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分析


2018-04-22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卢红屹

摘要:我国就业理念的不断转变,使得自主创新创业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就业状态。但是许多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依旧存在有实践体系不完善、教育目标模糊以及师资力量过于薄弱等诸多问题,也就导致了创新教育工作难以取得一个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地方高校就需要对现有创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进行优化与完善,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够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13.03 
  借助于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竞争能力得以提升,并对于学生们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取得一个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也就要求地方高校能够对自身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且能够针对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来对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产业教育效果,并有效解决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就业难等诸多问题。 
  一、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简析 
  (一)创业教育目标定位过于模糊 
  在进行创新教育过程中,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以及创业意识,并使得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得以提升。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多是引导学生进入校企合作所创办的创业园中,并让学生在创业园中能够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创业教育模式中仅仅只能够为学生进行创业途径的提供,对于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技能的提升无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难以获得优秀的创业教育效果。 
  (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创业教育的开设时间比较晚,因此部分地方高校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多是对西方等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进行照搬,这也就导致了本土教师严重缺乏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导致现有创业教育工作中的课程体系难以充分融于我国的经济市场特征以及高校自身的特点,从而难以取得一个良好的教育效果[1]。 
  (三)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缺乏完善性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将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部分高校的创新教育工作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缺乏优质的教学硬件措施以及软件措施,难以构建一个能够满足高校创业教育的创业实践平台。 
  (四)師资力量过于薄弱 
  在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师资力量过于薄弱这一问题,许多指导教师自身都不具备独立创业的经历,导致在授课时对于一些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也无法进行充分的理解,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使得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特性简析 
  地方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教育方式,并需要将学生的被动择业理念转变为自主创业,从而使得学生的基本素质、进取精神以及冒险精神得以提升。较之于传统的求职过程,创业者不仅需要处理好自身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情,还需要分出一部分精力与财力来对创业有关的综合性事务进行处理,其对于创业者的交际能力、灵活性以及管理能力等综合水平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说创业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难得的一次锻炼机会,能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求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专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并让学生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模式以及创业类型。而在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需要注重以下三个特性: 
  1抗压性。创业教育需要强化创业者的能力以及心理建构,因此在创业过程中,要求创业者们能够拥有永不言败以及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就需要重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此外,创业还存在非常大的风险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创业者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抗压能力。但是仅凭理论上的创业教育很难让学生形成与创业相关的具体能力,也无法对各种社会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创新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心理方面的教学工作,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并能够积极地面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困难[2]。 
  2意识性。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重视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塑工作。在传统的就业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存在求稳的职业心理意识,其与风险性非常大的自主创业是一种间接对立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风险性,并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创业的过程中,这样也就能够引导学生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对自身的事业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进行重塑,并能够在人格意识形态上获得良好的认知。 
  3技能性。创业教育作为对创业者综合技能提升以及职业发展促进的一个重要手段,需要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之中能够将创业相关核心能力的教育放到首要位置。在进行创新创业核心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其不仅仅需要包含专业方面的知识以及技能,还需要包含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独立决断能力[3]。可以说专业知识体系能够直接决定学生创业的模式、方向以及深度,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则直接影响到其创业的成功率。因此说,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之中也就需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创业核心能力的教育工作,其也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 
  三、地方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创新模式的相关途径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得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得以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其教育成效,这也就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 
  就教育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创业教育的层次要明显高于就业教育,其教育能力也相对较大。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地方高校能够打破原有就业观念的束缚,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灵活就业的良好观念。此外,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帮助学生摆脱寻求稳定、安逸工作的想法,并树立起良好的创业拼搏精神。此外,地方高校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永不气馁这一坚定信念的建立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追求创新应作为创业者们永远在路上的动力,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具体的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长期发展,并需要加大对创业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学习平台,并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创业实践过程中使得自身的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二)进行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构建 
  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其课程新体系需要由创业类的公共选修课以及创业类的限选课程两部分构成,其教育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以及创业意识,并且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以及了解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基本规律。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类自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需要将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的学科划分作为基础,并帮助学生们开设在某一区域或者某一行业内的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创业类自选课程的合理构建,其能够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自身所学习到的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融合,并能够在挖掘该专业创新性以及创造性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进行相关创业教育理念的讲解。 
  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就可以将课程体系具体分为“通识教育”“技能提升”以及“实践强化”三个模块,并需要贯穿到高校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此外,还需要进行理论教学、现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课程时间的均匀分配,来借此取得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理论教学需要由就业或者创业教育导师来承担,具体教学内容偏向于就业和创业理论的教学,以及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现场教学环节多可以通过企业家进行讲座的模式为主,创业教育导师为辅的方式来进行,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就业以及创业实务的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对于具体的创业流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实践教学则需要将学生以及技术专业导师放置到主体位置,在该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大学生自主设计的实践性以及体验性。 
  (三)构建互动的创业课堂教育模式 
  在该创业课堂教学模式中,需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互动创业教育模式:一是理论课堂以及课程实践的互动教学。在进行课堂创业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诸多形式,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对于一些创业案例与实训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创业实践过程之中,并在課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思考与体会,这样就能够实现理论课堂以及课程实践两者的互动。二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教学。在现有的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教学时数以及场地的限制,并难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的高校创业教学过程之中,也就可以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进行有机的联系,并利用第二课堂来对第一课堂进行不断的强化以及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得以提升,并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实际特征来给予个别辅导,使得课堂教学的细节得到不断的完善。三是学校、社会与家庭的互动。学生如果想要取得一个良好的创业指导效果,就必须实现学校、社会与家庭的良性互动,因此地方高校就需要积极构建出一个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并让学生的创业教育效果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四是正式组织以及民间组织的互动。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吸纳学校学生会、党支部以及团委等构成的学生创业指导的正式机构,还需要积极地吸纳学校社团等一些非正式机构的参与。只有在创业教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出正式组织和民间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才能够实现各种校内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创业指导服务。 
  (四)进行实践体系的创新 
  学生在接受了创业创新教育之后还需要走向社会去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并借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到主动权。此外,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还会直接受到学校自身创业建设平台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也就可以积极加大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力度,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不同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爱好来进行创新教育资源的针对性提供。此外,为了确保创业教育取得一个良好的教育效果,还要求当地政府能够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并帮助学生获取到政产学研结合的孵化政策,这样就能够为实践性创业体系的构建提供足够多的资源。 
  要想取得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还需要高校能够拥有一支具有创业经历的师资队伍。创业导师作为整个创业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创业教育工作的水平。而具有创业经历的导师们对于创业教育的精髓以及具体的社会需求往往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有用的创业建议。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地方院校还可以积极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创业教育学的相关专业,通过讲座等模式来担任创业导师,并对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架构的构建工作提供足够多的指导。此外,还需要借助于相应的评估反馈机制,来不断优化现有的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并借此取得良好的创新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使得地方高校也可以充分充实创业教育工作,但是在传统的创业教育工作中还存在有比较多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以及创业意识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模式进行创新优化,能够使得创业教育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培养出一系列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型人才,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足够多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高桂娟,李丽红.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2):22—29. 
  [2]牛楠森,李越.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反思与重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42—47. 
  [3]杨从意,袁兴国.基于提升大学生创业绩效的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江苏高教,2016(5):93—95. 
上一篇:互联网思维下成人高等教育有效学习方式探究 下一篇: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推广分析
相关文章推荐

  • 高校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基本要素和对策
  •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操作模式研究
  • 侗族传统手工艺在地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现
  • “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匠精神”的融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要求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问题与对策思考
  • 新时代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
  • 高校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再研究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