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园艺论文:风景园林教育之“工匠精神”研究


2021-01-13    来源:现代园艺    作者:张运兴 李海栋 翟飞飞

摘    要:“工匠精神”是对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通过对其在我国风景园林中形成的历史渊源的追溯,结合当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对“工匠精神”的诉求和缺失的分析,提出在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通过环境的塑造、兴趣的引导、情怀的培养、专业的规范以及文化的传承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风景园林;教育
   “工匠精神”这一概念通过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包含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3个方面[1]。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专业培养、素质教育,而且对于推动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风景园林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已存在和发展了约1万年,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可追溯到19世纪末,仅有100多年的历史[2]。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及国家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要求风景园林高等教育承担更大的时代责任。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塑造,有利于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
  1   风景园林中“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
   “匠,木工也”,这是《说文》中的定义,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其本意逐步演化为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礼记·大学》中“工匠精神”则诠释为“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风景园林自满足人类的需求开始便出现在历史中,如岩画、苑、囿等。在中国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名匠,由于受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鲜有关于匠师群体的历史记载。造园技艺的传承也仅靠圈子内的口传心授[3],如清代200多年的历史中,载入《清史稿》和文人笔记的造园家,仅张涟、张然、叶陶、戈裕良、石涛、王再云、王老七等人而已[4]。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及其《园冶》的出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理论造诣的杰出园林建筑学家、工程师和学者[5],明清时期文震亨及其《长物志》、姚承祖及其《营造法原》(园林部分)、林有麟及其《素园石谱》等作品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园林艺术并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理论财富[6]。新中国建立后,汪菊渊、陈俊愉、孟兆祯3位院士在园林方面的学术造诣给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在园林专业的教育中起到了带头人的作用。
   由中国风景园林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可知,其存在跨域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工匠精神”已超越技艺本身而成为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具有明显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技能培养。在过去,技能的培养存在于师徒间的心口相传,而现代社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素质的提升是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7],更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需求。
  2   风景园林专业对“工匠精神”的诉求
   21世纪初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態文明的关键时期,我国“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年规划,将其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同时,国家提出“绿色”的发展理念,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在“美丽中国”“国家公园”“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等行动中进一步得到落实。全球化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一些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如民族文化自信度降低,地域文化渐隐,大众认同感下降等。在此情况下,我国提出了“记得住乡愁”的城镇规划要求[8]。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不仅是满足国人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更需要“诗般的宜居”,而宜居环境的塑造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数量和素养会相应提高。风景园林学在我国虽然只有60多年的历史,于2011年才晋升为一级学科,说明我国的风景园林学潜力巨大,对学科建设的要求更高[9]。托马斯·贝里认为“我们的教育机构不应当把目标放在为开发地球去训练专业人员上,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建立与地球的亲密关系”[10],明确了在这一时期大学处于核心的地位。从社会发展,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形成了对大学风景园林教育发展极为有利的局面,同时对风景园林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大学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风景园林教育的新挑战和新方向。
  3     “工匠精神”在风景园林中的缺失
  3.1   “工匠精神”在风景园林作品中的缺失
   中国近现代的风景园林作品受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等传统风格逐渐被“世界风格”的度假村、游乐园、主题公园等形式所取代,具有我国地域性、历史性和文脉性的园林经典作品鲜有出现[11]。许多园林作品仅是为了满足一些城市绿化指标及市民的基本需求,而对作品的把控不严,缺乏“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追求,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广场、一片草地、几棵大树,以及一些水泥浇筑的亭台楼阁,严重者造成“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3.2   “工匠精神”在造园手法上的缺失
   中国风景园林类型多样,从性质上分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从地域上分有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等。一个好的风景园林作品要充分考虑其性质、地域、园址、规模、地形等因素,发挥植物、水体、建筑等要素的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借景、障景、框景等手法进行合理布局、细致推敲,才能将“咫尺山林”“别有洞天”“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效果呈现于世人面前。而当前大部分作品都是将场地整理平整或平缓无变化,辅以钢筋为骨,以水泥浇筑而成的景观建筑和小品横七竖八立于园内;一眼望穿,草坪内被踩出比设计本身更适的路线,更谈不上步移景异、曲径通幽之感。“工匠精神”在造园手法上的缺失,直接导致园林作品的形式单一和内容无趣。 
3.3   “工匠精神”在意境营造上的缺失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12],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是对园林作品品评的重要标准。园林中意境的营造不仅仅是通过匾额、对联来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而是园林作品本身给游者心理带来的感受。“境”如何同“意”融合的过程,是追问园林意境如何在人的头脑中得到圆满的空间感受以及获取完整的意味过程[13]。当今的园林作品给人的直接感觉是整齐一致、气势宏大、千城一面,“工匠精神”的缺乏致使园林作品意境经不起推敲,在意境上没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格、文化传承,已截然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的追求目标,直接导致了我国园林的精髓无以表达。
  3.4   “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上的缺失
   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是造园活动的践行者,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造园的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讲,对“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工匠精神”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一种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目前,大学风景园林教育多数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就业率的高低;在职业态度的培养,人文素养及情怀的塑造相当匮乏,缺乏将学生向专业的“完美”“极致”引导。“工匠精神”的培养在风景园林教育中仍有待深入挖掘。
  4     “工匠精神”融入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途径
  4.1   环境的塑造
   环境塑造人,对于在校园中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的建设关乎着“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最直接接触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并且他们会以专业的眼光去感触、学习、评判身边的环境。同时,学校可在行为、制度等方面下功夫,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鼓励、评价教学,对参加风景园林相关教育教学出现的精品,社会实践中的优秀作品给予鼓励和宣传,塑造典型,以点带面。
  4.2   兴趣的引导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是游山玩水,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参观、游览、学习去感触该专业的内涵,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兴趣,以兴趣为引导去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及各项规划设计的实践。兴趣的培养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塑造的切入点,是确保其有效性的前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的特质,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兴趣,挖掘其自身天赋,培养其在风景园林专业某个研究方向上的兴趣,并激发其在该方向上的创造性,以此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使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3   情怀的培养
   情怀是指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风景园林作为一种时空艺术,是科学的艺术,凝固的音乐。中国的古典园林具有很强的文人文化色彩,体现了我国文人这一群体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环境观,是其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场所。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教育不仅限于专业知识,还包括诸如戏曲、文学等方面,可将其情怀融于流水、叠石、花草之间。风景园林的教育除了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培养学生对专业热爱的情怀,以风景园林行业的大家、专家为榜样,以身边优秀老师、同学为榜样,引导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的执着,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4.4   专业的规范
   为促使风景园林教育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不同院校应依据各自的学科教育特色,规范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界定教学内容,确立课程体系,确定基本教学条件,挖掘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擴大学科教育的包容性。构建包容性和生长性的学科教育体系,制定特色性和专长性的学科教育内容,树立能动性和批判性的教育理念,胸怀开放性和国际性的教育态度,使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不仅是专业精英的摇篮,同时也是面向大众的教育途径,达到“工匠精神”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培养目标[8]。
  4.5   文化的传承
   “传承”之“承”,意接受,上向性,“传”,意递交,下向性。传承不是中转,我们必须理解到先人给予我们的被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本身已经是一种传承,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14]。孟兆祯院士曾说“传统越论越传承,道法自然文为心。锦绣前程中国梦,融入行云水流清”,而今,风景园林中文化的传承正如清华大学杨锐教授所说的2个任务“现代风景园林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文化的传承在于人,人具备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风景园林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
  5     结语
   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向好,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造园艺术相互交错,多元社会因素融合。应对诸多变化和选择,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更需将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以专业的精神,职业的态度和高水平的人文素养来探索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之路。风景园林教育之“工匠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技艺、坚守和创新垫实了基础,研究“工匠精神”对风景园林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党华.“工匠精神”的审美观照和境界生成[J].中华文化论坛,2016(9):85-89.
  [2]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3(6):6-9.
  [3]高伟,李晓雪, 李自若. 发扬工匠精神给造物以灵魂[J].广东园林,2017.39(2):176-178.
  [4]杜仙洲.《园冶》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意义[C].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2000.
  [5]高伟.计成和他的《园冶》[J].中国园林,1993(1):26-27.
  [6]刘仁芳,沈永宝.论“士匠结合”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叠石[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4):101-108.
  [7]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2008. 24(1):12-15.
  [8]杜春兰,雷晓亮,刘骏.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挑战与思考[J].中国园林,2017(1):25-29.
  [9]杨锐.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中的9个关键问题[J].中国园林,2017(1):13-16.
  [10]托马斯·贝里,曹静,译.伟大的事业:人类未来之路[M].北京:三联书店,2005:68.
  [11]刘庭风.缺少批评的孩子──中国近现代园林[J].中国园林,2000(5):26-28.
  [12]成复旺.中国美学范畴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3]谷光灿.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J].中国园林,2014(6):17-21.
  [14]朱育帆.文化传承与“三置论”——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J].中国园林,2007(11):33-40. 

上一篇:艺术教育论文:高校小提琴教学中建构主义理念的运用 下一篇:园艺论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探析
相关文章推荐

  • 园艺论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探
  • 艺术教育论文:高校小提琴教学中建构主义理念
  • 艺术论文:网络环境下影视作品著作权保护研究
  • 设计论文:“互联网+”趋势下养老产品适老化
  • 艺术论文:极简主义在SPA会所设计中的应用
  • 美术论文:浅议宋代风俗画中的雅俗
  • 核心论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田东
  • 核心论文:精准扶贫方略的生动实践
  • 核心论文:紧抓产业就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脱
  • 核心论文:金融创新为乡村经济发展赋权赋能
  • 核心论文:以主体再造实现持久脱贫
  • 核心论文:数字健康产业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
  • 核心论文:青年网络消费维权的困境与破解
  • 核心论文:亚太地区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新探
  • 核心论文:基于大数据的假币风险防控
  • 核心论文:“三十而立”的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