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原著·教材·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教学法探索


2018-05-04    来源:理论观察    作者:陈道武

摘 要:原著?教材?现实“三位一体”教学法,旨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夯实学生理论基础;要求老师把教材内容与原著基本原理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理论宽度与深度的把握;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教材内容与经典原著相分离,就会缺乏理论的渊源;若理论与现实相脱离,就会失去理论的价值与魅力。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教学中,原著?教材?现实“三位一体”教学法有着比较好的实效性。 
  关键词:“三位一体”;经典原著;教材内容;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1 — 0012 — 0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现实问题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1〕可见,原著·教材·现实“三位一体”教学法是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具体要求:一是要求依据教材内容,精选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学生认真研读、切实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求把教材内容与原著基本理论结合起来,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阐释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宽度与深度的把握;三是选择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交流、辩论,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能力。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实践,原著·教材·现实“三位一体”教学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阅读经典原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高校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空洞无用;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奥、晦涩难懂。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平时几乎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求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加强理论基础,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原理》课而言,教材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文本,其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方法論在原著中都有详细的阐释。学生没有阅读经典著作的知识积累很难明白理论的本真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精选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求学生认真研读。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承担的课程不一样,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精选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要求学生去阅读。《原理》课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可选择一些对原理的概括比较集中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去阅读,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辩证法的要素》、《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学生在遇到相关的理论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在《绪论》中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让学生去读《共产党宣言》,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 〔2〕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涉及到“实践”这个核心概念时,对“实践”的理解,学生去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毛泽东的《实践论》,从“实践”这个概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经典著作,就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其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热情。 
  其次,要求学生“追本溯源”式去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只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原理的简略的阐释,而这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原理都是源于马克思主义文本,如若学生对文本不清楚,仅从孤立的概念和范畴去理解,就会导致对概念和原理的错解,或者一知半解,无法真正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就《原理》来说,马克思经典文本是该课程内容的本源,教材体系的构建完全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就是说,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都有详尽的阐释。因此,学生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概念及其原理的本真涵义,才能对教材内容有着非常熟悉的了解。正如恩格斯所言:“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是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 〔3〕。如果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任务,不是为了寻章摘句、“装点门面”,而是确实依据经典文本对教材内容加以理解。这样有利于增强《原理》课的教学效果。 
  再次,要求学生在领悟“科学方法”中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科学方法源于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方法。学生只有走进原著,深耕文本,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和思辨智慧。《原理》课教学,教师不能只强调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关键是知其用。如,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讲到“辩证法”这个核心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辩证法,建议学生去阅读《辩证法的要素》和毛泽东的《矛盾论》相关章节,通过阅读和品悟,自觉养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再如,马克思《资本论》是辩证法完美地运用,可选取部分章节让学生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思维方法的过程。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4〕学生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逐渐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使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尽魅力。 
  二、原著融入教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发掘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源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要找到原著与教材的“耦合点”,使教材与原著相互印证,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原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教材:一是要将原著的历史背景融入教材;二是将经典著作的论证材料融入教材内容;三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融入教材内容。这样有益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吸引力。
其一,将原著的历史背景融入教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原著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强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准确性、历史性和趣味性。我们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是“简约”化的读本,教材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压缩版和凝练版。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教材往往忽略了对某一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因此,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原理》课教学中,如果要想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回到马克思经典文本,在讲解历史背景中,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更好地掌握。例如,在讲到第一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这一唯物史观命题时,可以结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本中内容:“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在历史背景中阐明马克思新唯物史观的产生,源于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覆和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扬弃。由于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只是对社会生活抽象的理解,而不是从实践中对生活本真意义的把握,无法揭示社会的本质规律。还原历史真实,从而增强学生的亲切度,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其二,将经典著作的论证材料融入教材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以理服人”,理论魅力在于经得起推敲,经得住论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原著论证材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更有“立体感”。因为,经典著作不仅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同时也包含了经典作家对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生动而深刻的论证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中的理论阐释,而要通过经典著作中经典作家的论证来印证教材的内容。《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第五章“剩余价值生产”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大量论证材料,对货币如何转化资本,资本如何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以及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在论证中清楚地明白资本的本质以及资本家如何攫取剩余价值,并对剩余价值理论有着全面系统地掌握。通过融入文本中的论证材料,不仅印证了教材的内容,而且由于深入到原理的论证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其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融入教材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穿原著材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阐明相关原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历史感”就显得十分必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过程与生命历程的统一,也是不懈追求真理与价值的过程。因此,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有益于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在《原理》课教学中,当讲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章节时,教师对马克思为何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要进行思想史的梳理,使学生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内容与实质有着更好的把握。自《莱茵报》至《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黑格尔理性“遐思”转向了对现实生活关注,从纯粹哲学思考转向了對物质利益考察,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通读马克思早期文本,不难发现,马克思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经济事实”的揭示,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这样使学生很自然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进行探究,去揭开资本主义神秘的面纱。正如马克思所言:“当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6〕通过教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植入到《原理》课中,让学生既接触经典文本, 又深化对教材的理解。 
  三、直面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运用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切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而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做到有理有据。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直面现实问题,要在课程中引入学生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教材内容与经典著作的理论,对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正如邓小平所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7〕可见,这种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确立学生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许多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安排,精心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的偏差,甚至出现错误理解。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生认为当前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还在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是否取得最后胜利;当代中国阶级发生了很大变化,是否意味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及其阶级分析法过时,甚至一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同理想“幻灭论”等错误论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和绕开这些问题,要敢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选择这些学生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搭建好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交锋、交融的平台,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理》课教学,始终不能脱离实际,而是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错误论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析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世界重新认识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等,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对“无用论”、“过时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这样使学生解除了心中的困惑和错误的认识,激发了学习热情,进而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三,引导学生在讨论现实问题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运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确立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认识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中,教师要认真总结学生的相关观点,指出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资源阐述自己对于所探讨问题的观点,同时对相关观点进行点评,并解答学生们的疑问。通过上述讨论交流式的教学环节,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对主动探究知识,通过这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结合交流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们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热情,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01—05—14(1).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3.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l.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上一篇:关于休闲的量的问题的考察—从马克思的工作日理论出发的研究 下一篇:弗洛姆的异化论及现实启示
相关文章推荐

  •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分析
  • 《实践论》及其对思想建党的现实意义
  • 三维目标视阈下宁波市幼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教材
  • 论文发表参考:高校教学管理的现实难题和实践
  • 对马克思商品“使用价值”的再认识及其现实意
  • 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
  • 虚拟现实时代VR电影的特征研究
  •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
  •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论述及其现实意
  • 把世界的恐惧转变为世界的希望—恩斯特·布洛
  • 实践哲学观照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维度考量与现
  • 弗洛姆的异化论及现实启示
  • 非连续文本:数学思想的一种表征
  •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和“小问题”
  •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
  • 虚拟社会治理的“虚实”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