农村居民就地创业。
      四、完善兴城市农民就地城镇化的路径建议
      1.加快重点中心城镇培育。就地城镇化的目标是建设重点城镇,构筑现代村镇建设的新格局,即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村镇居住空间、产业空间、文化空间和生态环境空间。根据当地的特色优势资源,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以产业支撑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农村“现代小镇”和“中心村落”。为此,兴城市应详细规划城镇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城镇化发展缓慢的地区为重点城镇,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步伐。
      2.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需要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式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模式发展。为此,政府应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重点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引导“合作社+农户”、“农业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创建“大园区、小业主”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3.以旅游业为基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兴城作为历史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政府应秉承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发挥兴城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兴城海滨-菊花岛风景区、首山-龙回头风景区、温泉-兴城古城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开发。兴城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农村淘宝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电商,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市场半径,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广阔空间。推进城镇化发展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4.完善就地城镇化配套措施,促进城镇化有序发展。要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生产技能,引导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科技兴农战略;政府应有针对性地推畜牧养殖、果木种植等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场、观光农庄,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加。要引导社会资本向城镇流动,鼓励企业在城镇投资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社会福利、文化旅游等各类公共事业,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全覆盖,在子女就学、住房保障、公共卫生等方面享有同城区居民相同的待遇,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够“留得下、能就业、可创业”。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课题“辽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住得下、留得住问题研究”(编号:乙-0733)和2014年“辽宁医学院校长基金-奥鸿博泽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刘喜田,方亚飞.农村城镇化的现实选择:就地就近城镇化[J].农村工作通讯,2013(17).
[2]刘波,李娜,彭瑾.杨凌示范区就地城镇化路径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5(1).
[3]田俊茹,张吉明,张树光.农民就地城镇化路径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5).

上一篇:产业政策、产品结构调整与经济后果——基于马钢股份的案例研究 下一篇:试论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对策
相关文章推荐

  • 什么是农民眼中的美好生活 ——基于乡村振兴
  • 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助力
  •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
  • 如何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素养
  • 借力微博传播城市文化
  •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变关系研究
  • 农民工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诉求及引导建议
  • 齐齐哈尔市农村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 农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守望乡土:主流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有何新诉求
  •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
  • 新时期农民需要文明道德的滋养
  •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政策机制研究
  • 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及措施分析
  • 如何让农村留守人口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