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浅论宋代蒙学教材以及对当今儿童教材编写的启示


2016-09-25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朱芸莹

【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的蒙学教材开始有了分类按专题编写的趋势,教材的数量和质量均较前代有明显提高,其中一些教材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要介绍宋代蒙学教材,总结其分类,分析其特点,指出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以便从中吸取精华,挖掘出其中的有益经验,促进当今儿童教材的发展。
    【关键词】宋代;蒙学;教材;儿童;
    
    宋朝在建立统一政权之后,实行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文教政策,统治者极为重视文化教育问题,尤其是蒙养教育。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理学的兴起,使得这一时期的蒙养教育相对成熟,蒙学教材也有了彻底的革新,开始出现分门别类编写的现象。又因当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客观上为蒙学教材的普及、广泛流传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使得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发展在两宋时期进入了一个鼎盛的阶段。宋代的蒙养教材在我国蒙养读物的发展过程中极具典型性,且对当今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儿童教材的编写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宋代蒙学教材的分类
    宋代蒙学教材在继承前人的蒙学教材经验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宋代以前蒙学教材属于综合类的居多,并且其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以识字为目的的字书较多。直至宋代,由于社会文化的繁荣,不仅综合性的教材范围较以前广泛,而且蒙学教材出现了分类专门化的倾向。除识字教材外,还有道德教育、历史故事、诗文辞赋及典章名物等方面的专门教材。宋代的蒙学教材按其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综合性的蒙学教材,主要以识字和学习一般知识为主。以流传很广的“三”、“百”、“千”为代表。“三”指的是《三字经》,它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本综合性蒙学教材。这部教材采用了三言体,有六字成句的,也有十二字成句的。言简意赅,简短易读,句句押韵,便于儿童背诵记忆。全书虽然字数不多,但内容却广泛,涉及到教育、历史知识、名物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三字经》不仅在宋代影响很大,而且在当今的一些小学课堂上仍在使用。“百”指的是《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期,其作者不详。《百家姓》是一本姓氏书,是一部识字的课本,作者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共约400多字,句式整齐,也易于诵读。这本书搜集了当时的姓氏及各姓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流传很广,到南宋时已广泛使用。“千”指的是《千字文》,这部教材成书于南朝梁,作者是周兴嗣。《千字文》作为最重要的识字课本在宋代广为流传,后来很多人不仅把它当作一本启蒙教材来读,而且还当作学习书法的范本。《千字文》四字为句,通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其内容也广泛、丰富,涵盖了天文、历史、地理、生物、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知识。
    第二类是伦理道德教育类的蒙学教材,注重培养儿童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这类教材主要有程端蒙的《性理字训》、朱熹的《小学》和《童蒙须知》、吕本中《童蒙训》等。其中,程端蒙的《性理字训》在宋代伦理道德教育类的蒙学教材中是最突出的,影响较大的。《性理字训》采用了四言形式。其内容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朱熹《四书集注》中提出命、性、心、情、才等三十个范畴,并作通俗的讲解,全书讲了人性论、认识论和宇宙观三个部分的内容,是学习理学基本知识的启蒙教材。《小学》是朱熹和他的学生刘清之合编的,此书共六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是先秦圣贤的言行,《外篇》是汉以后贤哲的言行”。《小学》是一部全面讲述传统礼教,向儿童进行封建思想教育的教材。朱熹编订《童蒙须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列举并讲解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要求。朱熹认为使儿童从小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有利于儿童一生的成长发展。
    第三类是历史知识类蒙学教材,主要选择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宋代的历史教材主要有《蒙求》《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和《史学提要》等。其中《蒙求》《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属于断代史,而《史学提要》属于通史。《蒙求》是由唐代李瀚编纂的,宋代沿用了这本蒙书。该书用四言韵语,主要介绍古代神话、历史人物故事,共搜集典故590多个,为儿童树立榜样,要求儿童向他们学习。《十七史蒙求》为宋代王令所著。全书以“蒙求体”写成,四字一句,文字简练,主要介绍了许多历史典故,对儿童有着教育意义。《叙古千文》是胡寅仿照《千字文》的体裁而编的蒙学历史教材,是宋代最早以理学概念编写的儿童历史教材,以时间为序用四言韵语讲述从古代至宋代的历史。《史学提要》,宋黄继善编,全书由四言韵语写成,语言简洁,但涉及面很广。
    第四类是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刘克庄的《千家诗》、陈淳的《小学诗礼》以及《神童诗》等。《训蒙诗》又称《训蒙绝句》,是朱熹为了普及理学而编写的蒙学教材。南宋刘克庄所编的《千家诗》,全书共两卷,是《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简称。此书对唐宋时期便于儿童学习、记诵的诗篇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纂集,分律诗和绝句,按照时令、节候、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昆虫、人品等十四个方面,分别选录唐、五代及宋人的诗篇。
    第五类是名物知识类的教材。这类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制度、物品、建筑、器具等。全书均用四言韵语,通俗易懂,容易学习和诵读,其目的在于使儿童认识和了解许多自然、社会常识,体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渗透了封建纲常伦理之教,对后世影响很大。《小学绀珠》是王应麟的又一蒙学读物,也是一本关于名物知识、内容广泛的书籍,全书共有十卷。全书共分为十七类,有天道、律历、地理、人论、性理、人事、艺术、历代、圣贤、名臣、氏族、职官、治道、制度、器用、儆戒、动植。此书几乎包含了中国传统知识的各种类型,但内容较多,不适合儿童学习,因此流传不是特别广泛。
    二、宋代蒙学教材编写的特点
    (一)宋代的蒙学教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唐代以前的童蒙读物以识字为主,大多都属于综合类教材。宋代突破了过去那种相对单一的发展模式,在沿用一些综合性教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形式新颖的蒙学读物,有了分类编写教材的趋势。比如有伦理道德教育类、历史故事类、诗词歌赋类等等专门的蒙学教材。教材编写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如有三言一句的、四言一句的、五言一句的、七言一句或多言字句的。还有对偶、排比、押韵等形式,便于儿童记忆学习,为以后的蒙学教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语言简短精炼,句式整齐,有节奏韵律,可读性强宋代的蒙学教材句式短小精炼,采用了韵语形式编写,便于儿童朗读和记忆,提高了儿童学习兴趣。比如《三字经》三字成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百家姓》和《千字文》都采用四言韵语,读起来富有节奏韵律,教材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儿童学习后也会经久不忘。
    (三)宋代的蒙学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宋代蒙学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首先在编写形式上多用韵语、短句,便于儿童诵读、理解和接受,符合儿童的记忆心理特征。其次在教材的内容上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以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朱熹主张用历史故事、道德诗歌来教育儿童,并开展咏歌舞蹈等文娱活动,以引起他们的乐趣,增加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境界。[3]又比如《百家姓》的编写,里面收录了人们最常见的姓氏。它采用四言韵语,简短易记,适合于儿童这个阶段的学习,有利于儿童集中识字,同时提高了读书的兴趣。
    三、宋代蒙学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之处
    虽然宋代蒙学教材的内容逐渐多样化,并且出现了分类编写的现象,但由于儒家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教材中基本都是人文历史学科的知识,教材结构严重失衡,有关科技、技能内容的知识严重缺乏。并且这一时期的儿童读物脱离不了封建社会的保守思想,依然要求儿童学习和恪守封建的伦理纲常,并且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书本上,儿童的学习方式也是死记硬背,没有深入理解和更多的思考,阻碍了其思想的自由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保守的、按部就班的,缺乏科学和创造性思维,导致了这一时期具有科学技术的人才相对缺乏,科学技术落后。
    四、宋代蒙学教材对当今儿童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元化
    宋代的蒙学教材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识字、礼仪规范、基本常识等等。当今儿童教材的编写应当充分考虑实际,考虑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既重视儿童基本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重视儿童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让儿童从小打好基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学与用之间的联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材内容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宋代蒙学教材之所以流传至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选取了贴近生活的内容,这些内容非常切合实际。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有朱熹编撰的《童蒙须知》都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对儿童习惯的养成以及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儿童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也易于理解和接受。而古代一些童蒙读物如果选字太难、内容太深,脱离日常生活和实际,就难以被广泛流传。如朱熹编撰的《小学》,就因为书中多穷事理,语言形式不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而流传不广。
    (三)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三字经》采用了简短的故事、诗歌形式,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调动了儿童学习的情感,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达到了乐学好学的地步。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记忆是单一的、机械的记忆,对于那些句式简单整齐的文字和故事比较感兴趣,如果配以生动的图画便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此,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要注重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形象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注重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参考文献]
[1]袁征.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91.
[2]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9.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0.

上一篇:浅析明末澎湖之战及其影响 下一篇:莎士比亚喜剧的语言特色解读——以《仲夏夜之梦》为例
相关文章推荐

  •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分析
  • 三维目标视阈下宁波市幼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教材
  • 宋代救荒中的地方官员
  • 浅论“互联网+”形势下劳动者主体资格的认定
  • 浅论国家经济主权原则
  • 原著·教材·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
  • 非连续文本:数学思想的一种表征
  •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 浅析李翱《复性书》对宋代理学的影响
  • 男性神话的翻版——浅论叶兆言长篇小说《后羿
  • 浅论构建体育教师教育新体系的理论探索
  • 浅论农村社会管理中村干部选拔培养与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