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混龄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实践初探


2018-04-23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王丽梅 王亚萍 周坤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而混龄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悄然兴起。通过创设活动环境,搭建语言平台,以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指导方式和及时反馈结果,尝试开展年龄跨度较大的混龄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混龄教育;语言教育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71.03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1]。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的语言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打破班级的界线,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不同群体的活动。”学校语言艺术中心尝试以混龄教育,开展以大带小的语言教育活动,通过为幼儿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搭建有趣的语言平台,以多种组织形式和指导方式,让大小幼儿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大胆地相互学习语言,充分发挥“儿童教育儿童”的作用,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活动过程 
  1创设活动环境 
  在混龄儿童的异龄互动间,大孩子常常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为小孩子提供了一个“最近发展区”。小孩喜欢模仿比自己大的孩子,这种自发的异龄互动远比教师设计的活动要自然,每个幼儿的经验和能力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实和提高[2]。混龄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对于教师和幼儿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师幼间和混龄幼儿间的互动也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因此,为了鼓励儿童能够大胆、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前期精心设计开展了系列适合混龄儿童大小协作的体育游戏和奥尔夫音乐活动,如搭桥过河活动中,让大小儿童分组协同完成,小龄幼儿负责过河,大龄儿童负责搭桥。还有袋鼠跳、龟兔赛跑、开汽车、红绿灯、大嘴鸟等活动,活动中鼓励大、小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自主参与游戏,自主选择游戏伙伴,在活动中加强了解,孩子们通过游戏活动经历陌生—认识—了解—熟悉—磨合—默契的过程,促使师幼间和混龄儿童间轻松、愉快的交往,也学会了分工合作,为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了良好的师幼和同伴关系。 
  2搭建语言平台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活动遵循儿童自愿的原则召集到教职工子女18人,年龄跨度在2—8岁,其中2—3岁2人;3—6岁12人;6—8岁4人。在教师的配备上,两名专业口语教师,一名幼儿看护,两名语言艺术中心骨干学员和正在接受培训的若干学员,每周六集中在宁静的语言学习室开展混龄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主要活动内容为学说普通话、朗诵和儿歌表演。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极富童真童趣。活动以《我是小小朗讀者》为切入点,借助校语言艺术中心平台,让每个儿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作品参与,作品内容不限,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初次登台感受语言的魅力,如2—4岁幼儿朗诵作品为《咏鹅》和《悯农》。同时,教师初步了解到每个儿童的实际能力水平,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和层级目标。 
  3多种组织形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混龄儿童异龄互动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儿童的小组活动应成为活动的重要形式。活动刚开始,幼儿之间还处于不太熟悉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前期幼儿的个别展示加深对每个幼儿的了解,根据大小儿童原有的实际水平,将儿童进行强弱搭配或大小搭配。通过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多次的交往,大小儿童之间相互熟悉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自主选择搭档或自由组合。建立孩子发展档案袋,记录孩子的发展情况,根据孩子的发展来分组,分组不是固定的,可以是小龄幼儿一组,可以是小龄和中龄幼儿一组,可以是小龄和大龄儿童一组,也可以是男孩女孩各一组。教师在小组活动中主要是观察者、支持者与合作者,认真记录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根据异龄儿童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促使小组成员之间有效地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学习的成功。如小龄和中龄幼儿互动时,小龄幼儿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很复杂的意思,往往是用单音加表情和动作来表达,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恰好能被中龄幼儿所理解,这是成人很难达到的效果,所以异龄幼儿间的沟通互动更愉快。 
  4多种指导方式 
  活动中分组教学机会多,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由于孩子年龄不同,教师会根据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分组。教师根据异龄儿童和教育内容的特点确定明确的小组教学活动目标,建立必要的纪律和规范,使小组活动朝期待的目标发展,而不是任由儿童无目的地活动,造成时间的浪费[3],导致部分儿童混学。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大龄儿童应该怎样对待小组的小龄幼儿,如女孩组其中的一个任务,大龄儿童要教会小龄幼儿《会叫的鞋子》这首儿歌,还要创编动作,大龄儿童像小老师一样去教会年龄小一点的幼儿,在教小龄幼儿的过程中,大龄儿童为了更好地去教小龄幼儿,会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激励自身更加深入地掌握和学习,而小龄幼儿会不由自主地观察模仿大龄幼儿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在互动中主动地构建,完成对知识的学习,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表达出来,状态非常轻松、自然,就像大姐姐教自己玩一种东西一样,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4]。异龄互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模仿不同发展水平的机会,榜样越是多样化,观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创造性反应。 
  5及时反馈结果 
  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结果的及时反馈,儿童可以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明确进一步学好的目标,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及时反馈,儿童缺乏学习激励,学习的进步空间不大。如果周六完成的练习一直拖到下周六才得到反馈,那么反馈的激励价值会大打折扣,尤其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行为和行为结果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儿童难以将两者联系起来。同时,反馈的学习结果很具体。反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越具体明确的反馈信息,越能使儿童对自己的语言学习结果有更清晰的了解。如在当天检查语言练习结果时,不是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这样的评价,而是针对不同环节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用真诚的语言给予鼓励,使儿童在获得肯定的同时又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如:“刚刚的朗读,你的吐字发音很清晰、标准,看得出你花了很多时间来加强练习,我很高兴能听到这么出色的作品,但如果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能相应地跟上就更完美了。”
二、活动反思 
  1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为了规范儿童的词汇使用和语言表达,让儿童能够在语言活动中接触到正确的语言信息,应当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1)在整体创设语言环境方面。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就是要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为了充分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语言活动中,能在后期逐渐将语言区扩展为听赏、讲述、借阅、前书写及辩论等子区域并适宜地投放材料制定层级目标将更为完善[5]。 
  (2)在加强儿童的口语环境方面。小龄儿童有着强烈的模仿意识,在语言活动中,小龄儿童本能的会模仿他人,尤其是模仿大龄儿童和教师。为了引导儿童进行正确的语言模仿和用词规范,教师在语言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儿童进行正确规范的语言模仿,不管是教师和儿童之间还是异龄互动之间,教师都要注意语音清晰、发音正确。尤其是异龄互动之间,大龄儿童的语言习惯、发音、词语的组织方式对小龄儿童的影响甚至会超越教师对小龄儿童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大龄儿童的要求应更加严格,在语言互动中予以及时纠正。通过对大龄儿童语言使用规范的引导,为小龄儿童树立更好的模仿对象。 
  (3)教师在语言活动中应该注意个别语言教育。幼儿的个性和智力、学习积极性和语言敏感度都不尽相同。如:对语言能力稍弱的儿童,教师要主动关心,有意识多与之交谈,多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提出期望并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另外还要在语言活动中多给予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对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做得更好。 
  (4)在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面。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需要教师在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面,有时按能力或年龄来分组进行,有时候同一内容需要提出不同要求[6],并且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5)适当地学习书面语言。对此不需过分强调,只是在培养儿童口语能力的同时,适当把书面阅读作为附加的学习任务。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以亲子阅读的方式来学习书面语言。激发和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前提和重要目的,教师还可以和儿童一起设计制作绘本,并且鼓励儿童互相交流阅读经验[7]。 
  2激发儿童的语言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有学习语言兴趣的儿童,不会把语言学习活动当成负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或当成是一种享受,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可以尝试通过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如在异龄互动中,教师常常督促大龄儿童教小龄儿童或总强调某个发音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表达效果。更可取的方式是,把儿童看作是积极的、有强烈的成长动机的学习者,他们喜欢学习语言,而且努力带着理解的态度学习语言。比如:教師这样传递他对儿童的积极期望,在活动开始之初,就计划把大龄儿童培养成“小老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布置异龄互动小组任务时频频提到:“既然你们是小弟弟小妹妹的小老师,你们应该知道,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做好弟弟妹妹的榜样。”或“从一个小老师的角色出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还可以尝试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在儿童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儿童爱好游戏的动机和兴趣,使这些已有的动机和兴趣与语言活动发生联系,把这些活动的动机转移到语言活动上,从而使儿童产生对语言学习的需要。例如:有几个儿童非常喜欢《黑猫警长》的游戏,就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师生共同讨论,黑猫警长和老鼠的动作特征,以及不同角色在游戏中需要不同语气的表达,通过这个游戏,让儿童生动地了解了语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深切感受到不学好语言不行。这样儿童对游戏的动机,就被巧妙地迁移到语言活动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好语言的需求。在维护儿童原有的兴趣的同时,激发了新的学习动机。 
  3评价语言的方式多样 
  在儿童语言发展评价方面,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类型,既可以按评价的参照体系进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自身差异评价;也可以按评价的功能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还可以按评价的主体进行他人评价的同时尝试自我评价。儿童语言发展评价是否对儿童的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还要看如何利用评价的结果。比如:由于儿童评价场景不适应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儿童语言认知发展评价很难真正反映儿童语言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在评价时要谨慎,不可给儿童乱贴标签,更不能将儿童不成熟的评价结果公之于众,这样会给儿童的语言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以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为主,特别是对于语言能力稍弱的儿童,更应以正面肯定为主。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如正确的发音,是引导鼓励出来的,而不是嘲笑出来的。 
  三、结束语 
  总之,在轻松、自由的异龄互动中,孩子们想说也敢说;对于“儿童教育儿童”的方式,孩子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也喜欢说;在活动中有了展示自己的专属平台,孩子们有机会说。活动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交往技能。当然,任何活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理论指导下上升到实践,然后进行反思,再运用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做到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史献平.幼儿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4. 
  [2]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2):5—8. 
  [3]陈幸军.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48.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 
  [5]张荔燕.混龄儿童语言教育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6):61—63. 
  [6]杜春娟.幼儿园混龄教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70—72. 
  [7]王春燕,曹高慧.如何借鉴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J].幼儿教育,2011(7):9—13. 
上一篇: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偏差的原因和对策 下一篇:浅谈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相关文章推荐

  • 儿童母语习得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 论儿童家庭暴力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 幼儿园集体绘画教学活动的实践探析
  • 中日儿童文学中的小魔女形象对比———以《小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浅析
  •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与对策
  • 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刑事对策
  • 谈体验式活动教学——体验式活动是塑造儿童灵
  • 基于PCT法的听障儿童舌根音g的构音个案
  • 浅论宋代蒙学教材以及对当今儿童教材编写的启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结
  • 对儿童天赋的新认识及其教育观察
  • 江苏省困境儿童分类救助研究
  •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语言教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