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浅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吉林省为例


2016-10-17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裴娜

【摘要】一只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所必需的,但当前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并不顺利,本文采用调查法,描述了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并依据调查数据剖析了问题根源,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下文简称心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心育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兴趣、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心育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由不熟练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专业性强的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首次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2002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这些文件强调并重申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中小学心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2015年我们开展了吉林省中小学心育教师专业发展调研,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发现有24.31%的心育教师经常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问题,并且有自己的发展规划,但是有43.27%的心育教师只是考虑过,但不知怎样着手;在“您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这一问题上,选择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性的占59.08%。调查结果凸显出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即心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迷茫性问题。
    中小学校领导和教师愈发意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不可取代性,而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以往的“任何老师都可以上心理课的”观念正在消失,中小学心育教师急需向专业化教师的方向转变。如何提高吉林省中小学心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组建一支专业化的中小学心育教师队伍,笔者结合吉林省中小学心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们从心育教师的一般性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心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心育教师的专业精神三个方面来分析吉林省中小学心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心育教师的一般性教育
    教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现状和问题一般性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是指所有教师必须要掌握和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心育教师的一般性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即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技能,如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测评技能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体验式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技能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活动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数据凸显出的吉林省心育教师一般性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现状和问题有两方面:1.兼职心育教师多,专职心育教师少。调查结果显示,专职心育教师仅占28.93%,兼职心育教师占69.78%;2.兼职教师中近半数教师为非教师系列人员。调查显示,兼职心育教师中,有44.92%的教师属于校行政教辅人员。这些数据显示出:吉林省心育教师队伍中非教师类人员兼职情况较多,这些校行政教辅人员绝大多数没有讲过课,没有接受过专门师范教育,缺乏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经验,一般性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明显欠缺,一般性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水平薄弱。
    (二)心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现状和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是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测量、心理实验与统计等学科知识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是指心理辅导和咨询专业技能,如心理测验和评估的技能、个别和团体辅导与咨询技能、危机干预技能、建立心理档案技能、心理知识宣传的能力、活动管理与组织能力以及沟通与协调能力。2015年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数据凸显出的吉林省心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现状和问题有四方面:
    1.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低。从吉林省中小学心育教师的专业背景(最高学历专业)来看,心理学/教育学仅占30.47%,其他专业占67.83%;2.心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有限。在调查“中小学心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一项,数据显示:42.71%的教师认为兼课、兼职的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学习本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水平难以提升。另外还有35.49%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难以有效开展工作。3.心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亟待更新。调查数据显示:57.46%的心育教师急于提高和拓宽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50.08%的心育教师急需提高和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技能。49.59%的心育教师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知道一点或不了解;45.87%的心育教师很少或从来没有机会参加心育教师的专业进修、培训。4.心育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竞赛活动的机会少,心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没有更新途径。40%的心育教师没参与过课题;45.87%的心育教师没发表过论文;49.11%的心育教师没有获奖论文;40%的心育教师没参加过研讨;62.40%的心育教师没参加过公开课或讲课比赛。这些数据指出,目前吉林省中小学心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薄弱,亟待提高。心育教师迫切希望通过参加培训或教科研活动来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但这种需求难以得到全面满足。
    (三)教师的专业精神现状和问题
    教师的专业精神一般可分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并为此具有的对教育教学工作所持的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即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他们除了应该具备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所需的基本人格特质如热情、真诚、尊重他人、有责任心、值得信任等之外,还需要拥有较高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2015年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数据凸显出的吉林省心育教师专业精神现状和问题有四方面:1.心育教师整体职业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如果能重新选择职业,您选择什么职业”这一问题上,60.62%的心育教师仍然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9.61%的心育教师选择其他学科教师,25.28%的心育教师选择其他工作。2.心育教师整体职业信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如何看待‘中小学心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观点”上,59.64%的心育教师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18.64%的心育教师不确定,28.44%的心育教师很没有或比较没有信心。3.心育教师工作积极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调查数据显示,非常有工作激情和比较有工作热情的心育教师共占了59.89%,工作积极性一般的心育教师占了22.04%。4.心育教师的整体职业成就感、价值感水平偏低。仅有22.94%的心育教师职业成就感、价值感水平很高或比较高,52.51%的心育教师职业成就感、价值感水平一般或比较低。这些数据折射出,虽然吉林省心育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价值感水平偏低,但仍然具有执着、坚定的专业精神,职业认同感、职业信心、工作积极性水平均较高。
    二、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标准
    (一)热爱教师职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和心育教师上岗资格;(三)遵守教师道德准则和心理咨询师道德准则;(四)具有一般性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五)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学专业技能;(六)具有科学文化素养;(七)能融合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一)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小学校在招聘心育教师时应首先考虑取得心育教师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但吉林省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没有心育教师的资格考核和认证,这使得中小学心育教师在专业性的考核上缺乏最基本的条件。教育部规定每个学校需要配备相应的心育教师。吉林省应该设置和完善心育教师的资格认证,满足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及急需心育人才的中小学校的需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岗位入职前必须受过专业训练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至少具有心理学专业(或教育学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且获得心育教师资格证书,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员以上职业证书(或具有五年的教师职业经历)。省级培训部门应该在心育教师正式上岗之前开展岗位入职培训并颁发岗前入职证书。
    (三)制定心育教师评聘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专业化心育师资队伍
    关于心育教师的评聘工作,当前许多学校都是参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中规定的“专职心育教师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吉林省应出台针对中小学心育教师这一岗位的明确的规章制度,这将会缓解我省中小学心育教师仍然存在的无法落实编制、考核制度不完善、职称评定被轻视、薪酬计算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彻底解决心育教师的基本生存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很多学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文件要求设置了心理辅导室,但由于编制等现实问题无法配备专业的专职的教师,很多心育教师是兼职状态,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或者教学辅助工作。由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往往非专业比例高,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不够,无法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性。因此很有必要大力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的专业专职教师比例。
    (四)参加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名师评选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般性的、基本性的教师专业化素养。心育教师通过积极准备、参与这类“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活动,在不断的反思、研究与创新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课程设计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组织水平,增长教育教学机智等。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其他文化课不同的是它并非纯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没有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依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参与活动,心育教师在反复打磨课程的过程中积累、总结个人经验,具体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教师逐渐走向个性化专业发展道路。
    (五)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分享、研讨、互动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育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的记述和捕捉。中小学心育教师在心育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以我省的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做为网络交流平台,开设教师工作坊空间设置讨论活动,将案例与所有坊内参与活动的教师共享,交流探讨各自的智慧。成功的案例也往往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坊内教师的脑力激荡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从案例中挖掘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使教师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积累心理咨询与辅导经验,并进一步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六)以心育课题为载体进行教研、科研
    教研、科研是提升心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以心育课题为载体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心育课题即心育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问、行动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假设,最后得出某一心理问题方面的结论或方法。依托课题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使得教师不断反思、钻研、探索心育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七)参加职后继续教育培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内容,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每年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少于10课时。由于我省心育教师以兼职非专业为主要特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异常艰难,因此结合诸多因素,教师的专业培训是极其必要的。但是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数量配备不齐,教师流动性大,薄弱学科不受重视等等。一提心育就倍受需要,一提培训就派不出教师,一派就是校医或后勤等。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地区的教师职后培训学分化制度,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的学分,才能够继续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当然,职称晋升和攻读学位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八)督导师引领心育教师专业成长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需要心理督导师的指导,教师的成长也需要名师的“帮扶带”,心育教师的工作其实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的过程,成长带动成长。心育教师会在专业成长中遇到自身心灵成长的高原期,这种停滞感的消除需要督导师的心灵引领。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依据心育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特点和专业发展阶段,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等,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教师辅导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九)坚持走教育反思、研究、提高之路
    对所有的教师来讲,教育或教学反思都是个人走上专业发展道路的萌芽状态。心育教师也需要不断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对自己在心理咨询和心育课程中的决策、语言、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仅仅不断地反思和深思熟虑是不够的,反思过后应该是专心的研究,研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如反复验证无法得到问题的答案,可以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并获得个人提升。这种不断地教育反思、研究、提高尤其有助于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也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育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并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为:GH14519)
    [参考文献]
[1]曾文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构成及成长路径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4).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3]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4).
[4]陈显莉,郭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上一篇:地方院校“卓越人力资源管理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生代教”教学模式初探
相关文章推荐

  • 浅谈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析
  • 基于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的微课设计
  • 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本科教育的影响
  • 四位一体”红色资源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
  • 共享经济新发展浅议
  • 论文发表参考:浅议军工科研单位采购活动内部
  • 论文发表参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浅议
  • 中学课堂互动中脸面心理与行为分析
  • 浅议大数据时代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
  • 浅议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
  • 心理资本视阈下大学生“两学一做”学习投入研
  • 社会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 辛弃疾罢官退隐后的矛盾心理探析
  • 中国急需构建精英教育体系
  •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民族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