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规模与质量双赢:集团化学校的平稳重组与品牌增值


2016-09-06    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田 冬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文艺二校”)是一所具有50年历史的名校。基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学校从2009年开始兼并薄弱学校,2011年正式组建文艺二校教育集团,几年来实质性兼并了四所薄弱学校,从一校一部发展为一校四部。学校班级数从55个增至110个,教师从150人增至338人,学区范围从两个社区增至十个社区,集团发展初步实现了文化认同、人心归一、内涵提升、品牌增值的顶层目标,成功规避了急剧扩张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低成本扩张,顺利实现了从学校到集团的转型发展。

一、从学校走向集团:整体谋划+顶层设计+路径规划

在沈河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集团的使命在于发挥集团总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改善薄弱学校或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优质教育品牌的增值,让更多普通百姓的子女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因此,从学校到集团,不仅仅是办学规模、办学模式的转型,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集团要以实际行动和办学成效,向家长和社会回答“为谁办学”和“办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化解他们因校区增多、生源激增、资源不均和外来师资比例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的对“牛奶稀释”的焦虑和担忧。

集团化办学对文艺二校而言,是挑战大于机遇。一是学校要面对结构复杂化的学区,接纳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百姓子女;二是要消化四批干部,安排占总数57%的非原母体校教师;三是要保证集团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打消各方质疑;四是要保持文艺二校的优质教育品牌不缩水,实现各校部高位均衡。当时,学校面对的工作基础并不完备,上级对集团化进程虽然有充分的政策宣示,但教师们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加之在学校合并过程中,没有也不可能给各方以磨合的过渡期,因此工作难度非常之大。

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研究生源、研究管理、研究课程、研究教师、研究文化,进行整体谋划,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改变学校教育生态,以集团化办学为契机,对文艺二校进行品牌升级,力图将其办成一个“生有良教、教有良师、校有良风”的现代化新优质教育集团。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理想,文艺二校教育集团从办“适合的教育”理念出发,基于学生和学校“可持续优秀”发展的需要,对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制约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系统判断,提出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适时做了全面的顶层设计,研究确定了实施路径,制定了配套的保障措施,以此作为集团推进融合、规范管理以及制定各项具体改革措施的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学校兼并带来的种种阻力,降低“牛奶稀释”的风险,确保集团化办学顺利实施。

集团的顶层设计包括两个阶段:一是集团的组建,即怎样实现从几所学校到教育集团的跨越,包括理顺体制、机制,让人、财、物在洗牌后各就各位,明确集团发展方向等问题;二是集团的发展,包括如何形成兼容并蓄的集团文化,如何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和其他业务活动,让集团品牌增值等问题。顶层设计具体表现为“一个核心理念、两个发展阶段、四个顶层目标、六条实施路径、13个具体实施目标”,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片1

我们认为,在集团化办学的进程中,平稳重组是基础,形成战力、跨越发展是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完成各方的稳定纳入、顺利重组?集团把这一主题的顶层目标确定为:“文化认同,人心归一”。重组之后,怎样把过去的一所单体优质学校办成一所同样优秀的集团名校,实现“规模与质量双赢”的“可持续优秀”?集团把发展这一主题的顶层目标定位在:“提升内涵,品牌增值”。步骤清晰、目标明确的顶层设计,为教育集团再出发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这样的顶层设计,是集团全体成员对文艺二校和融入学校优质精神文化要素的提炼、融合与升华,是学校行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是集团新的生长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论证、探寻各阶段的实施路径,并且在“组建”和“发展”两个主题下,分别找到了由三方面要素构成的解决路径。

二、集团组建:物理组合+文化浸润+机制重构

1. 物理组合,搭建集团发展的“形”

集团创建,拉平外在办学条件是基础。四校合并后,由于有了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权限,所以集团集中当年的力量改造合并校。集团对各校区设备的配置原则是:以公平为基础,新校区可优先。这在没有实质性合并的学校内是无法实现的。同时,集团实现了各校部远程多种方式的互动,打破空间阻隔,将四部连成一个互通的整体。新校区环境、条件在短时间内的巨变,让教师、家长打消了对学校重组的“第一眼”质疑。

相对于物质投入和技术保障,资源配备中最核心也最难实现的是师资均衡。对于地点相对较近的三个校区,集团采取了校部按年级设置的方式,把各校区原有的教师队伍打乱重组,重新按需定岗,愿者上、能者上,鼓励新人上,打破原校教师只能教本校学生的保守机制。这种人力安排的大调整,发挥了教学相长、同伴竞争、家长审视的促进作用,新并入教师带着信任与压力走向新岗位,追求发展的内因被驱动起来。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做到了真正融合,由此实现了教育资源校内再分配的公平。

2013年并入的东校区有三大优势:空间大、硬件新、生源多;同时又有两大劣势:距离总校路程较远,教师严重缺编。合并前,该校区有半数以上教师为临聘,这也是重组的主要原因。并入后,虽然学生没动,但是除安排优秀的管理团队外,集团还建立内部交流机制,引导一批批优秀教师到东校区工作,通过内部“输血”,让这个校部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人员的调配,体现的是机会的均等、责任的共担。只有把教师们先按需重新组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未来情感的顺利融合。

2. 文化浸润,凝聚集团发展的“魂”

队伍重组了,绝不意味着师资就真正均衡了。在资源调配上所作出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应对,仅仅搭建了学校集团化发展的“形”,而要形神兼备,就不能少了学校文化这个“魂”。集团领导意识到,通过新并入教师的自身成长打消家长的疑虑非常关键。要促使新并入教师发生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就是学校文化。

经过近50年的积淀,文艺二校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责任教育,即用责任之师育生,培育有责任感的学生,开发责任课程,实施责任德育,传承责任精神。这也是文艺二校的立校之本。在整合中,大家都认同把多年前老校长提出的“责任”校训作为集团的主导文化,自上而下进行一场“由责任文化引领,实现教师的行为变化,融入文艺二校优质基因”的文化“化”人变革。由此,教师队伍实现了两个阶段的转变。

(1)文化“化”人:从“你们”到“咱们” 

我们把“肯包容的态度、善协同的能力、重责任的精神”这三个维度,作为教师队伍责任文化重建的目标。第一步就是对外来教师负责任,不嫌弃、不甩包袱,情感上真心接纳,只有先把“他们”变成“我们”,外来教师才会把“你们”变为“咱们”。

新成员需要“尊重感”、“重要感”,集团就“合人先合心”,从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开始,设计了一系列融合新并入教师的活动。比如:唱文艺二校自己的歌,说文艺二校自己的发展故事,告诉他们这个和谐友爱的大家庭真心欢迎新伙伴。这样,新成员从忐忑到稳定,从感染到感动,首先从情感上消除了隔阂。工作开展起来后,集团要让新并入教师看到集团在岗位安排、教师待遇等方面一视同仁,而且激励增加、机会增加,这样,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萌生。在融洽的前提条件下,“师与生共同成长;家长与社会满意;规模与质量双赢”的集团愿景应运而生。此时,集团再引导教师把自己“摆进去”,看看自己适合在集团发展大责任愿景中的哪一个板块,能做出怎样的贡献,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由此,集团逐步实现了教师融入三部曲:信—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愿—愿意主动投入;行—将责任自觉担在肩上。在不知不觉中,新并入教师对学校的称呼从“你们学校”变成了“咱们学校”。

(2)“快车道提升计划”:不“换血”,要“造血”

面对良莠不齐的教师队伍,从维持稳定出发,集团不能“换血”,因此,我们选择了自身“造血”,即实施“快车道提升计划”,以五项举措,助推新并入教师快速成长。一是骨干引领。集团成立覆盖全科的名师工作室,对新并入教师进行“一托二”指导,纳入原有的名师、“优师”、“希望之星”梯队成长工程。二是团队联动。变一个教研组、一个学部的智慧为整个集团的智慧,变单打独斗为团队共赢。三是建立“研究共同体”。将新并入教师全员融入学校责任德育、责任课程两项传统实验课题的再研究中,在丰富课题内涵的同时,在新并入教师层面有效推广校本研究的精华。四是评价促进。通过领导评、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促新并入教师比工作、比业绩、比团队。五是委以责任。敢于把重要岗位和展示机会交与新并入教师。“快车道提升计划”缩短了新并入教师的徘徊观望期,使其快速成长,且效果显著。几年来,很多并入前在二线或工作量不足的教师都以新姿态回到一线,并且担起重任,满足了因学区返流、学生入学数量逐年大幅增加而导致的一线教师不足的现实需求。

3. 机制重构,铺设集团发展的“道”

学校重组,面临多种机制的重构。除了前面提到的资源分配机制、教师流动机制外,最影响教师切身利益的是绩效考核、薪酬兑现的标准。面对新并入的四套分配原则不同、额度标准不一的考核与分配方案,为了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平稳过渡,我们将集团原有的“多劳多得,奖优罚懒”原则,调整为“拉低就高”原则,通过民主集中、公开公正的方式,慎重进行了组建初期的方案整合。队伍走向稳定后,我们又通过教代会恢复了原有原则并制定了新的激励标准。

相对于薪酬的分配,干部的安置更为复杂,处理不好容易引发连带矛盾。如何消化合并后多达33人的超编管理队伍?对此,集团执行两个不变:岗位不变、待遇不变,让新进干部安心,也让一旁关注的新进教师放心。为了使普通学校的干部尽快胜任集团大校新岗位的要求,集团进行了科学编队,边任用边培养,并且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形成了适合自己的“雁阵管理”模式。

“雁阵管理”的原理,就是团队分工越明确,团队关系越和谐,组织内耗越小,团队效能就越大。集团变“集权”为系统开放式“分权”,总校长全面负责、统筹协调四个校区的工作,各校区配备完整的管理团队,实行集团办公室统一协调下的执行校长负责制。各执行校长从六位副校长中任命,他们不仅作为某一校区工作的负责人,还从“条”上分管整个集团的某方面工作。30余人的庞大管理团队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大雁阵,各校部又成为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四个和谐、高效的小雁阵,其同频共振产生的“向上之风”,极大地增强了组织的管理效能。在编队前行的过程中,集团实现了新进干部的快速成长。总结文艺二校管理层的责任文化,就是对自己,干好负责的板块;对他人,换位思考,补位工作;对团队,树立一盘棋的观念,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既讲分工,更讲合作。

三、集团发展:课程重构+和而不同+家校联动

1. 课程重构,构筑更丰满、更适合的课程体系

在集团化办学之前的三年间,沈阳市“人走关系动”的教师实质性交流已经使文艺二校更替了60名教师,但是学校并没有出现社会上一度担心的“滑坡”。是什么平抑了大比例教师交流可能给学校带来的波动呢?我们认为,除了责任文化对教师所发挥的引领、激励功能外,课程的作用不可替代。也就是说,课程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方式。

集团的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把脑认知科学引入课程体系,即集团以开发全脑为目标,设计、引入课程,整体架构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我们跨入集团化大门之后的课程重构,并不是简单地推广、普及原母体学校的课程,而是对并入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纳入。现阶段,集团的校本课程发展至四大课程模块、八大课程门类、29门可选课程,其中,我们将原行知小学的“做中学”科学实践课程、原顺通小学依托于马琳乒乓球学校的乒乓球课程、原149中学小学部依托沈阳农业大学的学农实践课程,先后融入母体原有的课程体系。这种重构不仅提升了集团的课程品质,也找到了学校融合的对接点,有利于教师的文化认同。学校通过精心安排,让四个校部有限的空间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共享,学生可根据学习兴趣及需求,在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中,制订符合自身学科特长及学习兴趣的个性化专属课表。全脑内涵、动态课程、引入师资、自主选课的四方面课程特色,成为集团增值的亮点。我们感悟到,课程这一竞争力不会因为集团物理体积的大与小、人员流动的多与少而丧失,在学校重组的情况下,优质资源的纳入,使得课程优势不是被稀释,而是更为丰满、更为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一部一品”,打造和而不同的“1+X”格局

文艺二校的集团管理有统有分。整体做到五个统一,即办学理念、学校标识、质量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统一。同时,各校部根据每个校区的环境、资源等条件,尤其是学生分年段布局的现状,成功打造出“1+X”的办学特色,使每个校部都有适合自己的“X”绝活: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育人方法,不同校部有不同的活动设计,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体验。在每一个校部,学生都是活动的主角、主体,他们走过三个校部、经历三次“毕业”,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这种和而不同的格局,成功地将各校部人员的能动性、资源的优越性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实现了集团各校部各美其美。校部教育的专属关照,让家长逐渐减少了对孩子六年间多校部迁移带来不便的抱怨,更多的家长在看到“一部一品”的积极成果后,对学生发展空间扩大、发展机会增多、发展方向更适合给予了积极认可。 

3. 家校联动,培育助推集团品牌增值的“生力军”

学校集团化发展后,家长必然会产生某些担心和质疑。我们与其被动接受家长的要求、指责和埋怨,不如“把家长放在老师的位置上”。我们认为,最好的做法莫过于敞开大门,主动请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参与管理,使家长从参观、参加到参与,直到成为集团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团成立了各级家长委员会;招募家长志愿者,携手为学生服务;开设家长讲堂,扩大教育资源;进行家长培训,引领家庭教育。家长由“幕后”走向“台前”,亲眼看到了学校的发展、新进教师的成长以及正能量在团队中的传递,他们积极加入这个团队,与学校一道,顺利完成了校部调整、师资认可、阳光分班等涉及学生及家长切身利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的任务。家长队伍成为集团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助推集团品牌增值的“生力军”。


上一篇:教育集群:区域教育治理新模式 下一篇:优化中小学集团化学校治理体系
相关文章推荐

  •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
  • 小学数学教学巧用生活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
  •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
  • 以党建集群引领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 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与党建工作创新
  • 核心期刊论文: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
  • 核心期刊论文:审计师个人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
  • 论文发表参考: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
  • 用“三化”思维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 核心期刊: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质量和效
  •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 论深度贫困地区的高质量脱贫
  •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何先增后减
  • ofo共享单车弃“伪”存“真”路径选择
  • 基于“期望理论”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
  •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