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时代


2019-03-04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李 哲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现新发展的关键立足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增进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发展现实实践的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实践性  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实践性、科学性、价值性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内核”,而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指引人类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法则。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既是改革开放40年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准确认识实践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观察、解读和引领时代,才能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必要性

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要求。意识形态是决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科学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长期发展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能巩固和加强,不能削弱。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提升发展的质量,就需要通过实践观的深化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使广大实践主体能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助力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战略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一方面,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使得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发展动力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为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突出了通过改革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成为发展中的关键内容。新时代的改革发展除了要注重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以外,还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在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引,开展方向正确、过程持续、效果稳定的实践活动,以实现良好的发展目标。因此,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自然成为新时代改革发展的一种客观需求。

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提升群众实践活动科学性的有效方式。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力量。在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除了确定科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以外,还要通过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在群众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恰恰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实践性的方法指导,使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走弯路、错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价值性,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相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引自己实践活动的科学开展,并愿意通过实践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深化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与当前的改革发展深度融合。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寻求改革发展路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其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各项改革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求实践的方法、策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升改革发展的质量。

第二,要以改革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内容。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实践活动,其中既有大量的发展机遇,也存在诸多的挑战,这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改革工作开展过程中,实践主体可以以目标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来探索、验证相应的改革思路,并根据改革活动开展的情况对实践性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化发展。

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于人民性,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过程中,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

一方面,要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发挥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化方面主体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在于让人民群众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方面的科学性产生认同。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使人民群众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丰富群众实践的思想指导。除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宣传推广以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手段来经常性地报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关内容,使人民群众更加科学、主动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民群众实践性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求我们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同样,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需要坚持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不仅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对其实践性活动进行观察、指导,确保群众实践活动的科学性;还要对人民群众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方面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及时总结,推动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发展。当然,也要鼓励人民群众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借助群众的实践活动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内涵和价值。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生命力,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着力点。在当前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才能确保其获得长足发展。

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论创新来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除了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以外,还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发展,对已有理论进行补充诠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实现发展的需求。

第二,丰富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实践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更“接地气”的关键所在。要通过多样化践行路径的开辟,来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丰富实践性内涵。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过程中,除了注重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发展、群众实践活动的融合以外,我们还要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使中国化元素内化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全面的指引。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周昌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及破解》,《人民论坛》,2018年第6期。

②范焕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传统文化滋养》,《人民论坛》 ,2018年第4期。

③牟文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理论导刊》,2017年第10期。


上一篇:警惕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洗脑论”—深刻领悟马克思的伟大思想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有的内在蕴涵
相关文章推荐

  • 做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的维度探析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以党建集群引领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 新时代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创新路径研
  • 论马克思教育法制思想及对我国的影响
  • 拓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路径
  •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时代体现
  • 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和根本成就
  • 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途径
  •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 巧借自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