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侗族传统手工艺在地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现状研究


2019-07-20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作者:彭维成

【摘要】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当地保留大量本土化的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传统手工艺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侗族传统手工艺已经渐渐流失,继承与发展成为了现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当地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采用侗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侗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中得到体现。幼儿园环境创设融合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元素,为幼儿提供一个侗族风情浓郁的物质环境,培养幼儿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与爱好。本文对侗族传统手工艺在肇兴镇中心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侗族传统手工艺 幼儿园环境创设 现状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710670008。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002-02 
  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中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烧造、铸锻、染织、编结、木作、髹饰、雕塑等门类。中国工匠们利用不同材质的原料创造出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的各类手工艺品。侗族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是中华传统手工艺的一个部分。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镇是全国最大的侗寨村寨,2005年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乡村古镇”,同时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肇兴民族风情浓郁,强烈体现在当地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当中。但是,在现今网络时代的冲击下,肇兴侗寨的传统手工业逐渐流失,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可以采用具有侗寨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如侗布、侗锦和竹编等,创造一个侗族浓郁的物质环境,激发幼儿热爱当地传统手工艺,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幼儿园环境创设与传统手工业的相结合,是符合“环境为教育服务的宗旨”,因为环境创设的核心是以幼儿发展为目标。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应用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元素,从环境创设角度来说,是体现民俗文化的表现。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对从西方传入的漫画、简笔画等内容引入较多,而对本民族文化渐趋淡漠,幼儿往往对流传下来的民间工艺、文化不甚了解[1]。于是,我们在幼儿园教育当中,将侗族传统手工艺潜移默化地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当中,从教育幼儿角度来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治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1]从侗族传统手工艺本身角度而言,起到了继承与发展的作用。 
  一、研究對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中心幼儿园,通过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运用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元素,挖掘肇兴侗寨幼儿园当前环境创设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观察法、访谈调查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1.观察法 
  观察内容:观察肇兴镇中心幼儿园的外部环境、观察肇兴镇中心幼儿园的内部环境。 
  2.访谈调查法 
  通过实地考察,对肇兴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幼儿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到侗族传统手工艺在地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应用现状,并对存在的现状进行讨论。 
  3.文献法 
  本文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了解到贵州侗族传统手工艺相关的资料与文献,为本文提供大量的理论依据。 
  二、侗族传统手工艺在肇兴镇中心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现状调查 
  (一)幼儿园的基本信息 
  肇兴镇中心幼儿园坐落在肇兴镇东南方方位,距离镇中心较远,与肇兴镇中心小学相邻,是当地的唯一一所幼儿园。肇兴镇中心幼儿园于2014年9月份开办,教职工总人数21人,幼儿总人数217人,分为六个班,小班、中班、大班各有两个班。 
  (二)幼儿园的环境 
  外部环境:幼儿园建筑风格与当地居民建筑风格相似,都是以传统的侗族干栏吊脚楼式为基本原型。幼儿园总共有两层楼,幼儿园左边部分与中间部分为幼儿活动区域与教师办公区,右边部分为教职工宿舍。幼儿园后面是一片较大的杉树植被,周围环境优美,为幼儿提供了比较安静、舒适的自然环境。 
  内部环境:幼儿园内部结构基本以砖木结构为主,走廊宽阔,幼儿活动区域敞亮。在幼儿园区角装饰中运用较多的侗族传统手工艺元素,例如,侗布、侗族蜡染布、侗族墙绘、稻草编织的草鞋与琵琶、草帽等。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对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应用 
  笔者通过走访肇兴镇中心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到当地幼儿园在环境创设应用侗族传统手工艺是从2017年开始的,同时,县教育局和当地政府也没有硬性要求在环境创设这一方面必须融入侗族传统手工艺,所以,幼儿园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也没有取得较明显的积极作用。在幼儿园一位小班教师的带领下,笔者参观了整个幼儿园的环境,从室外到室内,笔者发现幼儿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元素。 
  1.楼梯间:主要用墙绘和挂饰的方式对楼层楼梯间进行装饰,墙绘的内容是以侗族人的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风貌为素材,例如:侗族人制作腌鱼的七个环节——捉鱼、挑鱼、腌盐、破鱼、蒸糯米、制鱼、腌鱼,描绘出侗族人的生活特征、习性,将侗族人生活一片祥和的画面展示出来。挂饰的主要材料是侗族竹编织品和草编织品,有草帽、竹帽、簸箕,帽子和簸箕上还描绘团案与色彩,起到了装饰墙壁的作用。 
  2.教室走廊:走廊的天花板挂有两条宽长的侗族蜡染布料,布料上的装饰团案有侗族鼓楼、侗族动物图腾等元素。蜡染布料的挂法和当地妇女晾晒布料的方式一致,展现了独特的生活文化。
3.区角:在美工区,有关于侗族银饰的制作,材料以锡纸为主,例如,制作侗族妇女的银耳环、银梳子、银帽子、银项圈等;在科学活动区的植物角,运用当地的竹子为植物的花盆,有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与学习空间。”;在角色表演区,提供大量的幼儿侗族服饰,颜色各异,样子精美。 
  4.墙饰:墙的装饰运用大量的侗族传统手工艺,例如在幼儿活动室的墙面,有侗布制成的宣传栏、小型侗族服饰的装饰品、侗族刺绣制成的贴画、侗族手工布包、侗族妇女的肚兜和裙子、侗族的手工草鞋。有一些墙饰作品,是幼儿与教师一起制成的, 例如侗布剪成的连衣裙、稻草编织成的琵琶、簸箕上绘有侗族妇女的银饰等。 
  三、侗族传统手工艺应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 
  2010年颁布的《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农村学前教育成为未来十年的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贵州省在2013年1月份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的保障措施中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大力发展城镇公办幼儿园;2017年9月份,黎平县教育局发出贵州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 
  肇兴镇中心幼儿园在2014年9月份开办,在四年的时间中它仅仅达到了贵州省一个标准乡镇幼儿园的要求,它还没有开始关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侗族传统手工艺这一方面,同时当地县教育局和政府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去支撑幼儿园在这一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师资、专业技能的限制 
  据调查统计,贵州乡镇幼儿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肇兴镇中心幼儿园每个年龄班一个教师和一个保育员,同时在其中大部分教师的学历为专科毕业生,教师缺乏理论上的知识,同时大多教师不是本地人,他们更加不了解侗族传统手工艺。在对幼儿园教师访谈中,了解到会简单制作侗族传统手工艺的教师仅有两位,能运用侗族传统手工艺融入教学的教师微乎其微。当地的幼儿园师资原本就比较紧张,根本无法满足教师掌握侗族传统手工艺的要求。 
  (三)幼儿家长没有意识到继承侗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 
  侗族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是依靠手藝人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才能学会的,但是大多数的手工技艺方法只有当地的高龄老人掌握。侗族传统手工艺作为一个经济收入来源的方式,大多数的手艺人是不外传的,所以导致大多数人只是掌握一些比较的简单手工艺的制作,一些难度较高的手工艺制作方法已经消失,传统手工艺品已经渐渐流失。笔者在对当地幼儿家长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家长没有掌握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一些妇女会简单的侗族刺绣、侗布制作、编织侗锦,但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只需要在学习方面表现优异,根本不需要培养他们对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兴趣,更不需要掌握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侗族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时它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它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因此,导致侗族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迫在眉睫。 
  (四)现代化对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巨大冲击 
  1.旅游商业化 
  夏蓉高速的修建,贵广高铁的开通,肇兴镇的旅游业迅速得到发展,从而也导致了肇兴镇与其他旅游古镇地一样变得商业化。肇兴镇街道的店家大部分是外来的商户,当地售卖的特色物质文化较少。现今,大部分古镇售卖的东西越来越一致,导致侗族传统手工艺没有很好的推广和宣传,也没有让游客亲自地体验到侗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过程。例如,工业制成的工艺品,消耗的人力、资源、时间都是较少的,当地的商户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大多数侗族手工刺绣被现代化工业取代,成为了机器刺绣,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匠人渐渐转业,各种各样的侗族传统手工艺品逐渐淡出现代人的视野。 
  2.教育的冲击 
  侗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受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和贵州省教育政策的拥护,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中小学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大多以汉文化为主,但是侗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没有受到重视,导致当地的特色教育事业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例如,中小学教育并没有涉及侗族传统手工艺的普及、培养学生对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学习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等,导致了侗族传统手工艺受到忽视。 
  3.文化观念的转变 
  随着全球文化的迅速发展,当地人的文化观念逐渐汉化,导致了人们逐渐忽视本民族的文化。在物质生活丰富的社会,更吸引人眼球的是新奇,而传统工艺默默的被贴上了陈旧、落后的标签。[2]相对于侗族传统手工艺,他们更容易接受工业制造的工艺品,认为它们外形精美、时尚潮流、受人追捧和充满新鲜感,导致侗族传统手工艺被时代所抛弃。 
  参考文献: 
  [1]李红雨主编. 幼儿园环境创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第21页 
  [2]王桃红.湖湘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青年时代,2017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彭维成(1998-),男,侗族,贵州黎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上一篇:“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策略 下一篇:“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探究
相关文章推荐

  • 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 切勿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生命力
  • 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 加快传统文化复兴步伐
  • 道德建设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
  • 互联网金融信息生态的四个治理维度
  • 儒家诚信思想的精髓与启示
  •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