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探析


2016-10-22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谭旭 高维春 林泽玲


    摘要:通过对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分析和调查,提出了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真实性评价思想。借助冰山分析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了层次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实际评价分析中的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构造了基于扩展粗糙集模型下的智能化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不仅可以客观地获取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亦能融合相应的专家主观评价权重值,实现对高职学生能力评价的合理化和自动化,并为高职院校的新发展以及高职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学生能力评价;冰山模型;粗糙集理论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迅猛的发展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诉求。而高职学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否培养出符合广大企事业单位需求和认可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则直接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在该原则性意见中,教育部明确规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那么,如何切实体现高职学生培养的特征体系,构建适应就业导向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及模型应作为相关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6]。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和实践调查,尝试建立符合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设计合理的智能化评价模型实现对高职学生能力评价的合理化和自动化。

    一、高职学生能力评价研究现状学生教育评价最早源于20 世纪30 年代美国泰勒提出的“八年研究”七步评价理论。随后,斯塔弗尔比姆于20 世纪60 年代首创了基于CIPP 模式的综合的评价模型。20 世纪90 年代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纳托尔和克利夫特等人则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思想。美国学者韦伯所著的《有效的学生评价》则颇具代表性,其中所阐述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思想对目前学生能力评价影响深远[2]。

    我国虽然开展科学学生能力评价研究的历史较短,但目前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基本的经常性工作, 实践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但是针对于当前新形势下的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其评价指标体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评价体系内涵贫乏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企业实习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学生不可偏废的“两条腿”,而目前的评价体系大多注重学生的专业课业成绩,通常把卷面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至关重要的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不能达到对学生的综合性科学考量。

    (二)高职特色不明显高职教育作为就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评价体系均借鉴于普通本科院校,不仅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应有的“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亦没有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思路和培养目的。

    (三)评价形式过于单一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全面    培养应由企业、学校和家长三方共同完成和承担,那么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评价也不应该仅仅由学院教师对所有的评价指标给出片面化的数值评分,而应该由多方参与,进行全面、多样化的数据采集和数据融合达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评定。

    (四)现实性与发展性缺失由于当前职业结构和需求的深刻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的就业方式,人们不再从一而终地守在一个职业岗位上。那么对于我们所培养的高职学生也不能把高职教育当成一种现实的“校园式”

    终结教育,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今后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应具备的可持续就业发展能力,即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

    综上,高职学生能力评价应从目前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就业导向”的重要内涵,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准绳,实现学生能力的客观正确评价;同时应考虑高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达到对高职学生能力的“真实性”全面评价[3]。

    在目前学生能力评价方法上,总体上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4,5]。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如情境测验法、评定量表评价法、问卷调查法、Delphi法等。由于定性评价方法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易受到评价人的主观情感色彩的影响,不能实现对学生客观、一致性的评价。常见的定量评价方法,如AHP 法、加权综合评价、DEA 法、因子分析法、线性拟合法、统计分析法等。虽然这些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力评价中,但是普遍对所采集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而且其中的模型、参数的选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能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客观评价结论。此外,对于评价分析过程中的某些主观性诉求,定量计算方法不能够得到任何体现。

    本文拟构架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智能化评价模型。利用粗糙集方法处理含有模糊表达、不精确性和部分真实性的数据的天然优势,且在计算过程中不依赖任何先验知识达到纯粹“让数据说话”

    的优良特性,实现高职学生能力评价的合理化和自动化。

    二、就业导向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正确合理的评价体系就如一根“指挥棒”、一盏“照明灯”能起到很好的导航定位作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曾指出: 构建面向21 世纪的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一个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8]。这意味着,新阶段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应该以“职业就业”为基本出发点,以全面的综合能力素质考量为准绳,构建反映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多层面评价指标体系。

    那么如何理解高职就业教育下的综合能力素质? 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在其《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一文中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并将专业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看作是以能力培养为本的高职教育必须强调的三个方面。”

    我们认为,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应表达出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育、实习实践和社会环境培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素养,涵盖了高职学生的基本从业技能以及维系其后续从业发展的综合能力素质。这里,借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 博士提出的冰山模型来对该评价思路予以形象的阐释,详细如图1 所示。

    图1 将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表现形式划分为三部分:“职业技能知识”是水面上浮现的高职学生最直接、最外在技能的基准性表征,体现在指高职学生在所学专业下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职业通用能力”是水面下浅水区尚能容易观察到的不局限于本专业的各种能力表征,体现在高职学生将来能在本领域各岗位上胜任就业工作的通用能力和技能要求;而“职业核心素养”是深藏于深海区不易被观察到的鉴别性综合素质诉求,承载着整个能力体系,体现在高职学生毕业就业后适应各类职业发展的复合能力。

    通过实际调研分析,我们给出如表1 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模型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实际走访调研及相关专家咨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后,下一步是采集评测历史数据。由于高职学生的培养环境是以院校为母体,并基于合作企业的专业技能训练,而最终走向社会市场环境。那么,其教育效果和能力评测将交由学校、企业和(家庭)社会来进行评判,让各“利益攸关方”充分参与到整个评价过程中来,以获得被评价学生在该指标体系下的全面、真实评测数据。

    针对各项评测指标,邀请最为恰当的评价方对被评价学生进行定性或定量化的评分。对于定性化指标,依据给定的语言标度等级(如优、良、中、差或欠缺、稍有、有、强等方式)进行评价;对于定量化指    图2 展示了基于粗糙集(Rough Sets)方法[9]的智能化评价模型。

    将采集好的评价历史数据集整理成粗糙集方法处理的决策表,考虑数据集中通常存在的各种复杂类型数据、噪声数据、甚至是数据缺失的情况,将Pawlak 粗糙集模型予以相似关系划分下的扩展[10]。

    利用扩展后的粗糙集模型基于决策表进行各评价指标的重要度计算,这也将获得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客观计算,弥补了以往依赖人工主观设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缺陷。

    在评价指标客观权重获得的基础上,依然可以根据需要融合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设置,并基于最优化模型求解得到各评价指标在主客观组合赋权下的权重值。基于权重值,对待评价高职学生的能力进行最终决策评价分析[11]。

    四、结束语本文针对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差异性,基于理论上的研究分析和实际调研考察,尝试分析了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问题,并以冰山模型为理论指导,构建了层次化的高职学生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实际评价分析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了利用改进粗糙集方法构造相应的智能化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计算,不仅可以得到最终的学生能力数值化评价结果,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可以仅依靠数据客观地求取各评价指标重要性(权重)的分析结果,以此为高职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数值化的科学指导方向,同时也能为高职教育的新发展提供客观、科学化的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肖文芳.高职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4]徐一红.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5]Cox, Laura K T. Multi -level Evaluation of a CareerDevelopment Training Program [D].San Jose State Univ.,2003.

    [6]曾鸿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J].

    成都纺织高专学报,2010,27(3):51-55.

    [7]姜大源.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1-4.

    [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Pawlak Z., Skowron A. Rough Sets and Boolean Reasoning[J].Information Sciences, 2007,177(1):41-73.

    [10]谭旭,唐云岚,张少丁,等.杂合数据的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8,30(6):83-88.

    [11]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
相关文章推荐

  •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操作模式研究
  •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
  •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意外伤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 浅谈高职学生提高TOPIK通过率的方法
  • 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析
  • 实践导向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策略研究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分析和实效性思考
  • “两学一做”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问
  • 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中教学和职业技能的结合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解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 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及思考
  • 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模式探析
  • 高职男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析
  •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学生干部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