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基于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的微课设计


2019-06-29    来源:青年与社会    作者:吴垚

摘 要:许多中小学选择已经把研学旅行当做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因为它是现在素质教育活动的着力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科学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做好整体课程设计和实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显得尤为必要,传统讲座式前置课程限制于时间空间界限暴露出诸多问题,微课式前置课程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在教学内容讲解、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互动方式以及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研学旅行; 微课设计; 前置课程;课程实施 
  研学旅行刚刚在中国兴起,很多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不知道研学旅行如何做好游和学的平衡,再加上承办研学旅行的机构大多是旅行社出生,很多都只是在传统的旅游上加了一些讲解,就成了研学旅行,这严重制约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 
  一、研前阶段准备内容 
  研学旅行研前阶段,需要选择研学主题、制定研学目标、确定研学特色、设计研学内容。然后派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工作人员不仅需要验证研学旅行设置的科学性,还要考察食宿及用车,并和酒店、餐馆、用 车等相关企业签订安全协议; 同时,对即将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进行针 对性强的安全培训,为学生购买意外险等,全方位地保障学生研学旅行安全。 然后召开研学旅行安全会议告知行程具体行进路线及交通、饮食、住宿、游览区域危险部位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发放《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承诺书》,要求家长和学生們仔细阅读和签字。为学生准备了相关的研学资料,还可邀请了专家学者讲座, 研学前的讲座让学生对研学有了一个初步印象。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方法,有利于把研学旅行推向更深的层面。 学生可在研学旅行主题下选择具体研学方向,自发成立研学小组,并邀请专业教师随队指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估、相互帮组的热情,又能保证学生愿意投入时间去思考、分析问题。 
  二、研学前置课程概念及特征 
  (一)研学旅行前置课程概念 
  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级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它是以布置课题知识、提前梳理课题难点重点、PBL小组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研学旅行需要学生提前有思想上和知识上准备,做到对接下来的研学内容心中有数;抵达研学目地后,应当迅速地将学科知识、课外阅读的内容与活动地点进行知识的关联与重组,达到加深认知的目的;同时提前了解对于研学过程中因环境转移、生活方式变化可能会产生的关于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突发情况,避免恐慌与不适。前置学习的合理运用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还能让学生在参观时进行讨论,以达到互相启发的作用。 
  (二)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特征 
  1.目的性:在生本课堂中,前置性学习其实只是一个开始,它的存在是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作的准备。 
  2.方向性:前置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指南针,它要求抓住行程主线,找到研学课程中的难点重点,让学生借助前置课程找到研学方向,也就是要抓住知识的“根”。 
  3.趣味性:前置课程也是激发学生研学兴趣的课程,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前置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所以一定要把学生考虑在内。 
  4.多样性:前置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讲解,也能借助其他辅助工具来让整个课堂氛围活跃。 
  三、微课特点 
  1.专注性。微课是以较单一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的课程,时间多在10分钟以内,在教学设计方面,时间灵活、目标明确、 层次明确、系统连贯。因此, 能满足学生按需学习的要求,有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灵活性。目前微课程多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观看和学习,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移动设备逐渐成为主要的学习工具。 随着WiFi和不限流量套餐出现,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3.交互性。微课设计中可以加入选择题。在选择题中,若用户判断错误,平台不仅提供反馈,还可以提供视频回放提示,将学习者引导到对应的视频位置再次观看。此项功能不仅能较好地实 现及时反馈,也使用户与视频内容之间实现深度交互。其次可通过学习平台的交互反馈,如学习社区、网站论坛等方式的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感受,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四、微课式前置课程的优势 
  微课式前置课程的优势与一般的通过开讲座的前置课程相比,微课式前置课程在教学内容讲解、 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互动方式以及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一)在内容讲解方面。一般的讲座式前置课程多以直白的语言对知识点或者安全事项进行平铺式讲解,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而微课则以引导性的互动方式讲解知识点,并可通过动画等方式讲解安全注意事项。通过交互式学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 
  (二)在教学方法方面。一般的讲座式前置课程一个大讲堂,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灌输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微课教学,可以提供丰富文字、图画、视频来丰富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互动方式方面。一般的讲座式前置课程教学还停留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而微课将互动延伸到了教学内容、练习等各个方面,最主要的是互动可以精确到个人,一个问题多少人回答,多少人回答正确都可以得到反馈,不懂得学生可以重复学习。 
  (四)在时间空间界限上。一般的讲座式前置课程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场地有非常大的限制性,学校研学活动一般参与人数很多,以年级为单位,需要大场地开展研学前置课程,时间上也会有限制,需要协调各班级课程时间,而微课式前置课程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学生可在家自由学习。 
  由此,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就非常大。一般的讲座式前置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易造成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而微课式前置课程教学通过多种手段,更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热情。\
五、微课式研学旅行前置课程设计 
  由于微课需具备“短、小、精、趣”的特点要求, 微课的整体设计一定要精练,同时作为研学旅行前置课程一定要有探究性和趣味性,且其应该具备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 
  (一)开场导入要激发学习兴趣,快速切入主题。微课主要是应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微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对微课是否感兴趣,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在没有老师监督管理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开场,他们很快就会没有兴趣继续看下去。由于微课授课时间短,所以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迅速切入课题,而且要与题目紧密关联,这样才可以给内容探究留更多的时间。 
  (二)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探究式特征。开场导入以后,就需要逐渐深入课程内容,课程展开过程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是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的关键内涵。在探究更深层次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更应该分明,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启发诱导;学生作为探究者,就应该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 “引”与学生的“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争取在计划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应当设置小问题,前期以检测掌握知识的选择题为佳,后期以开放式的问答题为佳。 
  (三)归纳总结,激发学生课后探究兴趣。微课也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导入、探究式授课、师生互动、测验作业等必要要素必不可少。最后应总结归纳,启发诱导提出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课后再主动探究新的知识点。精妙绝伦的结尾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留下意犹未尽的回味,还能缩短微课时间,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四)关注课后评价互动。课程结束后设计学生对课程情况反馈问题,直接通过网络提交,包含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度和学習效果,依据反馈结果,下次课程可作出相应改进。课程下面可设计交流分享平台,学生互帮互助互相进步交流学习。 
  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在建设过程中重视之后的应用,在深入应用过程中促进进一步建设,在不停的“建设—应用—建设”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思考怎样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促进微课应用深入开展,提升学习者学习有效性;可以思考微课学习怎样建立评价机制纳入日常学习考核中,促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微课开展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在不停地探索和研究中,微课将会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最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一川,钱杨义.国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2] 江近平.例谈“探究式”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68-70. 
  [3] 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100-110. 
  作者简介:吴垚(1994.10- ),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教育。
上一篇:浅析数学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下一篇:解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相关文章推荐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基于数字时代
  • 什么是农民眼中的美好生活 ——基于乡村振兴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 基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 医疗合同违约责任中非财产责任的适用
  •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瑜伽课程改革研究
  • 基于荣誉体系视角下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及
  • 基于“智慧团建”建设下广东高校共青团
  • 基于“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 基于微课和雨课堂的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研究
  • 基于CDIO模式的《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