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依托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09-30    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李爱萍 罗凤

摘 要: 集团化办学是近年来职教领域比较热门的一个词语,是各地竞相利用的一种资源,也是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高职院校如何用好“集团化”这一平台,对于深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湖北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为例,阐述了牵头院校依托职教集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几种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为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案例和模板。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3-0009-04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规模和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面临着就业压力增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又面临着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就落在了“提升院校服务社会需求能力”上。如何对接产业、联合行业、合作企业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服务社会需求能力是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努力探索并积极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集团化办学给职业院校指出了一个新的路径。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路与方法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出台,《决定》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點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同年,全国职教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已是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也是高职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途径就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是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为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的良好状态,近年来提出了“集团化办学”这一概念,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出台,各省市也相应制定了具体的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根本途径与保障,那就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协同育人,这也是突出职教特色,提升服务社会需求能力的根本手段,也是落实《决定》精神的重要保障。 
  早在2012年,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启动了“湖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和“十堰现代制造与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申报和筹建工作,并于2013年得到十堰市政府和省教育厅批准,同意我院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教育品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目前,2个职业教育集团以机械行业、汽车产业为依托,以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为纽带,合作大型国企东风公司等企业达300余家,合作本科、高职、中职学校40余所,协会商会及相关事业单位等10余家,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校企定向合作等几种相对稳定的办学模式,为校企协同育人、推进产教融合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依托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学院在原有的“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集团成员单位各自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搭建行业、企业、学校等合作平台,积极与汽车、电商、中小型企业等行业协会和企业对接,以教学与生产协同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目的,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实践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几种典型模式。 
  1. 校企定向合作模式(订单班模式) 
  该模式由学院与企业直接合作开办冠名订单班,校企联合定向培养。企业结合实际需求,对学院在校学生通过考核选拔(选拔时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不等)组建订单班。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除学习本专业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学习部分企业订制的技能操作、职业素养等课程。企业技术骨干等参与教学及管理过程,学生毕业后可留在企业就业。 
  学院先后与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深圳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湖北海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机电工程系与东风精铸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电子工程系与中国联通公司联合开办等。目前以东风本田班、深圳东风班、海龙专汽班等冠名的订单班达十余个,人数达当年在校生十分之一之多。 
  2. 校企共建合作模式(共建专业模式) 
  该模式是由学院和企业以共建专业的形式开展合作:学院提供教学场地、师资等教学资源;企业提供核心课程包和实习就业单位等教学和社会资源。培养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配合学院共同做好课程、师资、基地等专业内涵建设。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应企业就业。 
  目前,学院已经与东风公司总部、中航世纪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专业开展联合培养、共建共享模式合作。在为企业提供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带动了相应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校企共建促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3. 校校融通合作模式(中-高-本衔接模式) 
  校校融合模式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以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为平台,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和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突破,在集团内,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延伸职业教育层级;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培养培训通道,探索校际学分互认、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认和转换等合作模式。
2013年,湖北省启动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2年来,学院分别与十堰市职业技术(集团)学校等中职学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5个专业领域开展联合培养,培养人数达1000余人;2015年,湖北省又启动了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试点工作,学院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等3所本科院校开展合作,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3个专业“3+2”联合培养。双方学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录取学校完成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即可进入高一级层学校接受培养。打破了高职学生的学历“天花板”。 
  4. 政校联合培养模式 
  一直以来,“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产业升级”是学院的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方面,重点围绕十堰市“汽车城、武当山、丹江水”三张名片,设置了汽车类、旅游类、环境类等专业群,并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配合行业、企业需求,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用人才。 
  2015年,为配合十堰市“3331”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一批本乡本土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大学生。学院配合市委人才办通过单独招生考试的方式,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专业为我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培养过程由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十堰市科技学校共同承担,两年制全脱产方式培养,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的,颁发国家承认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高职)毕业证书。学员在学习期间参加相应职业资格和技能认定考试合格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和技能资格证书。目前“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已实施2年,招收学员400余人。项目的实施既满足了十堰市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也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解决了实际需求。同时,开创了政府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也为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5. 系企共建共享模式(系企一体化模式) 
  引企入校、入系是湖北工业职院“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载体,系企一体共建共享模式更是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集团化办学之路。通过引入校企合作密切、生产效益好、社会声誉高的企业入驻校园、入驻教学系,与教学系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享人才红利,从而实现系企一体、共同发展的目的。 
  学院所在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为保护生态,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实现,2009年学院将十堰山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引入环境工程系,通过组建教师研发团队、系企双方“互聘互用”等系企一体化建设,加速了系企深度融合,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产教融合。 
  为推进教学改革,学院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就按照“双园融合”办学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将艺术设计系专业教师开办的具备法人资质的广告公司、艺术开发公司、装饰工程公司等引驻校园,企业与艺术设计系形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教师将自己的公司作为生产性课堂教学基地,公司直接从市场承揽工程项目,以生产性项目为载体,以柔性化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学习、工作(参与项目),参与教师高层次、原创性设计活动。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公司既是课堂又与市场直接接轨。师徒之间课内外零距离教学,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工程项目的实施高度融合,形成了特具特色的“市场、公司、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紧密结合优势,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专业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视为三个关键元素,渗透到各门课程中,每门课程都体现这三种元素,但侧重点不同,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三种关键元素的水平得到整体循环提高,最终达到艺术设计专业群所要求的综合素养(即“整体滚动递进式”人才培養模式)。 
  6. 国际合作模式(中德SGAVE项目模式) 
  中德汽车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是教育部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及大众)携手我国高职院校联合启动的“中德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项目”。我院于2012年经教育部专家考察评估,以较高分数顺利入围,2012年9月开始组建“中德实验班”,目前已连续开展四年。 
  “中德实验班”每年在新生中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不超过30人组建班级,整个培养过程采取小班教学、工学交替、双证结合。三年中3次分别进入德国五大车企4S店进行为期2周、3周、半年的工学交替培养,通过终期考核的学生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由德国手工业协会颁发的技能证书。专门化的教学团队、专门化的教学计划、专门化的教学区域、专门化的任务工单、专门化的管理制度,以及“剥洋葱”式课程体系设置,“一引、二导”(“任务引领、工单引导、问题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德国在汽车领域雄厚的技术和经验储备,共同培育了适应我国国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机电技术技能人才。 
  三、依托职教集团推进产教融合的优势与瓶颈 
  湖北工业职院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原有“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中“双园”的范围,丰富了校企合作形式,推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同时,在探索实践中也发现依托职教集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集团对话沟通机制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 
  湖北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实行了双理事长制,分别由东风公司领导和学院院长担任。组建之初,集团就确立了以“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助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为重点,以专业(产业)建设与发展为纽带,着力为湖北经济建设,特别是为汽车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成立以来,双理事长多次召开座谈会沟通研讨集团发展事宜,并组织成员单位对南京、杭州、嘉欣、武汉、天津、北京、台湾等地的职业院校、职教集团、汽车类企业进行走访、考察和调研。通过与企业领导广泛交流和研讨,双方在技术研究和合作、教师挂职锻炼和企业专家讲课、企业人才培训和学生实习实训、优秀毕业生推荐和优先招聘录用毕业生等方面达成了诸多的共识。有效的沟通对话机制使得集团成员学校与相应产业、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合作办学模式,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 
  2. 有利于职教资源的统筹共建共享 
  湖北汽车服务职教集团成员单位覆盖湖北“汽车走廊”沿线的中高职及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更好的服务汽车产业发展,集团针对“汽车走廊”沿线不同的企业类型,结合中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统筹了专业布局。如十堰市的职业院校,确定了紧密围绕国际商用车之都的建设与发展规划专业布局,在办好现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汽车营销与服务、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新兴专业,逐步优化了专业布局,最大限度的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端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满足湖北汽车产业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同一专业大类下的不同院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 
  3. 有利于校企双方补齐“短板”,提高效能 
  一直以来,科学研究、社会培训都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软肋和“短板”,补齐“短板”,最大限度提高服务社会需求能力是众多院校所追求的目标。而作为企业,不管是大型国企,还是中小型企业,提高员工素质、能力和工作绩效都是企业一直所关注的核心竞争力问题,而员工培训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集团化办学将企业与职业院校紧密融合,职业院校发挥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培训问题,不仅补齐了校企双方的短板,也为企业去过剩产能、去库存等供给侧改革中,解决职工转岗、推进产品转型提供了有效途径。 
  同时,我们也看到集团化办学的探索永远在路上,目前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集团化办学的进程,制约着产教深度融合。如教育链上的体制与产业链上的体制不同,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无论在实习时间,还是工作岗位安排等方面都有不匹配的现象;如何调动大多数企业的积极性;如何健全集团化办学的有效运行机制等。随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出台,希望这些问题都能够在集团化办学的路上得以解决。

上一篇:“双创”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战略选择 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师“三个关键能力”提升培养模式实践成效分析
相关文章推荐

  • 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
  • 煤炭开采行业(平煤集团)数学模型分析
  • 国内基于MOOC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进展:模式构
  • 依托融媒体促进党建工作创新
  •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
  •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 优化中小学集团化学校治理体系
  • 规模与质量双赢:集团化学校的平稳重组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