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2018-12-31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彭亚华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契合性,是由于它们在思想上具有内在共通点,又具有相似的实践方法。我们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实现二者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共通点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都要求二者要不断革新,实现更加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实践方法、实践方向高度契合,它们都需要站在大众化和时代化的角度,完成他们各自的发展使命。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的共通点

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的共通点。在哲学内涵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社会角色的诠释和个人价值的诠释是基于个人对于秩序的遵循,它要求个人遵守社会的等级分配,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个人的价值要通过个人的修为来实现,并且将个人的“克己”融入到“复礼”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解答,是基于生产方式来实现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同集体、社会、国家的生产关系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个人的存在必须在集体中、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只有实现其社会价值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个人要遵循秩序,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讲的个人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其根本思想都在于,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外界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对外界的付出才能换来个人的发展。

在对于社会理想的诠释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以“大同”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以“天下大同”实现“天下为公”,这是中国传统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大同思想”被中国传统思想纳入到个人道德建树和社会道德准则实践的范畴,但它没有讲出“大同”的原则和实现方式。它是建立在无条件遵守社会准则和国家秩序的基础上的,是思想和思维的超前,在封建统治下是难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社会理想的描绘,是共产主义最终代替社会主义,它的实现蓝图是通过生产资料的高度发达来实现人的道德发展和人的自由,从而实现社会意义层面上的共产。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理想表达上的契合性在于,它们都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存在于精神思维当中,没有具体的实践方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产社会”更像是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它能够引导我们不断革新生产方式、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在这一点上,它是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的实践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契合性,一方面是由于它们在思想上的内在契合性;另一方面,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面对的主题也是它们共同的实践方向。如何更好满足时代需求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契合性研究的连接支点和统一的实践方向。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发展困境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落实到当代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引领社会实践。如何在当代深化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共同实践问题和实践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近现代的成功实践,说明了它可以引领中国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困境,是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实践发展的方向,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方向上的契合性,其本质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能够引导我们的实践,能够引领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以其时代性和科学性,不断引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促进其大众化传播,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发展现实的,如何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性、群众性和认同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它积极吸纳优秀的思想文化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借助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更加顺畅。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要实现大众化,就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方向上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引领马克思主义走进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这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特性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似的实践方法

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方法上的相似性,能够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思维和实践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在对事物的辩证认知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明显的“一分为二”的朴素辩证思维,它诠释了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看待事物的观点和行为方式要兼顾到“好”与“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思维,不单单强调部分对整体的作用,而是以整体性思维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在阐述社会与自然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将事物的本质看成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在事物的内部和外部、在认知思维和实践方式上都遵循着这一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事物的认识和实践方面,秉持批判性的辩证思维,不是简单地一分为二,而是理性地批判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事物的认知方法以及衍生出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强调整体地、辩证地看待事物。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和实践方式更偏意识化、精神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更加符合实践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二者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并且能够实现发展的相互引导。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危机,从深层次讲,根本原因在于它根植于封建时代,更缺乏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辩证法是基于经验的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并不具备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自我发展,它是单一的认知体系。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文明和历史探索中总结发展而来,它根植于现实,可以科学指导现实发展、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主要是内容和方法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实的精神和物质载体,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精神引导,它对于认识和实践的引导需要借助他物。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维和实践都在不断变化,我们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实现二者的创新发展。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讲师)

【参考文献】

①钟瑞添、张艺兵:《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5期。

②王炳林、闫莉:《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间的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5期。

③丁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1期。


上一篇: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下一篇: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相关文章推荐

  • 案例教学法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中的
  • 做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新时代下红军长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探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挑战者号发射失败的灾难性决策的启示
  • 关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文献简述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互联网+”: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研究
  • 美国侵权法过失理论初探
  • 浅谈中国古代“礼法合一,无为并蓄”的法律思
  • 中国人物画教学创作中的速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