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如何增强对社会心态的前瞻性引导


2018-03-13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司明宇 金紫薇

【摘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全面把握新时代社会心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新时代条件下公民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势,因势利导地培育公民积极的社会心态,对建设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运行条件下人的精神心理状况的反映,凝结着社会成员的情绪感知、精神气质以及价值取向。社会心态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改变,既受到个人内在主观因素的直接影响,又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发展制约。社会心态从生成到变迁的一系列变化,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始终保持着深度影响。从近几年来新闻报端中频现的消极事件可以发现,社会心态失衡会降低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可在潜移默化中诱发、推动、引导和束缚主体的身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新在社会面貌的焕然一新、运行机制的推陈出新、精神心理的除旧布新。由于社会心态内部演化机制十分复杂,因此必须把握新时代社会心态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从趋势中把握规律,增强对社会心态的前瞻性引导,培育我国公民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基本变化趋势

社会心态整体表现为健康、向上的积极状态,与时代发展具有适应性。根据一系列社会幸福度调查、网络调研、评论反馈等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公民对社会的迅速变化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预期,抗风险能力和抗压能力正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公民的社会心态自我塑造意识逐渐提升,为培育新时代正确的社会心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引发的阶层分化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引发了一系列欠公平问题,使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加速分化。由于消极社会心态的局部积累和影响,新时代的社会心态将出现积极与消极共存的状态。个别群体社会心态极端化、扭曲化和情绪化的现象暂时难以根除。

社会心态包含的价值取向向着多样化发展。社会心态的主要特点是随意性、传播性与自主性、感染性。在一段时期内,公民的价值取向与主流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时,将出现社会领域的价值模糊,加之道德规范的改变,则容易使公民陷入价值取向的混乱,加剧社会心态发展的不确定性。由于内心价值标准的失衡,公民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解读易从一己之私切入,不能理性看待社会现象。例如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系列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案件,肇事者由于缺少正确的价值认知,将个人价值实现落空的情绪转嫁到社会,发泄到无辜的社会成员身上,以牺牲公共利益来平衡个人心态失衡的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此类问题的发生几率将大大减少,社会利益调节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普及,将使公民的社会心态包含更多的理性价值选择。

社会感受的同向凝结能力进一步增强。公民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阅历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将对社会感受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幸福感是正确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感受,是公民正确社会心态发展的必然结果。除幸福感以外,获得感、成就感、满足感、危机感等,同样属于公民的社会感受。新时代中,公民的社会心理感受将发生更加丰富的变化。在新时代的多重机会和挑战当中,不同的人将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收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届时公民将会在个人基本生存状态改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社会感受,并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进行新的心理定位,继而增强社会感受的同向性,产生由新时代的新利益、新观念凝结而成的共同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的世界意蕴更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增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扩大开放、面向世界”是新时代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在不断接触世界的过程中,我国公民的社会心态将发生变化,形成世界思维。在全球经济与文化紧密联结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持续加深,共性文化的全球流行将成为人所共知的社会参与标准,共性生活样式的有益部分将被我国公民吸收和消化。加上我国公民对推进中国梦的主体意愿,有助于公民自愿将社会建设成为理想的模样,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对更高水平社会建设的强烈期盼。总之,新时代的中国将在我国公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持续向前发展,在此环境下的社会心态也将趋于成熟和开放,风险意识、生态危机意识、公平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包容意识以及公共服务意识,将进一步融入到公民的社会心态体系当中,形成新时代大国公民的广阔胸襟和从容坦荡的处世态度。

在新时代中引导塑造正确的社会心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坐标,增强主流社会心态的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表明,未来我国公民社会心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法治文化、拼搏文化、公共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精神提炼,是新时代培育公民正确社会心态的价值参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民不断加强自我心态与核心价值观参照系的对比,继而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社会心态,扩大主流社会心态的感染力和凝聚力,用鲜明的价值导向,促进公民社会心态的主流化、健康化发展。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外界影响是公民社会心态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舆论对社会心态具有直接的干预作用。例如网络平台上的炫富现象,将导致一部分人对贫富差距产生错误认识,形成非理性的社会心态,加剧了内心的不适。社会领域的功利思想、道德谬论对正确心态的养成均具有消极作用。因此,对公民社会心态加以引导的基本前提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线上与线下的双重舆论环境。一是要加强网络法治化建设,加大力度惩治网络谣言,对不当言论、夸大扭曲言论、有害社会稳定的言论要依靠法律和技术手段及时治理。二是要加强媒体的“正能量”宣传,更多地宣传美丽而充满期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启发社会成员将个人期待与国家期待结合起来,感受新时代发展为自我发展注入的强大动力。从而以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促使社会成员生成与时俱进的社会心态。

加强民生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社会心理的安全感。坚持经济发展不动摇,坚持民生建设不动摇,着力破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住房以及养老等民生问题。在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基础上,使公民得到生态安全、法律援助、精神文化、教育培训等多重保障,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安全感得到保障,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红利,提升公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时应加强社会心理调节与疏导,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及心理调节机制。不断畅通民意诉求渠道,通过多元化的平台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与期待,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保证民意的上下通达。将社会心态调节全面纳入到民生建设之中,将之作为文化及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独立的社会心态引导和研究部门,使社会心态的培育和调节拥有成熟的制度遵循和发展计划。加强社会心态发展趋势的辨析和预警,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社会心态引导机制。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辛自强:《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1期。

③张介平:《社会转型时期哪些不良社会心态亟待纾解》,《人民论坛》,2017年7月上。


上一篇:突破扶贫政策的执行瓶颈 下一篇:自媒体语境下道德宣传方式的创新
相关文章推荐

  • 从英国脱欧透视欧洲的社会与政治分裂
  • 网络多元化价值观下如何塑造高中生的国家认同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 大学生如何创立及运营摄影工作室
  • 浅谈大学辅导员如何开展思政工作
  • 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
  • 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的党建工作
  •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研究
  • 社会团体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 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与依宪治国的关系
  • 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 如何有效实施真实应用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 博物馆实践活动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 “续理论”视域下如何提高应用型高校外教口语
  •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实现
  • “黑社会软暴力犯罪”中的正当防卫认定